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犯罪的路径探究

2020-02-25 05:02黄光励
法制与经济 2020年6期
关键词:犯罪青少年家庭

黄光励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00)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结合刑事法学观点给青少年犯罪所下的定义为:14~25岁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据公安部统计,在全国2.2亿青少年学生中,平均每分钟发生一起刑事案件。20世纪50年代我国青少年犯罪仅占刑事犯罪总数的20%以下,而当前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1]将其对比来看,青少年犯罪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1.犯罪年龄低龄化

青少年犯罪年龄日趋低龄化,其中包括犯罪起始年龄小和低龄犯罪占比大两部分。以2001年与2010年的全国调查结果对比来看,14岁的未成年犯占总未成年犯的比例从12.1%上升到了14.5%,15岁占的比例从26.8%上升到了27.8%,16岁占的比例从36.6%下降到了35.6%,17-18岁占的比例从24.4%下降到了22%,从中反映出了青少年犯罪的低龄化特点。[2]

2.犯罪手段智能化[3]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与网络的普及化,青少年实施犯罪的手段愈发智能,利用手机、电脑等科技产品在网上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如有的通过社交软件:QQ空间与微信朋友圈来宣传充值返利活动,设置高额的返利金额来吸引眼球,进行诈骗;有的通过使用木马病毒来破解密码并冒充QQ好友盗取图片来制作网络视频赢得对方信任从而引诱对方转账;还有的通过网络游戏装备及游戏币交易、交友网恋、网络中奖、兼职刷单等实施诈骗。

3.犯罪性质暴力化

一方面,从犯罪的作案工具来看,青少年从以往的口头威胁与肢体冲突发展成利用更具杀伤力的管制武器来实施犯罪,如砍刀、手枪、钢管、炸药以及匕首等。另一方面,从犯罪的案件性质来看,从普通随机的抢劫、盗窃与抢夺财物发展为更为严重且精心谋划的故意杀人和入室强奸。比如2014年在山西太原发生的17岁少年奸杀案,手段残暴。再如湖南省12岁少年弑母案件和未满21岁的吴某残忍弑母案件等,这些都是性质极其恶劣的暴力犯罪。

二、引发青少年犯罪的因素探讨

(一)主观原因

青少年处于人生成长中的重要发展阶段,其特点是人格结构不稳定,思想观念易受外界影响,从而形成与社会主流相违背的价值观如拜金主义、个人英雄观、低恶俗趣味的审美等。同时,青少年社会经验不足,明辨是非能力有限,自我控制能力弱,且法律意识不强,容易受猎奇心理驱使而去尝试例如烟酒、毒品等新鲜事物,或盲目追随同伴,被犯罪团伙所利用,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二)客观原因

1.家庭因素

家庭功能失衡,家庭教育缺位。具有完备家庭功能的健康家庭对青少年适应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仍存在许多功能失调的家庭,有的不能满足家庭成员基本衣、食、住、行的物质需要,有的不能为家庭成员心理的健康成长提供环境条件,这都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十分不利。有些不能提供经济功能的家庭,父母收入来源依靠政府与社会救济,生活困难,孩子往往没有条件接受系统的教育,再加上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法制观念不强,教育不足,因而孩子容易产生偷盗、抢劫等犯罪行为。而有些不能提供感情功能的家庭,父母为让孩子享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忙碌工作,给孩子花高价报了各种辅导班,但自身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多,亲子之间缺乏沟通与互动,造成孩子性格内向、不善言谈、过分敏感等不正常心态而导致犯罪。再者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而将孩子托管于家中长辈,隔代抚养的过度宠爱、管教不足也会导致孩子走向犯罪的深渊。

2.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侧重应试教育,教育内容缺失偏狭。很多学校注重升学率,推崇成绩第一主义的教育理念,以成绩来界定好与坏的学生,对成绩不好的学生以严厉地训斥与惩罚,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法治道德教育,导致他们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道德水平不高,自身心理状态畸形,缺少对他人的同理心。同时,没有接受法治教育的学生,缺乏法律常识,不知道什么是违法犯罪行为,也不懂得如何寻找法律援助来解决问题。这都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3.社会因素

犯罪青少年遭到社会成员的歧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德、义、礼、智、信的道德标准根深蒂固标,成为人们与社会互动的基本行为准则。而社会成员对犯罪青少年这种违背社会道德公理的违法行为十分排斥,不仅将其贴上了负面的社会标签,还对其有固定的刻板印象,而这些都对犯罪青少年回归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不但损害了犯罪青少年的社会声誉,还激发了犯罪青少年的消极情绪,认为自己无论多么积极努力,都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接纳,从而极大可能会选择重新犯罪。

