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德育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

2020-02-25 00:17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德育思想

辛 未

(河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终身德育思想起源于终身教育思想。1919年,英国出版的《成人教育报告书》中首次提及终身教育概念。1929年,英国教育家耶克斯利(BasiIAIfred YeaxIee)在《终身教育》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终身教育的观点,认为教育应该是贯穿人一生的活动,是各种教育形式的综合。在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届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上,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Paul Lengrand)再次阐述了终身教育思想:“终身教育所意味的,并不是某种一系列的关系与研究方法。概括而言,也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综合。”[1]12在1976年召开的第三届成人教育大会上,首次对成人教育的终身教育思想进行讨论,并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正式确定了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概念。自此,终身教育逐渐发展成一个系统化的国际性教育理念,受到各国政府和学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政府也更加关注发展终身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会议中多次提到发展终身教育的重要性。

终身德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终身德育与终身教育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任何认真看待教育的人,都会肯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如果除去了道德教育的成分,教育则不成其为教育。”[2]中西方古代传统教育的核心都是德育,以提高人的道德水平为根本目标。而在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教育的内容逐渐由重德育转向重智育,科学知识的学习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德育在教育中的声音越来越弱。同时,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教育开始追求高效化和专业化,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组织形式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确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在促进人与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一方面,为追求效率和为社会提供大量劳动力,学校把实用的知识与技能灌输给学生,忽视了道德教育;另一方面,教育资源被局限在校园中,教育对象仅为适龄的青少年,成人一般没有继续接受道德教育的机会。马克思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而此时的教育缺少德育内容,既称不上是真正的教育,也背离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的本质。为弥补此时教育的不足,终身教育思想兴起,重新开始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同时主张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之为人的意义与价值。这恰恰与德育帮助人养成高尚的品格与健全的人格,使人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目标相一致。因此,在讨论终身教育的同时,必然不能忽视终身德育思想。

一、终身德育概念的界定

纵观终身德育思想的历史发展历程,国内外对其概念的解读形成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例如,法国著名教育学家、终身德育思想的奠基人保罗·朗格朗认为,终身德育并不是一种教育形式,而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统一性和整体性的教育方法。终身德育并不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分支,也不是学校德育的补充,而是基于现如今社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教育系统自身发展的一个新的形态。时间上突破了传统德育的阶段性,将德育延展至人的幼儿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各个人生阶段,把德育看作是贯穿于人一生的持续不断的过程。空间上突破了传统德育只存在于学校中的局限,延伸至学校外的各个场所以及学校教育之外的其他教育方式中,将正规学习与各种非正规学习、非正式学习有机结合。对象上打破受教育人群的年龄限制,接受教育不再是青少年的特权,任何想接受教育的人都可以成为终身德育的教育对象。高德胜教授在《终身德育引论》一文中最早介绍了终身德育思想。他认为:“终身德育是包含学校德育在内的体系,但终身德育所倡导的德育不同于传统学校德育所践行的他律式德育。”[2]在他看来,现在的学校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而是服务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人的发展也遵循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学校德育不能真正解决人的道德发展问题,不能帮助人得到全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开展学校之外的德育活动,即终身德育。

在综合分析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首先,终身德育并不是指某种具体的教育形式,而是一种教育思想或方法。其次,终身德育以人的发展的未完成性为出发点,主张德育不应只局限在学校内,而应贯穿人一生的各个时期和阶段。再次,终身德育将人的内在潜力看作是促进人的道德形成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动力。

因此,我们可以将终身德育定义为:通过引导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人的道德在人生各个时期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二、终身德育思想的内涵

首先,终身德育是一种教育思想。终身德育的提出旨在改变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学校教育对德育的过分忽视现象,弥补学校教育在促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缺点与不足。终身德育绝不是学校德育的简单延伸与补充,因此,不能将终身德育看作是一种具体的教育形式或教育方法。可以说,终身德育是在以3D打印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经济基础之上的全新教育思想。

其次,终身德育以人的未完成性为出发点。人的生存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的未完成性决定了人在后天成长中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无限的可能性。传统学校教育将人的发展局限在青少年时期,而人的发展,特别是道德的形成与发展,并不是在某一时期发展完全的,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探索。终身德育以人的未完成性为出发点,主张将德育的发展贯穿人的一生,使人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可以通过学习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再次,终身德育以引导激发人的内在力量为根本动力。范树成教授认为:“人的德性是在外部条件下的影响下,人通过各种自主活动,特别是实践活动自我塑造、自我生成的。”[3]52而传统的学校教育是外铄型的教育,更强调从外部对人的改造、雕琢,否认了人在自身道德生成中的主要作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教育者应看到每个个体的特殊性与多样性。通过激发人的学习能力与兴趣,并以此为动力,引导人实现能力与个性的全面发展。

最后,终身德育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现代学校教育建立在工业化生产方式基础上,更强调科学技术的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为经济服务,而终身德育主张教育应回归到使人“成人”的本质。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是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能将人当作社会发展的工具。终身德育将教育的重心放回到人自身的发展上,以道德的培养作为核心,追求人在能力、个性等各个方面的全面统一发展。同时,终身德育也弥补了现代学校“一次性”教育的弊端,给人们更多的机会充分发展和完善自我,激发自身与生俱来的潜力与天赋。

