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诗性回归与高校人文教育探索

2020-02-25 00:17吕汝茵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诗教诗词中华

吕汝茵

(石家庄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

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经济腾飞,国力增强,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物质匮乏、温饱不足到丰衣足食、富裕强盛的伟大跨越。这一令世界瞩目的现代化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面貌。然而,随着新时代急剧转型变迁,人们普遍感到心灵迷惘、信仰缺失,已蔓延成为一种“社会病”。当今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横空出世,这场文化盛宴圈粉过亿、口碑超高,激活了人们心中的传统文化密码,引领人们回归精神原乡,在“诗和远方”中守住内心的宁静,让心灵得到洗涤和升华。

这一诗性回归在高校引起了较大反响。大学生是高素质的群体,代表着国家的未来。社会上的正能量激励他们进取向上,社会上的负能量阻滞他们健康成长。高校应不失时机地抓住历史机遇,高扬中华诗词号角,发挥“诗教”的培育功能,使大学生滋润于中华文心诗魂,这将有效地改变高校学生人文精神淡化、缺失和滑坡的现实,也必将有利于人文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复苏和振兴。

一、“中华诗词热”的兴起及启示

(一)诗词类文化节目产生的社会背景

《中华好诗词》《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之所以能火爆起来,甚至超出很多综艺节目,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古典诗词那独有的美;而这种美被平时步履匆匆的人们忽略了,它唤醒了时下人们内心深处的“诗和远方”。诗意是和煦的春风,激活了沉睡的心灵;诗意是理性的缰绳,牵住了生命的野马。

当代生活渴望与诗同行。时代发展太快了,太多优秀的传统可能被丢弃或被淘汰掉。也正是如此,《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所折射出的既是几千年传统文化濡养下的中国,也是新时期被各种思潮熏染下喧嚣浮躁的中国;既是永不改变的诗心,又是被时代淡化的诗境。这类文化类节目唤起了我们对中国古代诗词歌赋的回味与珍重,也表达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崇尚与追求;为这个奔腾激越的时代提供了另一种从容淡定、优雅自然、可供深刻理悟的生活样式。每一首被广泛传诵的诗词敲击着人心,蕴含着一种酣畅浓郁的情感;无论是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于谦《石灰吟》中“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还是陶渊明《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中“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种历经世事的悲壮与雄放、洒脱与明快、气韵与意境,即便穿越千年,依然激荡人心,感同身受。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参赛的百人团小到七岁稚童,老到六旬叟媪,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然而每个人都有被诗词所触动的个人情怀。最令人感叹和惊异的是,不是国人重新爱上了诗词,而是国人从来就诗心不死,诗性未泯。

(二)中华诗词文化的蓬勃发展

文化学者蒙曼在论及全民读诗的热潮时,高呼:“今天恰是弘扬诗词文化的大时代。”[1]据统计,2017年央视播出的10期《中国诗词大会》累计收看观众达到11.63亿人次。自此,数以亿计的爱好者把诗词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和精神寄托,甚至许多习惯于手机阅读的年轻人把“睡前读首诗”当成一种难以割舍的爱好。不同的人群感受到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诗意和韵味,有着不同的情愫和追求。

我们欣喜地看到,海内外华人以诗词为平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十年来,凡有盛大之事皆有全国性或国际性的诗词大赛,引人关注和积极参与;每一次比赛都征集到数十万件作品,其中佳作迭出。目前刊发诗词作品的不仅是全国众多的纸质媒体,更是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诗词网站。于2016年12月举办的“华夏杯”全球华人诗词大赛,更是激发了海内外广大华侨华人的创作热情。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中指出,应大力加强对中华诗词文化的推广与扶持,构建高校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2]2018年1月12日,“中华诗词创作学科建设”暨国家重大项目成果发布会在上海大学中华诗词创作与研究中心举行。2019年1月5-6日,由诗刊社、中国诗歌网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新时代诗歌北京论坛”在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评论家围绕论坛主题“新时代诗歌的创新、建设与发展”展开研讨,盛况空前。