三、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犯罪的实践对策

(一)规范社区矫正工作,建立社区支持

社区可以和政府联合,由政府购买社区服务,创办可提供青少年学习机会的项目。项目和活动旨在给家庭关系不和谐、自身学习成绩不好或者从改造所出来的青少年提供社会的、职业的、学术的和娱乐休闲的技能,这样会给他们的生活留下积极、持久的影响。再者,给渴望继续学业的青少年提供包含了学科的学费、计算机培训班和课程、提高学习技能的培训班、就业等一系列服务,着重于培养青少年的人际关系、保持积极动力、尊重、社会礼仪、家庭关系、时间安排、解决问题、处理压力和怒气等方面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贡献、有作为的成员。同时,还为青少年及其家庭提供咨询服务,提高家长的法律意识,增强对孩子的管教能力,让其在家庭教育中教会孩子养成守法遵法的良好生活习惯,另外还会组织教育性家访,及时发现并改善不良的家庭结构,改善经常与父母吵架导致的冷漠家庭关系或者过分忽视亲子关系导致的紧张家庭关系,创造温馨的家庭成长环境来拓宽青少年对生活的展望。这样更能有效预防因家庭功能失调而犯罪的青少年。

(二)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建立家庭支持

首先,改善家庭关系,恢复家庭生态系统。具体措施我们可以借鉴结构式家庭疗法,以其为主题举行小组活动。一来改变家庭成员的认知,使家长认识到孩子的问题在于家庭,而不是将孩子的不良行为推给社会,把教育孩子的任务推给学校和老师。二来改变家庭成员之间原有的不良沟通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不正确,往往是沟而不通,甚至彼此之间互相不理解、争执,家庭关系紧张。因此,父母应寻找新的沟通方式与孩子进行互动,可以从单纯批评、指责孩子不当行为的表述方式转化为表达自身担心、紧张的情绪,来引起孩子的共情心理,从而产生共鸣,减少其抵触心理,再引导孩子认识到该行为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促使孩子去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面临教育方式不当的家庭时,及时提供个案帮助并给予具体的指导,帮助解决家长在面对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期中手足无措的问题。最后,社区要在家庭教育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创建家长学校。第一,社区要成为实施家庭教育正常的主要推动者,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通过组建社区家庭教育小组、家庭委员会等形式,共同探讨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第二,社区要促进学校和家庭之间产生互动,充分利用学校充足的教育资源帮助家庭转变观念,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共同学习。此外,社区或有关工作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帮助父母进行角色定位与角色学习,并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认知水平,使其了解青少年的发展特点,帮助孩子理解父母,协调亲子关系。第三,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和温馨的家庭环境,让青少年形成依恋心理,这样强有力的社会连接青少年渴望和父母互动、相信生活是美好的认知,激发爱惜家庭、感恩父母的情感从而有效预防青少年的犯罪行为。

(三)强化素质教育,开展法治教育

学校教育应以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的学生为培养目标,不仅要注重基础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与培养基本的技能技巧,更要重视并且开展与思想品德、法律常识、心理疏导和艺术素养等方面相关的教育活动。首先,开设法治教育课程并将其纳入教师教学任务中,灵活安排授课方式,保证上课时长,联系当地的法官和律师或者警察来开展讲座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法治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使青少年掌握必需的法治知识,养成法律意识,规范行为习惯,提高辨别能力和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进而成为知法、遵法、守法的良好社会公民。其次,学校应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完善心理咨询的队伍,在新生入学时进行心理测试,及时发现存在心理偏差的学生并采取重点关注与心理辅导,还可在平时多举行心理教育的小组活动来了解学生的实时心理动态。

(四)提高社会宽容度支持,形成多方位的社会支持

我们应该弘扬宽容的传统文化思想,提高社会对犯罪青少年的宽容度支持,改变固有偏见,创造一个宽容的支持性社会氛围。让犯罪青少年感受到只要通过努力,是可以再次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纳,才能使他们从被社会否定的低谷走出来,对未来满怀憧憬。同时形成一个政府、学校、企业、家庭以及社区和社会公众普遍参与的多方位支持体系,帮助犯罪青少年建立对社会认同度的归属感,减少犯罪青少年的重复率。

四、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持续发展,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不仅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还对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造成一定影响。而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犯罪矫治工作有其优势和可行性,其原则与内容遵循青少年的发展规律,尊重和接纳青少年群体,还能联系整合多方资源,提供法律支持、心理疏导、临界预防和行为矫治等服务,所以其能满足青少年的成长要求,降低各方因素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推动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预防与解决。

猜你喜欢
犯罪青少年家庭
公园里的犯罪
青少年发明家
Televisions
家庭“煮”夫
环境犯罪的崛起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犯罪”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