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演唱多样性的民族声乐演唱技巧及实践策略

2020-02-24 18:23
韶关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演唱风格演唱者民歌

于 君

(沈阳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3)

广义的民族声乐演唱指涵括了各民族传统曲艺、山歌等音乐艺术的一种传统演唱方法。狭义的民族声乐演唱是指在继承传统民族演唱技法的基础上,汲取并融合了现代唱法的一种新民歌艺术,而这正是本文的研究对象。20世纪80年代,民族声乐研究的泰斗金铁霖教授在总结了多年声乐教学实践经验后,开始尝试将科学声乐演唱技法同民族声乐演唱的多样化技法进行结合,从而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创新之路[1]。笔者认为,当前基于演唱多样性的民族声乐要想在这条创新道路上走得更远,就必须立足于自身文化根基和主体内容,在科学的理论方法指导下提升演唱技巧并进行有效实践。

一、民族声乐演唱多样性的释义

(一)民族声乐演唱多样性的文化底蕴

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多样性植根于多民族文化交融发展的背景之中,不同的地域环境、民族生活方式、民族语言、民俗习惯和音乐审美追求对民族声乐多样性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2]。从地域民族风格看,藏族民歌高亢嘹亮、蒙古民歌悠远辽阔、云南民歌清新甜美、江南小曲温婉柔美等。从不同的民族生活方式来看,游牧民族演唱气息充沛、旋律宽广、情感真挚;农耕民族声乐曲调自由奔放,不失温婉。另外,民族语言的多样性也直接影响了民族声乐演唱的多样性,通常来说,中国各个民族的演唱形式都是用本民族语言演唱而成,加上不同地区的方言发音又有着不同特点、咬字前后有松紧之分,所以演唱者的吐字发声就显得千差万别[3]。当然,多民族语言声调的高低和抑扬顿挫也会影响民族声乐旋律的高低走向,这无疑也让民族声乐演唱更具多样性。再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歌舞活动来看,有多少民俗节日就有多少歌唱地域性风土人情的民歌种类。最后,从声乐的审美追求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对音乐美的体认和偏好也存在较大差异,于是造就了多样的民族音乐歌唱审美观念,而这些审美观念又经过世代的传承而逐步稳固发展,最终成为了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对声乐之美的多元需求[4]。

(二)民族声乐演唱多样性的主体内容

基于演唱的多样性,以中国传统多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根基,受现代系统化科学声乐演唱理论方法指导的民族声乐演唱,具有多样性的主体内容,主要体现为多样的演唱方法、多样的演唱风格、多样文化内涵的情感表达。实质上,其多样性的主体内容也是对当代民族声乐演唱者的具体要求。

首先,需要演唱者熟悉多样的演唱方法。多样性的演唱方法源于当代民族声乐作品的多样性,通常来说,从事民族声乐演唱的演唱者需要熟悉古曲、民歌、戏曲及艺术歌曲四大类,这也是提高声乐歌唱者综合素质,避免其长期停滞于演唱单种风格类型歌曲的现实需要。

其次,演唱者应掌握并练习多样化的演唱风格。多民族演唱风格的客观存在构成了民族声乐演唱多样性。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间的音乐文化审美差异客观存在,加之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影响,各民族歌曲在演唱方法和风格上会有很大不同,因此当代民族声乐演唱者必须要大体掌握这些多样的演唱风格。

最后,演唱者应掌握多样文化内涵的情感表达。民族声乐演唱多样性必然包含多种文化内涵的情感表达,这就要求声乐演唱者应具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内涵,能够体会出各民族歌曲的文化深层内涵,并真实体验到作品创作者和主体人物的情感内容,然后通过准确的情感定位方可演唱,这样才能将民族声乐演唱的多样性通过具体的声乐演唱灵动地展示在观众面前。

二、民族声乐演唱多样性的演唱技巧

(一)声音的练习

发声是由演唱者发出气息,在两片声带闭合产生震动的作用下发出声响的过程。对于民族声乐演唱多样性来说,演唱者发声本身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理运用与否之分。例如,威武霸气、刚劲有力的西北秦腔需要演唱者摩擦声带,破开嗓子舒展自由地歌唱,如果演唱者选用黄梅戏依托鼻咽部发声共鸣的技法,或是利用西洋歌剧演唱的方法来演唱西北民歌,声音显然不科学。

