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研究

2020-02-25 04:52田甜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乡土资源农村

田甜

(重庆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401331)

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对农村小学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它既有利于当地农村小学因地制宜利用本土资源,弘扬乡土文化,又有利于弥补农村小学课程资源匮乏的劣势,实现农村小学课程多元化。因此,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地区小学周边现有乡土课程资源,是推进农村小学课程建设,提高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一、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缘由

(一)响应国家政策导向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并且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1]课程实施要以课程资源为依托,课程改革需要课程资源支持,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将周边地区大量乡土资源得以开发和利用,是进一步扩充农村小学课程资源,促进小学多元化课程形成,落实国家教育政策,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

(二)顺应儿童发展需要

十八大报告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要求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顺应儿童身心发展作为教育落脚点与出发点,挖掘儿童内在潜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一定情境下或者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下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就是让儿童在已有乡村生活经验与课程学习的相互作用下更主动地获取知识,获得经验,促进儿童发展。

(三)农村小学课程实践要求

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农村中小学也要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2]。近几年来,我国在小学课程资源开发理论研究与课程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因农村小学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丰富的乡土课程资源依然未能得到合理利用,其教学成效远不及城市小学。

当前,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村小学教师乡土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薄弱,仅将教材看作是课程资源的唯一来源;二是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政策支持力度小,农村小学相关制度跟不上课程资源开发的需求[3];三是乡土课程资源浪费严重。农村乡土资源因地理差异性而形成了独特的乡土课程资源,但农村小学缺乏主动合作的意识,导致学校与社会割裂,原本丰富的乡土课程资源不能被合理开发而浪费。

二、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在逻辑

(一)课程资源

1.课程资源概念界定

我国教育理论领域对课程资源具有代表性的概念界定有:“课程资源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即一切具有教育价值并能被纳入课程体系、有利于实现课程与教学目的的各种物质、精神和人力因素”[4];“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或者将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统称为课程资源”[5];“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全部条件的总和,是课程得以呈现的基石,是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的基本组成部分”[6]。

以上概念实际上包括了两层含义:一是课程资源是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基本要素,同时它也是促进顺利达成课程目标、实现教育目的的必备条件;二是它作为课程和教学信息来源,代表具有积极意义的信息内容,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课程资源价值取向

课程资源价值取向一是以学生为本,即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学生从被动地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就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形成对学生有利的各方面学习资源,激发学生主动认识和探索周围世界的热情,促进其全面发展;二是形成新的知识观。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本身的学习兴趣、个性发展、认知特点,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新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在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并非教材上狭隘的课程知识,因此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时要考虑学生本身的个性发展特点,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冲破“教材就是课程资源”的狭隘观念。

3.课程资源价值实现

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课程资源,它们需要以一定的教学内容为载体,教学内容就是课程资源的科学化、有序化、合理化整合,而课程资源的最终实现都统归于课程实施,都依托于课程实现。课程实施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包括课外实践、活动参观、研究性学习都属于课程范围内。

(二)课程资源开发

1.课程资源开发价值倾向

从理论上讲,凡是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资源都应该加以利用,但哪些课程资源应该纳入学生学习内容之中,应该有一定的课程资源开发价值取向。一是要符合教育哲学理念,“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7]我国教育目的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课程资源的开发也必须要为这一目标服务,为落实我国教育目的蓄力;二是考虑学生发展需求,教学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必须反映学生学习心理特点,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和个性特点,促进其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三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主体,只有具备深入挖掘各种课程资源深层次价值的课程开发能力,课程资源才能得以最大程度满足教学需要。因此课程资源开发间接地促进了教师课程开发意识和素养的提升。

2.课程资源开发功能实现

从宏观上来看,任何一种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都应该是多方面力量合力完成。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时,课程专家或者学科专家的专业建议和意见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基础,专家对课程资源内部逻辑结构的把握更加准确,但这在实际教学中也可能会脱离实际,忽视地方、学校的差异性;学校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领导者,包括对课程资源开发规划统筹;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主体,包括对课程资源的选取与整合、渗透与创新,这关系到课程资源开发和落实的成效;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核心,强调学生的主动体验与学习所得;家长和社会人士是协助者,共同支持课程资源的开发。

(三)乡土课程资源

1.乡土课程资源的概念

乡土课程资源是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师生和学校所处的某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科技人文等方面反映群众文化心理并带有积极教育意义的系列内容。这些内容包括地方历史、地理、物种生态、文化习俗、人物风情、生活生产经验及社会科技进步等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因素[8]。可见,乡土课程资源因其本身具有的独特文化内涵,使其对处于这一区域的儿童各方面学习发展具有独一无二的教育价值,有利于儿童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2.乡土课程资源的特点

(1)零散性

相比城市课程资源的集中性而言,乡土课程资源的零散性是指乡土课程资源分布区域较为分散。从整体上看,乡土课程资源总量丰富,但划分到某个区域或者某所小学,可直接应用于日常教育教学的课程资源却很少。一是具有课程开发价值的历史遗迹、人文景观、风俗民情等乡土课程资源分布往往很分散,其加大了乡土课程资源开发难度和经济成本;二是农村小学分布较为分散,可开发的农村乡土课程资源不集中,难以形成合力对乡土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共享。

(2)独特性

乡土课程资源的独特性是指在各个农村区域中,乡土课程资源的类别与特色都不相同。由于各个区域的地理条件、历史传统、民俗习惯的不同,形成了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独特乡土文化特色,这种乡土文化特色间接地反映在了区域间的人文风俗、生产生活乃至交流语言上,若能将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使之适切于课程教学,便能够使不同区域的小学课程教学留有自身区域乡土文化特色。

