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角下白洋淀红色文化发展路径探究

2020-02-25 00:17王振艳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白洋淀文旅红色

王振艳,陈 思

(石家庄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

文化与旅游融合(以下简称“文旅融合”)这一理念是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两大主体产业双向互利与融合发展的重大法宝。文旅融合发展可以有效驱动社会资本在文化旅游领域的跨界投入。仅就河北省而言,计划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力争到2020年总规模达到1 000亿元,[1]引导撬动更多社会优势资源和要素投入河北旅游开发建设,这为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注入了新鲜血液。文旅融合发展视角下,红色文化作为一抹绚丽的颜色,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在历史中自强不息之精神,更是中华儿女投身于新时代建设的重大动力与支撑。以文旅融合的理论高度为出发点,梳理白洋淀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结合新时代发展特征,对白洋淀红色文化资源的路径探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有利于继承、传播红色文化,与弘扬、展现党性光辉紧密相连;另一方面,也契合雄安新区“无文化传承,无雄安未来”的文化发展理念。

一、白洋淀红色文化资源概况

白洋淀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功勋为时代和国人所铭记,在艰难的抗日战争过程中,白洋淀地区遗留下许多弥足珍贵的红色历史资源。为了践行文化旅游发展理念,深扎白洋淀文化之根,我们首先对白洋淀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梳理。

(一)纪念馆

第一,雁翎队纪念馆。雁翎队的作战工具主要是涉猎所用的枪,其特殊之处是在枪的信口插雁翎,故起名为“雁翎队”。关于雁翎队,主要涉及雁翎精神和雁翎队纪念馆。雁翎队纪念馆面积达2 566平方米。在白洋淀人民的长期抗战中,逐渐形成了敢于斗争和机智灵活的白洋淀雁翎精神,体现着中华民族之气节。第二,抗战纪念馆。展馆记录着当年在白洋淀地区活跃的一支堪称来无影去无踪、神出鬼没的水上抗日游击队。在抗战纪念馆的尾部有两块醒目的展板,一块是介绍“张嘎子”的诞生,另一块是关于《今日小兵张嘎》的介绍。第三,赵波纪念馆。纪念馆的主人公是电影《小兵张嘎》中张嘎子的原型人物赵波。赵波作战勇敢、机智灵活,他参战70余次,在消灭和俘虏日伪军、缴获抗战工具方面都作出了突出贡献。如今的赵波纪念馆,仍流露着老雁翎队员的抗战豪情。

(二)烈士祠

第一,辛璞田烈士祠。马家寨村隶属于安新县端村镇,辛璞田在此出生。辛璞田曾投身五四运动大潮,于天津领导“五卅运动”。辛璞田牺牲20年后,中共冀中区党委在其家乡马家寨村修建了辛璞田烈士纪念碑。1996年3月,中共安新县委、安新县人民政府特意为辛璞田重修烈士祠,旨在弘扬烈士功绩,教育后人。第二,李之光烈士祠。李之光系安新县老河头镇李家村人,原名致光,又名李衡。李之光一生为革命事业劳碌奔波,却不幸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为纪念李之光,当地百姓将他安葬在其家乡,并且在墓前立石碑。2011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为保护革命遗产和弘扬革命精神,安新县对李之光烈士祠重修和扩建。修缮后的李之光烈士祠,已成为安新县祭奠英魂、缅怀先烈的红色教育基地。

(三)红色文学

白洋淀军民英勇抗日的事迹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而深广的题材,作家们用现实主义的笔墨记录着白洋淀地区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光辉事迹,记载着曾经不屈不挠的抗战岁月,开创了一个新颖而独具特色的文学流派。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初期的《荷花淀》和《风云初记》等。后来的文学和影视作品纷纷发表或者公映,例如《新儿女英雄传》《白洋淀水战》《紫苇集》和《小兵张嘎》等。“荷花淀派”凭借其特有的文学形式与硕果,把摄影纪实与连环画册包括其他艺术形式有机融合,记录着白洋淀军民的波澜壮美和抗日中的真情实感,丰厚了中国的历史篇章。自2002年起,孙犁纪念馆、孙犁文学奖、孙犁图书馆相继建立。