(二)呼吸的把控

实现呼吸均匀调配,确保气息流畅是声乐演唱最为重要的基础。首先,演唱者的吸气训练首先要使口鼻入气达到最深和最高处,上下贯通,直到吸入腹部深处。这样的发声才能保持音色的干净、柔顺、光滑。其次,演唱时应保持身体的自然放松,后背挺直,肩膀自然下垂,吸气时腹部自然扩张,进而缓慢呼气,肺部和气管缓慢回归原位,腹部自然收回,同时演唱者还要在呼吸过程中不断练习呼吸肌与喉肌之间的平衡能力,控制好声线的高低起伏。再次,演唱者需要节约气息发准每个音,而不要让过多的气息冲击声带。最后,不少有关声乐演唱技巧的书籍都会要求演唱者在浮动的气息上歌唱,就是要歌者通过均匀的呼吸,保持气息的平稳流动,不能出现犹豫和中断。

(三)共鸣的使用

从声乐歌唱艺术审美的视角看,共鸣是最能体现演唱者音质优劣的标准。通常来说,男女高音喜欢将发声的共鸣体选在头腔和鼻咽腔,而男女中音会将胸腔作为合适的共鸣腔体。共鸣腔的训练主要有大哼鸣和小哼鸣两种,演唱者发声的音色和音质上有较大区别。大哼鸣着重声音的宽度和厚度训练,通过训练演唱者的音色更加圆润浑厚,适合于西方歌剧演出;小哼鸣的发声更为靠前,能让演唱者的音色保持清脆嘹亮,其整体演唱风格更适合地方民歌和戏曲表演。

(四)咬字的到位

西洋声乐的美声唱法对于演唱者咬字的要求主要是要唱准元音,寻求歌词元音间的流畅,而将辅音含在喉咙里。但是中国语言和其他国家的语言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声乐歌唱语言中的咬字发音,则更加强调在舌头与口腔内寻找着力点,例如舌音、牙音、齿音、唇音和喉音,而从咬字发音的口型上看主要有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演唱者一定要找准发音着力点,在咬字清楚的基础上,保持发声位置的稳定协调,引发共鸣振动,从而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适应民族声乐演唱多样性的实践策略

(一)关注声乐演唱方法的个性化

民族声乐演唱既要加强科学性演唱技巧的训练,也要关注声乐演唱方法的个性化发展。不同演唱者的声带长短及厚度都有差异性,同时共鸣腔体也有较大不同,这些先天条件的差异性自然会造成演唱音色和音质的不同。所以,声乐演唱者在进行声乐演唱训练时,一定要在综合考虑自己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嗓音条件、音域范围、声音特质的基础上,寻找和建立适合自己的声乐演唱训练方案。从音域和声部来看,存在高音、次高音、中音和男低音四类,这其实是针对个体生理差异而进行的演唱类型的细化,也为声乐演唱者找寻适合自己个性化的演唱风格做出了引导。如演唱福建民歌《采茶灯》时,演唱者可以结合自己的个性,选用真假声参半的混合声,配以“叹气式呼吸法+高位置吸气发”相结合的呼吸方法,以温婉、细腻、连贯的音色来演绎这首民歌,个性化地处理每一个音符与声音、咬字的关系。

(二)注重民族声乐采风

我国民族声乐演唱的多样性决定了演唱者要善于借助科学的演唱训练不断地提升演唱能力,同时还要深入实地考察,充分熟悉各地域民歌的演唱风格,切身感受地域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艺术审美思维,从而真实体会原汁原味的民歌演唱方法,实现与当地自然地理、风俗习性的有机融合,进而强化对多样文化内涵的情感表达。例如,李谷一老师原来只是一名花鼓戏演员,但是通过多年深入湖湘大地研究特色民歌,使得她在民歌演唱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并且能够驾驭多样的民族声乐歌曲。时代在进步发展,人们的音乐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同样需要演唱者掌握各种地域民族风格曲目的演唱技巧,深入乡野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只有如此,声乐演唱者才能够在科学演唱的基础上,演绎出更加灵动的民族声乐作品。

