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历史实地考察活动课,发展学生综合能力
——以考察邹伯奇故居为例

2020-02-24 19:48佛山市南海外国语学校吴芷姗
师道(教研) 2020年11期
关键词:故居历史探究

文/佛山市南海外国语学校 吴芷姗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历史课堂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外的历史考察和社会调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已学的历史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在历史活动课程中,学生通过考察学校周边的名人遗址,调查其发展现状,有利于锻炼学生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形成较为完整的叙述,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对于学生了解家乡或所在城市的历史内涵,培养社会责任感与爱国情怀,意义重大。

一、活动构建

(一)活动目的

通过考察南海名人邹伯奇故居,近距离感受家乡近代历史。

(二)活动内容

1.活动预设

邹伯奇,今南海区大沥镇泌冲人,1819年出生于一个私塾教师之家。 1840年,也就是邹伯奇21岁的时候,鸦片战争引起我国社会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自此以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我国一步一步地由封建社会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科学技术的悬殊差异也日渐显露。在此风起云涌的乱世之中,邹伯奇淡泊名利,拒绝入仕,用尽毕生精力放在经史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中,为我国科学领域做出了贡献。邹伯奇一生的学术贡献涉及光学、天文学、物理学、数学、地理测绘等多个领域,发明和改良多种仪器,被誉为“中国照相机之父”。

邹伯奇故居位于现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泌冲村,1994年在邹伯奇曾孙邹孟才的带领下在泌冲村旁修建“伯奇公园”,内设“伯奇纪念室”,以纪念邹伯奇功绩。邹伯奇故居位置距离佛山市南海外国语学校较近,为进一步发掘与探究乡土资源提供了较高的可行性。多方面开发和利用校外历史课程资源,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

(三)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邹伯奇故居的考察,了解南海历史名人邹伯奇的基本生平事迹,了解邹伯奇的主要发明与贡献,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归纳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实地考察、资料搜集与甄别、信息提取与组合等探究过程,掌握互联网、图书馆等历史资料的收集途径,学会利用史料中的有效信息,从不同角度出发,表述和再现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培养对历史的研究兴趣,丰富对历史名人与家乡南海的了解,进而激发民族自信、爱家爱国的情怀。

二、活动开展

1.活动准备

教师通过宣讲和动员,让学生明确本次活动课的宏观构架,明白自己在本次活动课堂中的位置,激发学生走出课堂、去切身发现与感受历史的热情和动力。

2.活动实施

(1)实地考察、参观邹伯奇故居,拍摄和记录相关资料。

(2)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查找相关资料,作为实地考察资料的补充。

(3)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身边的人们对邹伯奇故居的了解情况。

(4)撰写考察报告,准备汇报展示。

3.活动拓展

仿制一项邹伯奇成果,并记录过程心得。历史制作同样既是一种学习活动,也是一种评价方式。通过制作历史模型、编绘历史图表、制作历史课件等活动,可以考查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综合能力。通过活动拓展,使学生的探究成果实物化、多样化。

4.成果汇报

(1)制作历史课件。课件内容除围绕考察活动主题外,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出质疑和说明自己的观点、看法。

(2)制作历史模型。通过仿制邹伯奇的发明成就,切身感受科学探究过程的艰辛,感悟科学工作者精益求精的严谨治学态度。

(3)撰写活动报告。通过活动报告撰写,记录学生从多种角度了解邹伯奇故居的过程,并对名人遗址保护现状提出建议,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活动收获

1.知识拓展

在探究历史人物的时候,往往需要结合历史环境进行理解,才能使历史人物更“有血有肉”。特别是一些较久远的生活环境、风土人情等,教师可以通过史料(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等)来让学生体会当时的历史环境,更能感受历史人物的的创新力和划时代性。在理解邹伯奇天文学上的社会突破性,笔者为学生提供了史料来感受传统社会的环境:

材料一:“太白经天(金星凌日),天下革,民更王。”

——《汉书·五行志》

材料二:邹伯奇指出星变与灾祥风马牛不相及,星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明年七月太白肯定又经天。而且还手绘了一张图给朋友看,指出金星会在那个方位出现。第二年事实证明果然是那样。

——《略论邹伯奇在中国近代科技史上的地位》

通过材料,学生更能感受到改变社会看法的困难,更能理解历史课上讲述的封建思想对于近代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感悟到社会精英敢于打破传统的魄力与投身科学的毅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对科学的热诚。

2.方法创新

学生在开展实践活动时易流于形式,只是简单地将现有搜集的资料和观点整合,而不是自行探究得出结论。要突破这个困境,教师就需要发挥“引路者”的作用。教师应在学生现有探究成果上,指出活动探究中的矛盾点,指导学生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学习方法。

如学生在探讨邹伯奇的主要发明——照相机时,笔者给学生出示了以下两则材料:

材料三:据广州中山大学广东地方史研究专家谭彼岸先生介绍:“邹伯奇自制的照相机曾在附近一所中学展览过,抗日战争时期还有,后来被人借走,从此就下落不明了。”

——赵俊逸《邹伯奇是人不是神》

材料四:解放初存于泌冲之东的石门中学,现已不知去向。

——李迪、白尚恕《南海文史资料》

通过出示两则材料,让学生去分析资料的可信度,教师传授辨别史料的基本方法。与此同时也提供下一步的探究方向,如从材料出处、或者材料提到的人物、场所进行研究。锻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的能力,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落实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课堂,才能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

3.价值浸染

历史活动课,活动是开展形式,但归根到底还是一节历史课堂,需要落实与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在探究邹伯奇测绘成就的同时,笔者也随之抛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

材料五:南海地处珠江三角洲,当时是最早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和掠夺的地方,清政府屈服于列强的船坚炮利,动辄割地赔款。邹伯奇深知绘制地图、测量山川河海的重要性……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绘制出《皇舆全图》(即中国地图)总图1幅,分图66幅,主持测绘《广东沿海地图》等大量图册。

——《略论邹伯奇在中国近代科技史上的地位》

随着材料的展示,笔者提出了“根据材料,说明当时绘制地图有何重要性”“为什么多次拒绝入仕、甚至拒绝皇帝谕旨征召的邹伯奇会答应主持测绘《广东沿海地图》呢?”等连续追问。通过连环设问,加深学生的思考,学生不禁发出感叹:邹伯奇不贪图物质,却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感受到他十分热爱祖国。通过探究历史人物的事迹,多方面地去了解邹伯奇,使得人物形象认识更立体化。

在活动探究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团队实践、自主探究等步骤,尝试体验探究历史的过程,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能在活动拓展中亲身感受到科学工作者的艰辛不易,学习先辈们求真务实的精神,体会到邹伯奇这甘于平凡却书写传奇的人物,埋藏着一颗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猜你喜欢
故居历史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卫立煌故居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魂兮归来返故居
新历史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