“无文化传承,无雄安未来”是雄安新区在文化发展方面的一重大理念,这也是白洋淀地区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应该坚持的原则。由于白洋淀地区存在着丰富且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若能进行有效整合与梳理,对于实现文化产业与红色文化的有机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旅融合视角下白洋淀红色文化发展瓶颈

雄安新区的成立提升了白洋淀的知名度,聚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目光,给该地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但是这也对白洋淀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虽然近几年白洋淀景区为提升当地经济效益作出了贡献,但尚不完善的文化发展模式使得红色文化资源在保护、开发和利用上仍面临一些问题。

(一)开发现状与新区定位不匹配

目前白洋淀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战略和定位与白洋淀地区的发展前景仍不协调。例如,我们虽然能够在白洋淀景区的《印象神兵剧场》看到红色文化的痕迹,体现了红色文化与现代娱乐的结合,但是表演中涉及的离奇情节,摩托车炫技展示、略偏低俗的音乐,拉低了红色文化的档次。这与国务院所提到的“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差距较大。[2]同时,也与“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对于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的愿景不匹配。

(二)红色文化产业链条有待打造

白洋淀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把这种文化融入工艺品中,不仅使工艺品本身蕴涵着一定的人文气息,而且对旅游者来说也具有纪念与收藏价值。然而,目前白洋淀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模式单一,不仅生产的企业规模小,而且绝大多数产品缺乏创意,不足以反映地域红色文化的特色,甚至在不同地区景点的旅游工艺品商店出现文化工艺品趋同的现象,这必然导致旅游者失去对红色文化纪念品的购买兴趣。但也不乏一些成功的文化创意产品的案例,他们也在用心地打造自己的IP,比如,白洋淀景区商业街几家店铺中的“嘎子酒”,这是目前白洋淀地区仅有的几款成功注册商标的产品之一,酒瓶外形呈子弹头或者手雷造型。

(三)科学技术的运用仍有待提高

白洋淀在红色历史与现代娱乐文化的有机结合过程中,形式略简单,内容和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些也进一步说明白洋淀文化资源开发有待做到与受众的文化需求精准对接,在打造红色经典的同时也应注意与当今时代相结合,将“抗战精神”融入我们的旅游生活,需要运用科技增强文化产品的品质含量,让人们在体验时可以对红色文化“走心入脑”而非“走马观花”。具体以雁翎队文化资源的开发为例。尽管展馆内部有相关历史照片和图表,也有对于电光声、三维动画立体成像展示等现代化艺术手段的运用。但尚处于初级阶段,随着文旅融合趋势逐渐明显,对于白洋淀地区的红色抗战队伍相关故事的讲述,应该考虑更多的新方法。

(四)景点孤零散落且涉猎领域单一

在基础设施方面,白洋淀的红色文化分布较为散落,且名气略低。各遗迹、遗址所在地的配套基础设施仍待完善,各景点之间的线路规划不够明晰,体系化有待加强。在文化消费市场方面,白洋淀红色文化相关的市场机制不健全,文化市场的规范化不够,文化消费水平不高。此外,该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存在涉猎领域单一等问题。

当下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文化开发处于大热态势。文旅融合是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热点,是追求高品位、高格调的旅游方式,顺应了知识经济时代下人们的旅游消费选择。如何增强旅游地的文化底蕴,开发具有鲜明文化意义的、更加受到旅游者欢迎的白洋淀,便成为思考重点。

三、文旅融合视角下白洋淀红色文化发展目标

文旅产业在新时代将迎来井喷式发展,在文旅融合视角下,白洋淀红色文化的创新型发展,要本着“国际化、多元化、活态化、产业化”的发展目标,全力打造红色白洋、样板雄安,实现“表现形式动起来,红色氛围浓起来,融合发展活起来”的理想效果。[3]

