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思维

2020-02-24 19:48梅县东山中学廖承莹
师道(教研) 2020年11期
关键词:乙酸课本溶液

文/梅县东山中学 廖承莹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问题在学习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起点,使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学习不再停留在表层和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出问题,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帮助他们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本文提出化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几种方法,权当抛引之论。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师应当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抓住问题契机,找到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然后在教学中进行巧妙提问,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知识的掌握自然也水到渠成。比如学习《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中乙酸的性质时,提问:“日常生活中在烹调一些菜时,往其中加一些醋和酒,炒出的菜会更香,原因是什么?酒是陈的香,又是为什么?”用生活中的现象引出问题,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又引起疑惑:“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与乙酸有什么关系?”激发学生学习了解乙酸知识的急切性。可见,抓住教学契机,适时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会使学生学得更主动、积极。

二、分层设计,化难为易

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难度比较大,如何降低知识难度,让课堂提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让学生更易接受? 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可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作比较浅易的处理,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通过探究与思考,学生在学习中能突破常规,跳出原有知识的框架,将其思维激活到最佳状态,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三、发掘内涵,易中问难

有些知识点尽管重要但看似浅显,往往为学生所忽视,不能深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就要引导思维冲突,促进学生作深入探究。比如讲述“铁三角”时,Fe3+与Fe2+的相互转化看似简单,实为难点。教学过程中可设置几个简单实验引导学生探究,例如:(1)你知道电路板制作的实验原理吗?请试做这个实验。(2)向FeCl3溶液中分别加入Na2S溶液、KI溶液。实验后提出几个问题,制造悬念:(1)Cu的金属活动性在Fe后,为什么能与FeCl3反应?生成物为什么呈绿色?通过这个实验,你对Cu、Fe、Fe2+的还原性的强弱顺序有何认识?(2)为什么FeCl3溶液中滴入Na2S溶液,既不是发生离子反应产生黑色沉淀,也不是水解产生Fe(OH)3红褐色沉淀,而是生成了黄色浊物?(3)FeCl3溶液和KI溶液反应,生成的褐色溶液是什么?如加入淀粉,有何现象?通过实验探究、思考与交流,使学生对Fe2+、Fe3+转化关系这个难点加深理解。同时在运用氧化-还原理论和上述反应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和巩固了学生自己的创造成果,可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热情。

四、学以致用,激发兴趣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了《氯气的性质》后,给出漂白粉的使用说明书。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冷水配制?为什么配成的是浊液?为什么物品浸泡时间要那么长?为什么禁用于金属制品及有色织物?为什么溶液应临用新配?为什么要避光保存?为什么有腐蚀性?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记得“住”,学得“深”,想得“广”,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地、科学地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参与意识,点燃思维火花,使学生在“学”中产生学习兴趣,在“乐”中掌握知识,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乙酸课本溶液
乙醇和乙酸常见考点例忻
象外之象——牛健哲《溶液》短评
『溶液』知识全解读
解读“溶液”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DMAC水溶液乙酸吸附分离过程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甲基甘氨酸二乙酸及其在清洗剂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