新时代中国武术的发展方向

2020-02-24 02:53
四川体育科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武术主体

杨 光

新时代中国武术的发展方向

杨 光

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湖北 武汉,430079。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深度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从三个方面对新时代中国武术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1)从宏观判断来努力实现中国武术发展的新适应;(2)从中观审视的角度确立中国武术发展的新立意;(3)从微观行动的实际作为明确中国武术的发展方向道路。从这三个维度整体把握,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努力实现中国武术发展的新适应、中国武术发展的新立意、中国武术发展的新作为三个方向性转变,以促进中国武术的民族化、自主化、多元化发展。主要结论:(1)中国武术发展要适应新时代发展环境和时代特征;适应中国文化的当代发展;适应健康中国战略;适应全民健身体育强国建设;(2)中国武术发展要明确中国武术发展责任主体;明确中国武术发展框架主体;明确中国武术发展路径主体;(3)中国武术发展加强中国武术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加强中国武术发展力量的整合;加强中国武术发展的新型智库建设。

新适应;新立意;新作为;中国武术;发展方向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中国开启了“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新征程。本研究立足于中国武术发展面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纵深发展新的时代特征,对新时代中国武术发展的方向进行研究,提出中国武术发展应该从宏观判断、中观审视、微观行动三个维度整体把握,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努力实现中国武术发展的新适应、中国武术发展的新立意、中国武术发展的新作为三个方向性转变,以促进中国武术的民族化、自主化、多元化发展。

1 宏观判断:中国武术发展的“新适应”

中国武术根植于中华大地,是中华民族孕育的文化成果,中华故土和人文环境浸染着中国武术,并且使中国武术在潜移默化中饱受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成就了中国武术“根魂”“文脉”“源桥”。进入新时代的当代中国,已经展开了一幅脱贫攻坚,全面构建小康社会,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人画卷。要使中国武术跟上这个火红年代的发展步伐,探索思考新时代中国武术发展的现实道路和智慧方案,就必须从宏观判断中国武术面临的时代特征和具体形势开始,从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开启。

1.1 适应发展环境和时代特征

中国走进新时代,中国武术发展走进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1]。十九大报告的这段论述,生动地描述了中国武术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置身于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置身于新时代理论创新的不断探索,置身于新时代制度创新的积极构建,置身于新时代文化创新的不断繁荣。在这样一个全新的时代特征环境里,中国武术必须做出自己的适应性调整。调整发展目标以适应国家意志,调整发展定位以适应自身发展,调整发展结构以适应社会需求,调整服务面向以适应民心所向,调整发展内涵以适应文化自信。唯有作出一系列的适应性调整,中国武术才能在新时代和新环境汲取新动能、取得新发展。

1.2 适应中国文化发展方向

中国武术的文化属性决定了其必须适应新时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新时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2]”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决定了中国武术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适应性调整。(1)要旗帜鲜明地将中国武术发展的服务面向调整到“二为方向”上来,以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武术文化的需求,以适应中国武术必须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积极作用;(2)要大张旗鼓地将中国武术发展的内生动力调整到“双百方针”上来,以适应中国武术的民族化、多元化发展,以适应中国武术的民主化、团结化发展,以适应在各拳种、各流派的武术习练者之间,在武术家与广大民众和评论家之间,开展平等的、友好的讨论,通过研讨、讲事实,坚持真理,修正问题;(3)三是要因势利导地将中国武术发展的工作基调调整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来,以适应中国武术自我反思,自我发展。唯其如此,中国武术才能在新时代“文化自信”引领下,扩大赓续群体,拓展生存空间,“释放更大能量,发挥更大价值和作用”[3]。

