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理念下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

2020-02-25 00:17胡鸿志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大学

胡鸿志,李 刚

(石家庄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社会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跨文化能力作为国际交往中所必备的一种能力,是成功进行文化交际的重要前提。《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在教学中应安排一定的跨文化交际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在大学英语实际教学中,文化教学往往受到大学英语课时和课本的制约,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伴随着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相结合,有利于克服课堂教学课时不足和课本内容的制约,是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一种新途径。

一、混合式教学概述

“混合式教学”并不是一个新的词语,混合式教学的思想在传统教学中早已存在。自20世纪90年代末“混合式教学”兴起以来,国内外学者们对其定义的理解经历了由广义、泛化到狭义、细化逐步清晰的认识过程。何克抗教授是国内最早倡导“混合式学习”的学者。他认为“混合式学习”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同网络化学习优势结合起来的学习方式[1]。近年来,混合式教学的定义国内外已收敛在“线下面对面与在线学习的集合上”[2]。从混合式教学发展的历程来看,混合式教学概念的演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冯晓英、王瑞雪、吴怡君基于混合式教学物理特性和教学特性两个维度,将混合式教学概念的演变划分为了三个阶段:技术应用阶段,技术整合阶段和“互联网+”阶段[3]。

当前正处于“互联网+”阶段,混合式教学将互联网同大数据相结合,移动教学和移动在线测评相结合,激活了大数据时代的外语教育的创新,有利于全面提升外语人才培养体系和外语教学质量。

二、跨文化能力的内涵

跨文化能力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对于跨文化能力的理解,国内外学者所下的定义各不相同。在国内外大多数文献中,跨文化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被视为同一概念。布拉姆(Byram)则认为跨文化能力只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跨文化能力外,还需具备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语篇能力。至于跨文化能力的构成,他认为跨文化能力包括态度、知识、阐释/关联技能、发现/互动技能、批评性文化意识几个方面[4]138。我国学者文秋芳从跨文化口语交际能力视角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她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组成。跨文化能力指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5]215。

钟华、白谦慧、樊葳葳在对比分析文秋芳和Byram跨文化能力内涵的基础上,对跨文化能力的子要素进行了整合[6]。他们所提出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中,跨文化能力涵盖知识、态度、意识和技能四个部分。跨文化知识指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者应该具备和运用的知识。包括有关自己国家和对方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关于个人和社会层面的交际过程的知识。跨文化态度指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应具有的积极的态度,具体包括寻找机会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意愿、质疑自己的成见和价值观的意愿、从他人角度来思考问题的意愿以及文秋芳模式中的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等。跨文化意识包括跨文化敏感度和批判性文化意识两部分。跨文化技能指应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行为技能。具体包括识别文献或事件中民族中心主义立场的能力、发现交往中存在误解的能力、调和交往中不同意见的能力、获取有关异文化新知识的能力、寻找和使用公共、私人机构协助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能力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三、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中的问题

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是大学英语课程的基本要求。了解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现状,对于发现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的问题并改进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现状,付明霞对四川两所学校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了调研。研究结果表明:被调查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整体处于一般水平。就各维度来看,被调查学生的外国文化知识处于较低水平。被调查者的本国文化知识、跨文化技能、和跨文化意识都处于一般水平。被调查者跨文化态度较好,他们对异国文化态度较开明,也愿意与异国人士进行交往[7]。我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能力不高这一现状的形成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以语言教学为核心,片面地强调词汇、语法、篇章等语言知识的教学紧密相关。袁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通过实际调研将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归结为三个层面:教学理论层面、教师层面以及学生层面。在教学理论层面,教材的编写、课程及评估标准的制定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教学理论与实践往往脱节。教材中文化知识比例微乎其微,文化教学也不成体系。在教师层面,部分教师跨文化知识储备不够充足,并且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实际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学生层面,部分学生外语学习动机偏颇、对跨文化能力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8]。课题组对河北省10所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情况进行了调研和访谈,发现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多数院校对跨文化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语言的使用,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赖的。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语言与文化教学地位的不平等,我国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课题组调研的10所本科院校中,大部分院校只是依托大学英语课本进行适度的跨文化教学,仅4所院校在大二年级开设与跨文化相关的拓展类课程,而且仅针对部分优等生开设。在开设跨文化课程的4所院校中,2所为师范类院校,1所为经贸类院校,1所为外国语类院校,跨文化教学在理工类和综合性院校完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网络教学平台在跨文化教学中的使用率不高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网络教学平台的出现,改变了广大教师对课堂的认识。广大高校教师从抵制平台,到接受平台,再到普遍使用平台。网络教学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如今已被广大教师广泛使用。在调研的10所本科院校中,9所院校拥有自己的网络教学平台,仅1所民办院校仍未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在拥有教学平台的9所院校中,教学平台均已被用于辅助大学英语教学。然而,调研也发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平台多被用来辅助语言教学,在跨文化教学方面的使用率不高。

(三)跨文化教学方法单一

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有利于最终提高教学效果。课题组对10所本科院校部分大学英语教师进行访谈。结果表明,由于多数院校主要是依托大学英语课本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附带进行跨文化教学,教学时间紧,教学任务重,所以,在进行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多数教师往往习惯使用授课效率较高的讲授法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跨文化知识的传授,而更适合进行跨文化教学但相对耗时的演示法、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往往被教师们忽视。