(一)雄安特色国际化

雄安新区自设立之日起,就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和“全国样板”的高起点闻名,白洋淀是雄安新区的代表性区域之一,所以基于文旅融合视角下定位白洋淀红色文化的开发,也要秉承世界眼光和国际标准,做全国样板,致力于打造具有雄安特色的红色文化名片。我们在进行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过程中,观念封闭,缺少整合意识和世界站位,[4]使得我们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距离世界品牌还很远,我们必须要打破这种局限,进行观念的转变。

(二)资源融合多元化

随着文旅融合的进一步深化,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总思路。积极保护、挖掘文化资源,使越来越多的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领域的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了新的发展趋势和经济增长点。白洋淀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始终坚持多元融合的理念,在解读政策的基础上,推进文化旅游与会展、自然生态建设和文化生态建设的有效融合,努力推动多方位跨界融合发展,作国家战略的积极实践区和样板区。

(三)文化资源活态化

在体验式、沉浸式的文旅时代,游客对通过科学技术实现的个性化、人性化的游玩方式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科技引领雄安未来,智能造就智慧游学,白洋淀红色文化的创新开发,要加入“智能”的调味剂才有味道,通过科技加持,实现白洋淀红色文化资源的活态化开发。

(四)红色创意产业化

白洋淀红色文化是抗战时期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极高的政治教育价值、文化研究价值以及经济发展价值。盘活白洋淀红色文化,需要插上创意的翅膀,在创意的激发下,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转换成无限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促进红色白洋淀经济带的形成。

四、文旅融合视角下白洋淀红色文化发展路径

在文旅融合的时代,文化资源开发既要依赖文态、业态、形态与生态这“四态”所散发的生机与活力,又要重视“创态”带来的活力,以期形成一套以创态为灵、文态为魂、业态为支撑、形态提氛围、生态作基础的融合性立体网状文化旅游系统。

(一)以文化旅——文态依托创意盘活

基于对白洋淀红色文化的梳理,打造了“文化展览、实景演出、芦苇时装、冰上趣味”四大特色板块。各板块既可独立运作,也可自由组合。在实际操作中,可超出时间、空间的界限,实现有效串联的效果,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的原则,发挥各板块之间的辐射带动作用,构建一个灵活组合的有机整体,以此来盘活白洋淀红色文化资源,推动该区域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文化展览

雄安新区是国际著名商务会展旅游目的地,未来将在商务会议和会展方面大放异彩。要充分发挥会展旅游的辐射带动效应,着力推动白洋淀地区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消费升级。可以依托雄安商务会展与春季水域风光,在白洋淀周边建“国际·雄安展览中心”,发展以会展为主的高端现代服务业。在此以白洋淀红色文化资源为主线,联动其他民俗展演,举办中国(雄安)文化艺术节、中国(雄安)民俗节等,充分展示该地文化特色,传播白洋淀红色旅游品牌。

2.实景演出

在白洋淀水域活动的雁翎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抗战印记,对其抗战史迹进行挖掘与提炼,通过科技加持、艺术点缀与实景体验,培育红色剧场,打造令人流连忘返的艺术效果。同时,白洋淀红色文化的现代化传承要打开新思路,与实力派流行元素结合,敢于尝试和“冒险”。可与实力唱作人合作,进行老歌新唱或者出品新作,展现雁翎队作战时的英勇无畏,以现代化的表达方式宣传雁翎精神。最后,制定红星计划。讲述雁翎故事,激发家长和孩子对红色文化的关注。同时创作儿童剧本,孕育儿童剧场,通过儿童切身的舞台体验,有利于树立其当兵入伍的理想。