1.3 适应健康中国战略

中国武术具有的健康属性决定了其必须适应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从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决策,到隆重召开新世纪第一次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开启健康中国建设新征程;从印发建设健康中国的行动纲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以人民为中心加快健康中国建设的指导思想、顶层设计和实施路径一步步深化、系统化、具体化[4]。这是新时代关于国民健康总的动员令,是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的新方向。作为土生土长中国武术,要实现在新时代的突破性发展,就必须适应“健康中国战略”,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彰显中国武术蕴含“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核心哲学内核,全面发挥其在维护人民健康方面所具有的与生俱来的优势。中国武术形成的129个拳种,有舒缓练静的内家拳太极八卦,有迅猛刚建的外家拳少林武当,有仿生象形的鹤拳猴拳虎拳豹拳,有趣味性活步推手,有对抗性功法比拼,有沉稳桩功修炼,有灵巧单式致用。这些拳种及功法原本生之于民间,活之于民间,运之于民间,动之于民间,完全可以摆脱掉西方‘体育化’,‘竞技化’,‘奥运化’的束缚,通过新时代的华丽转身获取对健康中国战略的新适应,以实现“找回中国武术健康促进的本体功能”[5]。

1.4 适应全民健身体育强国建设

中国武术的体育属性决定了其必须适应新时代中国体育的发展方向。新时代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核心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6]”。因此,中国武术的发展方向就必须向全民健身活动和体育强国建设方向转移适应,并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适应性调整。(1)积极主动融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规划纲要(2016—2020年)的行动中去,全面发挥中国武术的喜闻乐见性、传播广泛性、场地简易性、气意通达性等特点,让中国武术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普惠人民大众,使中国武术在人民中继承、传播、发扬、广大;(2)重新思考中国武术在建设体育强国中的具体方位,均衡发展武术具有的功能属性,明确相对具体的目标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方案,构建促进武术发展的体制机制,使中国武术成为体育强国大厦中的“四梁八柱”。

2 中观审视:中国武术发展的“新立意”

如果说中国武术发展的新适应是从宏观视角阐述中国武术面临的新时代和要落实新的战略的话,那么,中国武术发展的新立意就是从中观层面审视和解读中国武术发展的主体架构。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论述这个问题。(1)中国武术发展的责任主体;(2)中国武术发展的框架主体;(3)中国武术发展的路径主体。

2.1 厘清中国武术发展责任主体

确立发展责任主体,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目前关乎中国武术最重要的“传统武术发展”“武术文化发展”“学校武术发展”等重要内容并没有成为武术日常管理的重点。因此,如何树立“中国武术全面发展观”,如何在“文化武术”“教育武术”“健康武术”“体育武术”的上位功能属性确立发展责任主体,实现武术的“中国化复兴”,是中国武术发展的“新立意”。本研究倡导进一步厘清楚中国武术发展责任主体“新立意”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中国武术发展的应有之意。并且,只有明确了责任主体及其职责范围,才可以更好地布局,才可以更好地推动,也才可以更好地规范管理。否则,中国武术的创新性传化和创造性发展就只会是一句空话。

2.2 搭建中国武术发展框架主体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大多数人都想改变这个世界,但没有人想改变自己。[8]”。中国武术要实现新发展就必须从新改革起步,从重新搭建中国武术发展的主体框架开始。

这个主体框架可以从4个方面建构。(1)要重新研究并确立中国武术发展的基本道路。这条道路就是要站在发展中国、服务中国的战略高度走中国特色民族化发展的武术之路,用中国思维、中国哲学、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智慧、中国方法引领武术的特色发展之路;(2)要重新研究并确立中国武术发展的总体目标。这个总体目标就是要站在繁荣武术、服务人民的战略高度制定中国武术发展具体目标,用可测量、可计算、可评价的指标引领中国武术繁荣发展;(3)要重新研究并确立中国武术发展的总体布局。这个总体布局就是要站在中国特色、振兴武术的战略高度回答实现什么样的中国武术发展、怎样发展问题,勾勒出发展中国武术的总体部署;(4)要重新研究并确立中国武术发展的主要矛盾。毛泽东在其《矛盾论》明确指出“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9]”因此,研究确定影响武术发展的决定性矛盾是发展中国武术亟需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只有弄清楚中国武术发展的主要矛盾,注意到“影响中国武术发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解决好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和非主要的区别,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10]”,才可能规避不利于中国武术发展的经验主义、教条主义。