三、终身德育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基础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中的重要思想。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包括体力、智力、毅力等方面,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应该是体力与智力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与运用。第二是个性的全面发展。个性是人区别于他人的特性,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要抹杀人的个性,也不是要求所有人发展成为完美无缺的人,而是帮助人们发展其在某方面独有的才能。第三是社会关系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全面发展。人具有社会性,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全面发展程度。第四是人类的全面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人类的全面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是人类全面发展中的部分量变,只有人类共同实现了全面发展,才是人的真正发展。虽然马克思没有在他的著作中系统论述过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但这一思想却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在很多经典著作中都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进行过深刻探讨。例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了详细阐述。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历史的过程。人是社会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在推动社会历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自身也在发展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既依赖于人的发展,又制约着人的发展。

(二)影响人全面发展的现实条件

首先,社会生产力影响着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着人的生存和发展。“如果这个人的生活条件使他只能牺牲其他一切特性而单方面地发展某一特性,如果生活条件只提供给他发展这一种特性的材料和时间,那么这个人就不能超出单方面的、畸形的发展。任何道德说教在这里都不能有所帮助。”[4]256其次,闲暇时间的增多保障着人的全面发展。如果一个人的全部时间都用在工作上,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太少,那么就很难得到发展自己除工作以外的其他方面才能的机会,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有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作保障。最后,私有制和旧式分工严重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分工的出现使人的发展越来越片面。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长期被固定在一个环境中,难以发展出适应其他社会环境的能力。

(三)终身德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上述三点既是影响制约人的全面发展的因素,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条件。而在马克思看来,唯一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只有教育。但是历史上的教育始终扮演着统治者的工具的角色。教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作用被深深地掩盖与忽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与作用,探索如何使教育更加注重人自身的发展,终身教育思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同时,终身德育思想也从终身教育思想中脱胎而出。终身德育思想继承了人文主义教育的理念,针对传统教育违背教育本质的问题,提出教育应该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存在,应该关注并尊重人的主体性和存在的意义,防止人的片面发展。

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看,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保证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促进人的能力与个性、身体与心理的共同发展,特别是个人的道德、情感、态度和意志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二个阶段是个体人与其他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统一和全面发展。这是更高层次的全面发展,是所有社会人类实现全面发展的最终形式。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终身德育来完成。因此,终身德育在继承与发展了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最终目标。具体来说,首先要促进个体在知、情、信、意、行五个方面全面和谐发展,这是人全面发展的内在保障。其次要将德育贯穿于人一生发展的各个阶段,使德育具有连续性,关注人的终身发展。不能仅仅将德育局限在学校教育中,应冲破学校教育对人接受教育的权利的束缚。第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始终强调人的主体性,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是否实现自身存在价值、是否能够诠释自己的人生意义作为标准,而不是把人当作社会发展的工具。第四,将人从外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人可以自由地发展。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人的发展受到自然和机器的严重束缚,终身德育思考的就是如何使人摆脱外在的束缚,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虽然人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但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3D打印等先进科技将人逐渐从机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

四、讨论终身德育思想的意义与价值

马克思认为,教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唯一手段。而教育的最高目的就在于培养有道德的人。因此讨论终身德育思想,既是践行马克思主义人学相关理论的具体化,也是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要求,对实现人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讨论终身德育是推动德育理论丰富与发展的现实要求

作为较新的德育思想,终身德育受到的关注与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现有关于终身德育的研究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终身德育还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纪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切实推进加强终身德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丰富终身德育理论,弥补理论不足,以适应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新要求。

(二)讨论终身德育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践行与发展

马克思提出了人全面发展的四个方面以及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现实社会条件,并指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德育思想的产生,既是基于与实现人全面发展相同的现实社会条件,所强调的教育内容又与人全面发展的四个方面高度吻合。因此,讨论终身德育思想就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具体化,是在实践中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尝试。

(三)讨论终身德育是人的发展的现实需要

生命是人接受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人的道德养成、能力培养也是在一生中进行的。教育伴随并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这既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客观世界对人提出的要求,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没有教育,一个人就无法认识和适应世界,无法进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没有教育,人类自身就得不到发展与进步,人就无法摆脱客观环境的束缚而得到自由的解放。教育的作用不仅仅局限在对具体知识与技能的传承,更重要的在于教育提高了人的智慧和道德修养,帮助人在理想与追求中实现自己的存在价值,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四)讨论终身德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知识的更新换代也大大加快,人们的职业与工作场所的变动更加频繁。人们仅仅从学校中获取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人在一生中不断学习,从而适应社会发展。以终身德育思想帮助人们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激发人们学习的动力和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特别是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以3D打印、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将人从机器的束缚中进一步解放出来,为了探索人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就必须接受终身德育,以人的发展为中心,通过终身德育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

(五)讨论终身德育是教育系统发展的需要

教育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合到分再由分到合的过程。农业社会中教育系统从社会母体中初步分离出来,工业社会中教育系统进一步被拆分、细化成各种类型的教育,如学前教育、学校教育、成人教育等。随着教育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各种类型的教育有逐渐融合并形成一个全新教育系统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要用一种整体性的视角来思考今后的教育问题。因此,终身德育思想随着教育系统自身发展而产生,并指导我们以新的视角审视今后的教育问题。

(六)讨论终身德育对中小学德育工作有重要意义

中小学是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同时也是终身德育的基础阶段。中小学是人思想价值观念开始形成的基础时期,终身德育为中小学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终身德育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思想,使学生持续成长、不断进步。要真正将终身德育工作融入贯穿到中小学基础教育活动中,引导中小学生树立终身德育的思想观念,使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科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求。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德育思想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QQ群(110278383)“共享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