3.芦苇时装

在红色革命时期,雁翎队曾利用芦苇作屏障巧妙与敌人周旋,而后方妇救会用芦苇为八路军、雁翎队缝制草鞋,因此芦苇是雁翎队成员生活不可或缺的物品。在今天,雁翎队曾经穿过的草鞋、穿梭过的芦苇荡有了新的使命。白洋淀地区部分年老村民目前以芦苇编织为生,引入创意手工匠人对他们进行培训,创新芦苇编织技艺,以芦苇拉动乡村经济发展,形成“芦苇经济带”,助力乡村振兴。同时,研发创意草鞋、草帽以及芦苇编的垫子等,打造国际范、创意性的品牌。例如草鞋主打时尚和舒适两大方面,分为时尚系列和居家系列,材质主要分为皮子加芦苇式草鞋和帆布加芦苇式草鞋。另外开展国际(雄安)时装周,将展览重点放在时尚鞋子与帽子配饰,营造秋日视觉盛会。

4.冰上趣味

旧时冬日,雁翎队通过“土坦克”“冰上轻骑”等冰上作战工具成功实现反围剿。据此融入现代游玩元素,打造冰雕展览,以冰塑的形式展现当年雁翎队抗战时期的英雄气概,不仅增强社会效益,而且提升冬日客流量,带动文化消费。根据白洋淀的生产民俗,打造冰下挖藕项目。每年白洋淀的结冰期将近3个月,游客可在冬日身穿橡胶服装,跟随挖藕人体验挖藕劳作的辛勤。

(二)以旅载文——业态点亮华北明珠

以白洋淀红色文旅产业为主导,抓特色,显风格,联合“吃住行游购娱”,构建红色历史体验场景、文化创意街区、智能旅游出行与本地特色食宿于一体的综合性业态,进而使华北明珠更明亮。

1.淀上美食邂逅水乡民宿

首先,特色美食。红色主题餐厅要注重空间设计美感与顾客用餐体验,加入餐前游客捕鱼环节,亲身体验雁翎队当年抗战之余的渔家生活。其次,水乡民宿。在陆地上改善住宿条件,增加宜居宾馆的数量,投资建设星级宾馆,着重提升白洋淀地区的住宿档次。结合白洋淀红色文化与当地水域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水上民宿”,体验雁翎队抗战时期的漂泊时光。

2.智慧出行协助圣地游览

一方面,智慧出行。在白洋淀红色文化分散的景点之间,设立无人车站点,建立智慧导览,让游客在前往某一处景点的路途中,全自动语音介绍下一站景点的历史文化,并匹配接下来的虚拟导览、线路导航、景点介绍、玩法推荐等。另一方面,圣地游览。首先,主抓抗战纪念馆和雁翎队纪念馆的修复和完善工作,在现有基础上加入现代化展陈设计和红色文化氛围的营造。其次,注重景区内部景点的串联,本着“文景一体”的原则,既要让游客体会到革命文化,又要将风景纳入游客视野。另外,白洋淀红色文化要深入对接“革命烽火地,英雄大本营”这一红色主题旅游线路,进行深度文化资源开发,形成文化产品的系列衍生开发。

3.文创商区携手文娱体验

第一,文创商区。参照雁翎队当年的作战武器、生活用品、服装鞋饰等,对接现代化思维与方式,设计生产一系列红色雁翎文创产品,有助于寻找红色记忆,继承雁翎精神,弘扬民族气节。例如深受年轻人喜欢的创意手机壳、缩小式大抬杆玩具、既美观又创意的芦苇草帽等。第二,抗战体验。围绕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化,将真人场景、潘多拉魔盒3D全息投影等科学技术与红色文化的结合,通过VR体验芦苇荡中打鬼子、AR展示该地革命老照片等方式方法的运用,让游客体验革命先烈的经历。

(三)以形促旅——形态撬动红色文旅

在文旅融合的新时代,白洋淀红色文化的发展要搭载雄安新区这一顺风车,以红色文化资源为核心,凭借白洋淀生态环境和特有的水乡风情,旨在打造一座“国际性水上红色旅游之都”。就具体形态而言,要紧扣“红色水乡白洋淀·大美雄安文化城”这一核心主题,构建“红色研学游、特色小镇游和生态康养游”三大旅游主打形态,以现代的方式彰显雄安文化之魅力,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国际友人。