(三)“中华诗词热”带给高校人文教育的启示

几十年来的匆忙岁月,人们在欲望之路上狂奔,获得了极大的物质满足,然而在精神财富上却变得贫瘠荒芜,以至于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中国你慢点走,等一等你的灵魂。”[3]经济腾飞,道德滑坡,这种严重脱节的社会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反思与不安,造成了社会上普遍的焦虑感。可以说,这是当下国人最大的“心病”。诗者,心也,传承几千年的中华诗词无疑是抚慰心灵创伤的“良方”。

《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经典咏流传》的强劲传播是时代的召唤和必然,其热播彰显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4]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作为民族未来的大学生,以怎样的人生态度和作为去实现中国梦,是当前高校广大师生面临的一个现实而重大的课题。毋庸讳言,发生在当代青年身上的一些不良意识和不端行为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和传统“诗教”的衰微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作为传统文化瑰宝的中华诗词在新的历史时期正展现出日益强大的魅力,其魅力在于提高审美情趣,培育个人品格,升华道德情操,构筑民族精神,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断注入正能量。

二、中华诗词在高校人文教育中的作用

诗言志,歌永言。一首好诗就是一位良师益友,“一首好诗发挥的精神作用,往往要超过千言万语的枯燥说教”[5]。一首首好诗有助于培养、造就一个人的品格,使人的志向、情操得到陶冶升华,由此可见“诗教”的功能和意义。林语堂在其著作《吾国与吾民》中就非常透彻地阐述了“诗教”与人生的关系。他认为:诗歌在中国其实起着宗教的作用,诗歌教会并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理念,并启发人们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6]281

“诗教”一词出自儒家经典《礼记·经解》,意为“以诗教化民众的方法”。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论语·阳货》中就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也就是说,不学诗,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学诗,可以充分抒发个人的思想情感,有助于观察人生百态和社会万象,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国学大师饶宗颐指出:一切学问当以文学植根,诗歌最能温润人心,摇荡性灵。[7]177“诗教”是直入性灵的美育,与时代的道德操守、审美观念、价值取向密切相关,讲究“身入”“心入”“情入”,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实现人格的塑造。纵观我国历代的文人志士,在其成长和成就事业的过程中,他们无不受过“诗教”的点拨和熏染。他们诵诗、爱诗、写诗,诗陪伴了一生。在重功利轻情操、重物质轻精神的今天,诗教衰微,造成道德和人格的普遍降低。“诗教在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文化人格塑造过程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在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5]

(一)中华诗词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做人,要有责任与担当,这是一种优秀文化传承和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责任和担当的缺失,对个人来说,是一种羞耻;对家庭来说,是一种灾难;对社会来说,是一种悲哀。人可以不伟大,也可以不富有,但不可以没有责任。扛在肩上的责任,就是扛着自己生命的信念。

无论是《诗经》《楚辞》,还是唐诗宋词,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意识无不浸润其中,古代文人墨客一向重视和坚守自己应尽的职责。试看今日校园中,多少学子胸无大志,放纵自己,沉溺于网络游戏,不屑于学业,甚至逃学旷课。汉乐府的《长歌行》发人深省,“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陶渊明的《杂诗》语重心长,“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李璟在《浣溪沙》中用季节的轮转警示我们韶华易逝,“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些诗句把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表述得清晰而透彻。品读这些诗词会帮助人们更深刻地感悟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思考如何珍惜和绽放自己的青春年华。

(二)中华诗词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反思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现状,消极的人生观使得部分大学生陷入“生命焦虑”。他们缺乏目标和志向,迷茫、多疑、痛苦、失落,充满挫折感和空虚感,找不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而古典诗词中就有大量对症的药方,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等。这些诗句中所抒发出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与坚韧斗志有助于人们克服抑郁情绪,矫正人生态度,鼓舞士气,健步于阳光大道。乐观奋发的人生态度会助于提升人生的高度,也是迈向成功的阶梯。