(3)亲和性

乡土课程资源的“亲和性”[9]是指对农村小学师生而言,乡土课程资源与教师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师生接受性较强。乡土课程资源来源于师生的日常经验、生产生活、所见所闻,乡土课程资源中的文化习俗、人物风情均在他们日常生活中有所体现,于他们而言,乡土课程资源具有较强亲和力、亲近感,同时也十分熟悉。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促进了乡土生活经验向课程资源的转化,让教育更加贴近生活、反映生活,走进生活、利于生活。

3.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筛选原则

当前我国农村存在丰富的小学乡土课程资源,但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必须经过一定筛选和整合才能适切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实际教学水平,在对乡土课程资源进行筛选时应该注意以下原则:

(1)优先性原则

乡土课程资源往往涵盖了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等多方面文化内容,而小学生学习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学校教育也不可能囊括全部乡土课程资源,因此对课程资源的选择和利用必须要在充分考虑课程开发成本、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发展需要的前提下突出重点,最大程度提高乡土课程资源利用的有效率,优先开发那些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乡土课程资源。

(2)针对性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为了达成课程目标,而小学教育中诸多学科都有相应课程目标,因此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该要与对应小学学科课程目标相契合。同时,乡土课程资源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其本身所具有的“多质性”[10]又意味着同一种乡土课程资源又可以服务于多个学科类别的课程目标。因此,在乡土课程筛选上,要结合学科课程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实现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3)特色性原则

各个区域不同的地理条件、历史传统、民俗习惯等综合条件决定了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乡土文化差异,同时乡土文化既是经过历史沉淀之后形成的地域元素,又是这一区域群众文化心理的体现。乡土课程资源从乡土文化中来,所以在进行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时要保留和发扬乡土课程资源本身所具有的特色,从农村小学的真实情况出发,发挥地域优势,凸显农村小学学校特色,取长补短。

三、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实现路径

(一)以学校为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平台

农村大多数地区缺乏专门教学科研机构和课程研究专家,因此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以该校周边乡土资源为中心,以农村小学校为基本平台,连接和沟通多种力量,共同整合成促进学生学习的乡土课程资源。以学校为课程资源开发平台的形式将课程资源开发的重心从国家、地方课程转移到了学校,将可能的乡土课程资源转变为现实可供学习的课程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将乡土资源转化为具有亲和性、可接受性、适切性强的学生化乡土课程资源。总的来看,学校起着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领导作用,承担着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整体规划、专业指导、监督管理、统筹协调的职责。

以乡村各小学开发平台,可以深入学习国家义务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并结合小学生学习心理特点、乡土经典文化特色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使之形成一种服务于学生学习的综合性主题单元特色课程。主题单元特色课程的具体实施一是要以具有本地乡土特色的乡土教材为载体,这就要求全校师生在充分了解和熟悉当地经典乡土文化的前提下,寻找并挖掘农村小学当地具有开发价值和意义的乡土课程资源,结合儿童日常生活经验与感知,围绕相关主题精心选择和整合内容,形成具有本地乡土特色的乡土教材,这既有利于学校根据本校、本地的乡土资源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课程资源开发活动,又利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需要,以促进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二是以课堂教学活动为依托,以周边环境为背景,课程预设与生成相结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自己乡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以乡村教师为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主体

教师作为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主体,同时也是课程教学实施者,首先要了解并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已有知识经验、学习需要、学生知识结构与心理认知结构,从而将其与乡土课程资源整合起来。值得提出的是,教师的乡土课程资源开发需要学校下放教师课程开发自主权,营造宽松课程开发环境,包括对课程资源的选取与整合、渗透与创新,构建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库。

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库的构建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设立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中心,围绕学校教育特色,强调各学科老师的合作精神,共同挖掘、筛选、整合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并围绕主题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开展教研活动,形成开发、教学、研究一体化的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教师群;二是共建共享互联网课程资源包,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突破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中的诸多限制,使乡土课程资源开发成果得以广泛交流和共享。经过筛选后的乡土课程资源反映当地自然环境、历史人文、风土人情等文化内容,加以整合后的乡土课程资源可直接成为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素材,而借网络信息技术收集、处理、整合、传递、共享的功能,使得乡土课程资源从采集到共享得以顺利进行,从而传承和发扬了乡土文化特色,实现乡土课程资源开发效益最大化。

(三)以学生为乡土课程资源开发核心

新的知识观与课程观都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任何知识的学习都应该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所以要培养学生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关注身边课程资源的动机,重视学生的学习亲身体验与收获感知。基于农村大多数地区为进行农业生产而建立众多农业生产基地,以学生为乡土课程资源开发核心需要突破书本上知识的禁锢,从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出发,选择乡土资源覆盖面最广、最具乡土文化代表性且专业化程度最高的农业基地,以活动为主题,以问题为探究中心,通过有农村乡土生活气息和特色的农业基地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与感知,促进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尤其是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加深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感。

如小学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中围绕“关爱身边的动植物”这一主题,可以将活动场所定在某一农业基地,借助学生观察学习动植物的生长、生活习性、种类识别等活动间接科普农业知识,让学生亲身参与农业实践,体验劳动乐趣,激发对农村乡土的认同感、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综上所述,农村每一个区域内丰富的乡土资源为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了可能,本文力图结合当地乡土资源,通过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拓展农村小学课程资源,强化具有乡土特点的学校特色,促进农村乡土生活经验向课程资源的转化。

猜你喜欢
乡土资源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乡土中国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