1.红色研学游

白洋淀红色文化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通过红色研学旅游深挖其价值势在必行。研学受众主要囊括大、中、小学生群体,前来调研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及其他慕名前来的观光游客。在表现形式上,力求以沉浸式、体验式、现代化、国际性的方式,打造全国红色文化研学旅游的样板。

2.特色小镇游

辅助四大特色小镇的落地实施,需要重点关注三大环节。首先,打造超级服务中心。开发白洋淀红色文化就要打造超级旅游综合服务中心。超级旅游综合服务中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先聚合,后发散”,即先聚焦世界眼光,吸引全球友人前来,而后将人流分散至四大特色小镇。其次,开怀当地人民胸襟。第一,激发当地人民的服务热情。当地居民要积极地容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并充分展示白洋淀人民较高的综合素质,提高接待游客的服务水准。第二,深化当地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要强化当地居民对白洋淀红色文化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动员白洋淀当地居民积极主动融入文旅产业发展之中。最后,辐射带动居民收益。白洋淀在雄安新区背景下的创新型开发,需要格外关注当地居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依托白洋淀水域特有芦苇、水乡民宿,将白洋淀红色文化的新一轮开发与民生经济有效融合,为雄安新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树立乡村振兴的全国标杆。

3.生态康养游

首先,排除生态毒素。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当下建设雄安新区的重要抓手,要清理该水域内的散户水产养殖及水域垃圾,提升白洋淀水域质量,还原地地道道的“北国江南”,争做国家生态建设的典范。其次,发展康养旅游。依托白洋淀红色文化,联动历史上的名医扁鹊、白洋淀温泉康养区,在保持白洋淀“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打造康养旅游一条龙游玩体系,重点突出中医文化与康养休闲,打造华北地区中医养生胜地。

(四)以水育文——生态涵养北国江南

一方面要排除水域毒素。自然生态是白洋淀地区的底色,是红色文化创新型开发的根基。蓝绿是雄安的底色。蓝主要是指白洋淀,绿是千年秀林。雄安新区未来的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白洋淀生态修复工程,有利于展现“华北明珠”之独特风采。首先,要推进白洋淀生态修复工程,展现当地独特的“荷塘苇海、鸟类天堂”胜景和“华北明珠”风采。其次,联合雄安新区安新县水产畜牧局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开展春季放养鱼苗活动,将鲢鳙鱼等适合在该水域生存的鱼种撒入白洋淀,让游客亲身体会渔民生活。最后,春季护飞。白洋淀地区有上万只水鸟,春季诸多水鸟迁徙至白洋淀繁衍。召集游客积极参与该地的“春季护飞”行动,保护水鸟安全迁徙到白洋淀,保证水鸟在此安全栖息。

另一方面要烘托文化氛围。曾被毛主席称赞为“荷叶军”的雁翎队,正是在这片水域的芦苇掩映下,自在穿梭,保家卫国。白洋淀红色文化发展的新路径,要切实运用该地水资源,合理统筹自然资源与红色文化资源,以“文景相融”的原则艺术化呈现,续写新时代雁翎队之赞歌,弘扬雁翎雄风之精神。可在水域规划设计别致的芦苇景观,呈现这片水域的昔日与今朝。具体而言,首先要再现昔日雁翎队时期的芦苇荡盛景。其次要展现今朝时代风采,使用芦苇水培“红色水乡白洋淀·大美雄安文化城”字样,游客可通过摩天轮等高空游玩项目观摩体验。

伴随着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文化旅游这一朝阳产业将继续呈蓬勃发展的走势,这是时代创造的新机遇,也是人民在文化消费需求方面发自内心的呼声。文化融合对接白洋淀这一地域文化资源研究,结合当下文化旅游的发展走向,提出了一条以创态为灵、文态为魂、业态为支撑、形态提氛围、生态作基础的红色文化发展路径,对白洋淀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白洋淀文旅红色
红色是什么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红色在哪里?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雄安新区首个永久性水利工程通水
文旅照明的兴起
白洋淀深冬挖藕人
追忆红色浪漫
从白洋淀逃荒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