面对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是“在乐观中撷取一份碧绿”使生活充满活力,还是“在悲观中摘下一片枯黄的叶子”使生活灰暗空寂,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理性选择。像苏轼、辛弃疾、陆游、柳宗元等文人那种不畏艰难困苦、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永远给后人以激励和鞭策。虽然求学和生活中有困惑,有失意,尤其是“生命焦虑”,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即使遇到再大的挫折与坎坷,也应该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的攀登绝顶而俯瞰天下的壮志,应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的昂扬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我们看到,蕴含乐观进取态度的诗句能启迪人们的心智,增强青年学子的抗挫能力,正确认识人生的失与得、悲与喜。

(三)中华诗词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培育个人品格

中华诗词能够滋养人心,培育人格,砥砺民族气节。《诗经》以“比德”修辞方式颂扬当时社会朴实而厚重的理想人格。《诗经》中有关玉的篇目就达30余首,均以玉之高洁比喻人之品德。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卫风·淇奥》),指的是有修养、有文采的君子就像切磋、琢磨后的玉器那般晶莹典雅。在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称颂四君子梅、兰、竹、菊的诗词,俯拾即是,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能够永葆本色。“比德”“比兴”对国家意识的培育和民族精神的构筑贯穿于中华文学创作的全过程之中。

中华民族史上涌现出的杰出人物,其人品无不与文学经典相辉相映。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为一代一代人所景仰和铭记,缘于他们胸襟的博大、人格的高尚和抱负的坚定。面对艰难险阻,他们的意志毫不动摇;面对生死,他们心中的信念坚如磐石。可以说,中华诗词不仅对个人品格的塑造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对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怀的濡养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四)中华诗词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情趣

中华诗词具有大美,体现于意象美、意境美、音韵美、形式美等方面;而中华诗词本身就特别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具有恒久的色彩与魅力。倘若生活中没有诗歌,那我们的世界将变得非常单薄和狭窄,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毫无色彩和味道。如果我们生活中有了诗歌,诗歌滋生了我们的审美情调,那我们所见到的一切就与审美形成了一个彼此融合、相互映照的完整世界。尽管我们在五尺陋室里蜗居,但精神与美感却在广阔无边的世界里徜徉,两个世界的美妙融合才是人类最崇高的境界。

众所周知,诗词是文学艺术的精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凝练的表达展现其言语之美,整齐的形式展现其均衡之美,最值得称道的是中华诗词那声音嘹亮、抑扬顿挫、跌宕多姿的音乐之美。格律诗要求平仄严谨,措辞讲究,粘对恰当,对仗工整,且虚实相映,动静结合,在字词句间的匠心设计中体现出独特的韵味、纯真的美感和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诗词文化能够让我们跨时代与诗人进行精神交流,我们为诗人的智慧所打动,被其审美理念和艺术造诣所折服。中国古典诗词措辞考究,情感丰沛,思想深刻,意象鲜明,音韵和谐悦耳,感染力强,起到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

三、中华诗词在高校人文教育过程中的实施路径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等诗词类文化节目的兴起,诗性回归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了解高校学生古典诗词的学习现状,分析他们思想变化的制约因素,有助于推动高校学生诗词教育的稳步发展,有效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而全方位探讨诗教的实施路径是保证高校人文教育有效性的前提和条件。诗歌是崇高精神和高贵灵魂的显现,其教学活动及方式也应高雅质朴、生动活泼,促进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一)编选诗词教材,设置诗词课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中国大陆高校的诗词教育和诗词文化只能说是初步发育,多数高校缺少诗词师资,多数中文系连诗词选修课都开不出。”[8]所以,强化师资力量和科学设置课程是当务之急。学校应集中领导、统筹规划,安排专任教师选取各种类型的诗教教材或有针对性地编写教材,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设置诗教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将这些课程纳入整个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之中,尤其是理工类院校更应针对其特点搞好这项意义重大的工作。