2.3 明确中国武术发展路径主体

路径是关乎中国武术发展能否实现总体目标的关键主体。

要从“新立意”审视中国武术的发展路径,首先需要对发展的主体-中国武术的概念理解进行一个匡正。正是由于对中国武术这个概念的认知不同,造成了对中国武术的不同理解,并产生“传统武术”“竞技武术”“段位制武术”“大众武术”“艺术武术”“文化武术”“学校武术”“健康武术”“体育武术”诸如此类、林林总总的武术词令样式,形成相当一个时期的“雾里看花”“群雄割据”“各自为战”的中国武术发展纷扰格局。之所以形成纷扰的状况,是因为我们偏离了对中国武术概念的准确认定,偏离了对中国武术的核心基因承继,偏离了对传承有序中国武术的尊重和敬仰,或基于权力目的、或基于利益目的、或基于经济目的、或基于面子目的等对中国武术进行了基因异化重组,有悖中国武术纯正血统。因此,必须重新为中国武术正名,研究认为,我们倡导和发展的所谓“中国武术”就是传承有序的为世人接受的129个及更多的传统拳种。只有确定了这样一个明确的发展主体,才能在接下来谈论中国武术的发展路径主体。

基于以上对中国武术的基本认知,研究认为,中国武术发展的路径主体可以从8个方面确立。(1)仍然存续的被国家认定的129个及更多的传统拳种的代表性传承人,以及传承人业已建立的传承体系的成员。这个路径主体是中国武术发展的核心主体,应该予以高度重视;(2)中国武术的学校教育化主体路径,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学校教育化的这个路径主体又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层面是以研究发展中国武术理论和培养中国武术专门人才的武术院校,另一个层面是以教育传播中国武术的一般学校。但无论是哪个层面,其研究、培养、教育、传播的中国武术一定是以“传承有序的为世人接受的129个及更多的传统拳种”为核心主题;(3)中国武术训练竞赛主体路径,包括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各类中国武术代表队,一定要回归传统、回归本土、回归文脉,训练传统的中国拳种、比赛传统的功法套路。不能也不允许再以“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运动宗旨继续对中国武术进行“变异性”改造,绝不允许再制造生产中国武术的“基因编辑婴儿”;(4)中国武术协会及民间武术社团主体路径,这条路径主体是最具中国武术传承血统的,应该得到特别的关注;(5)中国武术媒体传播主体路径,树立什么样的中国武术形象,弘扬什么样的中国武术精神,表达什么样的中国武术情感,是这条路径主体需要回答的最急切的问题;(6)中国武术产业开发与推广主体路径,该路径主体关乎中国武术的自我造血功能,关乎中国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更关乎中国武术的经济价值;(7)中国武术海外推广主体路径,该路径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当代中国的崭新形象,把我国建设成为立足亚太、面向全球的国际文化中心具有积极而现实的意义;(8)中国武术全民健身活动主体路径,该路径主体紧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体育发展战略,对维护好人民体育权利、实现好服务人民具有重要作用。

3 微观行动:中国武术发展的新作为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再好的行动纲领、再美的宏伟蓝图,不落地、不落实,都一钱不值”[11],中国武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归根到底还是要落实到微观行动,落实到中国武术发展的新作为上来。

3.1 加强中国武术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

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中国武术交叉管理与领导现象严重。不同部委机关因就主管工作属性不同,而会对中国武术提出性质截然不同甚至相悖的发展要求,也因此形成中国武术左右为难的尴尬状态。党的十九大之后,中国武术迎来了改变这种混搭管理的大好时机。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明确职责”,“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12]。因此,中国武术发展新作为的第一个微观行动就应该从加强中国武术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开始。(1)要通过机构改革,形成对中国武术的集中统一领导,一个话筒喊话,一种声音指挥,一个步调行动,形成中国武术发展的统一性国家意志行动;(2)要通过优化体制机制,形成对中国武术发展的一张蓝图,“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13]”,实现中国武术的持续性建设和发展;(3)通过健全治理体系,形成保障中国武术发展行稳致远的规范制度,一件一件部署,一项一项分解,一步一步落实,一条一条规范,一年一年见效,不断提升中国武术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