(三)建立多样的民族声乐评价机制

当前中国各民族声乐比赛的评审专家都是由国内民族声乐专家和音乐院校的教授所组成。然而长期以来,民族声乐演唱的评判标准显得较为单一固化,缺少弹性机制的评价方式,这很难适应民歌演唱的多样性需求。这也导致部分参赛选手无论是在声乐演唱技巧上,还是民族声乐曲目风格的选择上都有取悦于专家评委的倾向,这对多样化的民族声乐演唱风格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为此,要对青年歌手大赛的赛制进行完善,建立更合理而且多样的评价机制,让风格各异的多民族声乐作品能够登上演唱舞台。具体而言,应构建包含语言清晰度、声音优美度、感情真实性等要素于一体的内容评价体系,对演唱者进行全方位地评价;此外,还应构建针对不同唱法、不同文化背景、演唱者个性化特征等的评价标准,确保评价的客观有效性,从而更好地提升民族声乐演唱者的水平。

(四)重塑声乐演唱审美的多样性

声乐演唱审美先于声乐艺术创作而存在,是声乐艺术产生的前提。声乐审美意识来源于民族思维方式、生活风俗习性等引发的审美体验,在艺术审美过程中,由于各民族群众受到知识能力、生活经验、心理体验、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影响,审美个体会有独特的审美观念,但在长期群体生活和民族历史文化的浸染下逐渐形成了相对统一的民族审美标准。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声乐审美的标准也在民族间经济、社会交流推动下,不断发展变化,尤其是在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之下,原汁原味的地方民族声乐已无法被青年人完全接受。越来越多的能够体现声乐发展趋势的潮流元素和个性化演绎方式被融入传统地方民歌中,以期更好地适应大众的艺术审美需求。

(五)充分凸显不同民族的演唱风格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大量民族声乐演唱者由于不同的文化素养、生活背景和嗓音条件,形成了多样的民族声乐演唱风格。演唱者在接受专业科学的声乐演唱方法训练时,要重视积累和发掘,充分继承民族民歌文化遗产,尤其是本民族区域范围内流传的经典小民歌。要充分突出民族民歌的特色,并站在声乐专业演唱的视角锤炼呼吸技巧,灵活地实施腔体应用、咬字吐字,充分展示出自身的演唱个性。例如,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歌曲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民族语言风格和音乐特色,如果将其改造为标准的普通话,也就失去了传统民歌的魅力,所以声乐演唱者需要沿用地方方言或民族语言来充分展示民族声乐演唱的多样性,如山西民歌中常用叠词“山沟沟”“小床床”“水池池”,不但可以让本地域民众感到亲切,也能让听众感受到民歌词曲演唱的协调。总之,随着民族声乐多样性的演唱风格逐步贴近大众声乐审美的深层次欣赏需求,演唱者必须立足于受众需求进行多样化的民族声乐演唱,进一步推动民族声乐的发展和传承。

四、结语

民族声乐演唱多样性的研究,是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纵向多民族历史文化发展与横向地域性民族差异的高度提炼。对于演唱者而言,演唱多样性本质上其实是一种民歌演唱的能力,要具备这种能力,就需要掌握民族声乐演唱多样性的基本技巧,采用适应民族声乐演唱多样性的实践策略。将多样化的民歌演唱技术借鉴融合到风格类似的歌曲中,统一使用科学性的演唱来确保声音的流畅性和艺术性,才能够真正展示出我国民族声乐的时代性、民族性和艺术性。

猜你喜欢
演唱风格演唱者民歌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声乐演唱中乐感的有效培养研究
技术重构:从《窈窕淑女》重识音乐剧演唱风格与审美观念的“缝合”
原生态演唱风格的理性研究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的训练与运用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声乐钢琴伴奏在与演唱者合作中的协调作用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