韩山师范学院在这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全国诗教学会会长张海鸥教授评价道:“据笔者所知,目前中华高校的传统诗词教育,韩山师范学院是搞得最好的学校之一。”[8]他们先后开设了《诗词格律》《诗词鉴赏概论》《大学诗词写作》《现代诗歌鉴赏与写作》等课程;将《大学诗词写作》《中国诗学》《唐宋诗词鉴赏》设置为专业选修课,将《现代诗歌鉴赏与写作》设置为全校选修课。其中《中国诗学》与《唐宋诗词鉴赏》课程重点介绍诗词学理论知识,奠定诗艺基础,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大学诗词写作》则指导学生学习平仄、粘对、对仗、押韵等诗词格律知识,掌握近体诗和词的创作规律,训练写诗填词的方法与能力。[8]

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各个高校应深入研究教学规律,完善教学理念和方式,全力实施诗词教学,并注重与其他人文学科及科学学科整合,以形成“诗教合力”,为大学生提供丰厚的诗词沃土和新时代所需的精神食粮。

(二)举办读诗会、诗词写作、诗词朗诵等活动

虽然“中华诗词热”很火,但对诗词歌赋真正挚爱的学生并不多。究其原因,学生在上大学前已经学习了不少诗词名篇,但是应试教育使得他们往往只专注于诗词的字面理解,从内心发出的喜爱并不浓厚。因此,应在校园文化中营造一种诗词文化氛围,从而激发大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挚爱。

通过生动活泼、多层次、多视角的方式,举办读诗会、诗歌节、诗歌沙龙、诗歌诵读比赛、校园诗歌创作大赛等活动来活跃校园诗风,不仅从广度上更应从深度上培育学生热爱诗歌、珍视传统的文化情怀。

还应指出的是,不管是自由诗还是近体诗,都属于中国诗歌的范畴,不可抑此扬彼。虽然自由诗起步较晚,不如近体诗历史厚重、诗味浓郁,但我们主张传统诗词与现代新诗并重,传统诗词教育与现代新诗教育可以展现各自的优势,比翼齐飞。

(三)诗词创作是对诗词学习与欣赏的升华

从诗词创作的角度来看,鼓励学生把对社会和人生的一种独特的感受通过诗词这一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应鼓励他们结合对社会的观察和自身的阅历来作诗填词,引导他们以明快清新的笔触抒发乐观和谐的情感,不鼓励“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更应劝诫学生不应以偏激的态度描述世界。学生通过吟诗、赏诗、作诗,既培养了审美鉴赏能力,又可以在美好的诗田中滋养高雅的人格气韵,丰润玉石般的文化心灵,培育诗意安居的精神品质。

对于外语专业学生来说,为了诗词创作,首先要锤炼“诗化”的语言,掌握诗词的平仄和押韵规律。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丰厚了汉语底蕴,促进了思维的发展,而汉语思维结构的优化又为英语学习提供了崭新、有效的物质基础。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言系统,但是在表达人类情感上,不同的文学叙事常常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凄美结局,就不能充分理解莎士比亚笔下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切感人的爱情绝唱。汉英诗歌既有鲜明的差异,又有相似的表达方式。所以说,对汉诗的生成特点、表现风格、创造规律及审美观念的深刻感悟无疑会促进西方语言和文学的学习。

这档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从2016年第一季播出便大放异彩,赢得了全国上下的广泛关注与好评。2019年第四季的《中国诗词大会》在春节期间完美收官,再一次引发收视狂潮,把“中华诗词热”推向了新的高潮。在此诗性回归中,高校应不失时机地开展中华诗词教育,这既有利于拓宽青年学子的文化视野,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健康情趣,满足文化渴求,又能激发他们的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怀,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生活理念。这对于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诗教诗词中华
一山一水皆诗情——重庆市江津区蔡家真开展诗教工作纪实
崇德镇“蒲公英农民诗社”诗教工作纪实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杨叔子当代诗教理论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全国诗教工作会议在江苏镇江隆重召开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