(四)教材中跨文化内容含量低,中国文化严重失语

教材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大学英语教材中与文化相关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教学的最好资源之一。然而,在使用较广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版全4册80篇文章中,有关文化的内容主要介绍了目的语文化,而且多是美国文化,其他英语国家的文化涉及较少。教材中的文化知识仅涉及了文化的表象,对深层文化并未触及。另外,教材中几乎没有涉及中国文化的文章,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严重失语。

(五)教师的跨文化经历不够丰富

与没有跨文化经历的教师相比,拥有跨文化经历的教师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更加敏感。丰富的跨文化经历是进行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条件,否则只能人云亦云,缺少对跨文化交际的真正感悟和理解。课题组对10所本科院校中2所省属重点院校和两所市属一般院校大学英语教师跨文经历的调查表明,省属重点院校约54%的大学英语教师拥有在国外学习、进修或工作的跨文化经历。而对于市属一般院校,拥有跨文化经历的教师只占大学英语教师总数的28%左右。整体而言,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经历比率不高。

(六)跨文化交际场景匮乏

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和加强离不开跨文化交际实践。虽然多数院校都已创办英语角、英语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满足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需求,但往往由于缺少特定的交际主题和交际场景,交际的随意性较大,只能起到对学生的语言使用进行练习的作用,跨文化能力难以得到真正的提高。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课时的制约及教师对文化教学认识的偏颇,教师针对特定文化主题,创设跨文化交际场景,组织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实践的频率也很低,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场景十分匮乏。

综上所述,我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能力不高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在大学英语课时日益缩减,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地位长期不平等这一背景下,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在传统课堂中很难达到合理的平衡。唯有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实施混合式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碎片化时间,才能找到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出路。

四、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跨文化能力培养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就是要将混合式教学中线上与线下教学的不同优势同跨文化能力四因素(跨文化知识、跨文化态度、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技能)的特点紧密结合起来。跨文化知识以事实性知识为主,简单易懂,更适宜灵活性强的线上教学进行传授。跨文化态度转变、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技能的增强需要更多的跨文化实践活动来实现,因此,更适合在线下互动性强的传统课堂教学中进行培养。

(一)线上跨文化教学实施方案

在以传授跨文化知识为主的线上教学方面,采取以MOOC为基础,以SPOC为补充的模式,利用网络平台对中国文化知识和英语国家文化知识进行系统和全面的讲解,克服英语教学课时缩减和教材中跨文化知识不足的局限性。网络学习平台给学生提供的便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可以在任何适宜的时间、地点进行学习,便于学生对碎片化时间的充分利用。同时,学生面对学习平台不存在丢面子问题,心理压力小,便于提高学习效果。在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适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并与学生建立畅通的联系,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进行答疑。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学习完成后,利用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测试和评估,以掌握学生跨文化学习的整体效果。同时通过教学平台进行大数据分析对学生进行学习型评价,把握学生跨文化学习中的不足,促进学生学习,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以达到促学助教的目的。

(二)线下课堂跨文化教学实施方案

在以转变学生跨文化态度和增强学生跨文化意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的线下传统课堂教学方面,教师应提高对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重要性的认识,除了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必要的跨文化教学外,还应抽出一定的英语课时,利用网络平台所讲授的跨文化知识,对学生的跨文化态度、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技能来进行培养和训练。

跨文化态度的改变虽然主要取决于内在原因,但外在因素在促进态度的改变上往往会起到重要作用。要培养学生积极包容的跨文化态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视角。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文化对比、文化冲突等来启发学生思考文化现象背后的原因(即深层文化),提高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看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异文化的理解和宽容。心理学研究证实,参加实践活动以及在活动中扮演角色是改变态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通过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有助于学生增强对异文化的理解,转变对异文化的态度。另外,教师对目的语文化中伟大成就的介绍,有利于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确立正面的态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目的语文化的动力和热情。

培养跨文化意识意味着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和批判性文化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文化对比、文化讨论培养学生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观点的认识,打破文化障碍,减少文化偏见,增强跨文化交际中的合作意识。知识的不断积累会使学生思维变得敏锐,洞察新文化的能力也会不断增强。批判性文化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学生对文化的自省。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的本质进行深入思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感知事物和理性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批判能力。

实践是提高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关键。作为应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行为技能,跨文化技能的获取可以通过多媒体案例教学以及让学生模拟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方法来进行。案例可以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到案例中人物如何通过不同的方式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能给学生提供更直接的应对跨文化交际的感知体验。通过教师对案例的分析,学生可以加深对跨文化技能的理解,从而形成一种潜在的跨文化技能。模拟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跨文化技能在实践中应用的机会,使学生获得较真实的跨文化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技能。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有利于克服传统跨文化教学的局限性,是提升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一种新途径。在跨文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传授跨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既不崇洋,又不媚外。需要强调,外语文化教学并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地地道道的“外国人”。培养既了解外国文化又熟悉中国文化,能以第三视角看待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跨文化人”才是跨文化教学的目标。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情景交际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交际羊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两块磁的交际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