3.2 加强中国武术发展力量的整合

在参与中国武术发展的力量人群中,与中国武术产生联系的目的各不相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澳门视察时引用的那句经典一样,有“以利相交”者,有“以势相交”者,有“以权相交”者,有“以情相交”者,有“以心相交”者。事实上,推动中国武术发展的真正持久的力量人群应该是那些“以心相交”者,他们用心热爱武术,用爱传承武术,用情呵护武术,用命保护武术。因此,在新时代应该有新作为的中国武术振兴之际,应该全面加强中国武术发展力量的整合,(1)要“去伪存真”,删除那些不是本真参与中国武术发展的“虚伪力量”,纯洁中国武术发展队伍,纯粹中国武术发展力量,纯正中国武术发展体系;(2)“返璞归真”,整顿真心参与中国武术发展的“真实力量”,返璞发展中国武术真心,返璞发展中国武术真情,返璞发展中国武术真爱;(3)“道合于真”。整合中国武术发展行政力量,充分发挥行政权利的不可抗拒作用;整合中国武术发展代表性传承人力量,充分发挥代表性传承人的示范引领作用;整合中国武术发展民间社团等社会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进而汇聚形成发展中国武术的磅礴力量。

3.3 加强中国武术发展的新型智库建设

新型智库作为“冷眼者”“旁观者”“预言者”,承担着“国家未来目标的‘瞭望者’、国家战略的‘谋划者’、国家决策的‘建言者’和国家治理的‘监督者’,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看得更准”[14]。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武术唯一建成的智库是“鑫度武术智库”,是由山西鑫度武术俱乐部股份有限公司组建,其发展定位是“民间性”、“企业型”和“特色性”,服务对象是私人企业。而事实已经证明,新型智库在社会发展和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和价值已经成为国家的“外脑”。因此,要实现中国武术发展的新作为,就要加强中国武术发展的新型智库建设。充分发挥专家学者、武术家等各级各类有志于中国武术发展的人才智力,“解决体育智库成果应用转化不顺畅,既关注‘最先一公里’的成果不对路,也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渠道不畅通问题”[15],打破中国武术发展各种势力不相容的坚冰,打通理论与实践相连接的通道,以实现中国武术的创新性发展。

4 结 语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蓝图已经绘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绽放火花并指引当代中国的发展。中国武术应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体育思想的引领下,积极探索中国武术的方向、道路、旗帜,规划中国武术的布局、方法、路径,找寻中国武术文化记忆,重组中国武术发展基因,树立中国武术文化自信,坚定中国武术传统发展之路,树立服务中国、服务人民、服务世界目标,构建中国武术振兴和发展工程,为实现中国武术的强盛做出努力。

[1][2][6][12]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5] 王 岗,陈保学,马文杰.新时代“文化自信”与中国武术的“再出发”[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41(08):10~16.

[4] 马晓伟.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M].北京:紫光阁出版社,2018:30~31.

[7] http://www.wushu.com.cn/.

[8] 托尔斯泰.复活.[M]. 草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25~26.

[9][11] 毛泽东.矛盾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6~49.

[11]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N].人民日报,2013-12-06(01).

[13] www.xinhuanet.com 2018-7-19.

[14] 胡鞍钢.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实践与总结[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15(02):4~11.

[15] 刘盼盼.中国体育智库的责任与内涵建设[J].体育学刊,2017,24(01):81~86.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in the New Eray

YANG Guang

Graduate School of Wuhan Sport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China.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hinese Wushu in the new era from three aspects: documentation, in-depth interviews and logical analysis, (1) making great efforts to realize the new adaptation of Chinese Wushu development from macro-judgment, (2) establishing the new idea of Chinese Wushu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dium-sized observation, (3) making clear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hinese Wushu from the reality of micro-action. Road. Holding these three dimensions as a whole, we should carry out a series of reforms and strive to realize the new adap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the new idea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and the new orien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so as to promote the nationalization, autonomy and diversification of Chinese Wushu.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should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era; adapt to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adapt to the strategy of healthy China; adap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fitness sports power; (2)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should clarify the main body responsi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clarify the main body of the development framework of Chinese Wushu; clarify the main body of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hinese Wushu; (3) Chinese Wush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strengthens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Wushu governance system, the integration of China's Wushu development forc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think tan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Wushu.

New adaptation; The new conception; New as; Chinese martial art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G852

A

1007―6891(2020)05―0017―04

10.13932/j.cnki.sctykx.2020.05.04

2019-09-25

2019-10-1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BTY127);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太极文化研究中心成果。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武术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