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师道的“颍州诗”

2020-02-25 12:55罗秀洁
关键词:西湖苏轼诗人

罗秀洁

论陈师道的“颍州诗”

罗秀洁

(阜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陈师道曾在颍州任州学教授三年,今存创作于该地的“颍州诗”共52首。在这些作品中,陈师道不仅描绘了颍州的自然风光,而且在抒发闲适、隐逸之情时体现出对此地风土人情的热爱;即便在与亲朋好友赠答时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情,也与颍州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联。这些“颍州诗”不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对“后山体”的形成也具有重要意义。

陈师道;颍州诗歌;特征;价值

陈师道是北宋后期的重要诗人,其诗歌以深情朴拙在当时独树一帜。在其诗歌风格形成过程中,他在颍州(今安徽阜阳)创作的“颍州诗”具有重要的意义。

陈师道(1053—1102),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自幼家贫,苦志好学,十六岁拜曾巩为师,受其器重,遂留受业。元丰四年(1081),曾巩奉命诏修五代史,荐其为官,朝廷以其是布衣为由,未予许可。元祐二年(1087),因苏轼等人举荐,起为徐州州学教授。元祐四年(1089),苏轼出任杭州知州,路过南京,陈师道前去拜望,因“擅去官次”,改为颍州州学教授。元祐五年(1090)末,陈师道辞别故乡,由徐州往颍州赴任,至绍圣元年(1094)初离开,在颍州生活了3年多。在授业之余,陈师道流连于颍州美丽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创作了一批相关的诗作,仅今存尚有52篇,本文称之为“颍州诗”。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而且对陈师道诗歌风格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坐看白日晚,起行清颍湄

在陈师道的“颍州诗”中,描写颍州自然风光的诗歌有17首,占此期诗歌总数的三分之一。此前,经过一百多年的经营与开发,颍州已成为一方乐土,深受士大夫的喜爱。尤其是欧阳修,对颍州的自然美景和风土人情倾注了强烈的热爱,并选择此处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面对着名扬天下的自然美景,陈师道自然不能无动于衷。因此,他也在一些诗歌中勾画了颍州的景色之美,而西湖和颍河作为颍州州治附近最重要的川渎,也分外受到关注。

先说赞美颍州西湖的诗歌。《成化中都志•山川•颍州》载:“西湖。在城西二里,袤十里,广二里余。清风徐來,碧波浩荡,莲芰蘋蓼,鱼跃禽鸣,美景不一。”[1]49欧阳修曾经在寄友人书信中说“汝阴西湖,天下胜绝”[2]2334。在陈师道笔下,颍州西湖同样令人心醉。其《次韵苏公观月听琴》云:

清湖纳明月,远览无留云。人生亦何须,有酒与桐君。自醉宁问客,一樽复一樽。平生今不饮,意得同酣醺。清言冰玉质,坏衲山水纹。殚精有后悟,畜耳无前闻。潜鱼避流光,归鸟投重昏。信有千丈清,不如一尺浑。[3]111-112

在这首诗中,诗人不仅描写了皎洁月光映照下的西湖美景,而且借苏轼听琴,将清言比作月光,将僧衣比作水纹,从而渲染出强烈的喜爱之情。在诗歌结尾,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说浅浅的西湖比大江大河更加令他陶醉。

因为喜爱西湖,就连湖边的小路都令陈师道觉得充满诗情画意。其《西湖》云:“小径才容足,寒花只自香。官池下凫雁,荒冢上牛羊。”[3]165虽然天气寒冷,但小路旁的梅花已经开放,周围弥散着清香。不远处,鸿雁在官池里遨游,牛羊在荒冢上奔跑,已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陈师道对颍州西湖的喜爱之情,在他任满将离开之际表现得更加强烈。其《湖上》云:

湖上难为别,梅稍已着春。林喧鸟啄啄,风过水鳞鳞。缘有三年尽,情无一日亲。白头厌奔走,何地与为邻。[3]172

这首诗是诗人将要离开颍州时所作。开篇的“难为别”三字,已很好地体现出陈师道的依依不舍之情。之后,陈师道描绘出一个鸟语花香、波光粼粼的美丽西湖。在诗歌后半部分,诗人为尚未能亲近西湖而三年缘分已尽而深感遗憾,因此他希望即便离开,若能距离此处不远也好啊!

再说吟咏淮河与颍河的诗歌。其《次韵苏公涉颍》云:

冲风不成寒,脱木还自奇。坐看白日晚,起行清颍湄。三穴未为得,一舟不作痴。路暗鸟遗音,江清鱼弄姿。宇定怪物变,意行觉舟迟。公与两公子,妙语含风漪。但怪笑谈剧,莫知宾主谁。得句未肯吐,郁郁见睫眉。相从能几何,行乐当及兹。生忍自作难,百忧间一嬉。时寻赤眼老,不探黄口儿。解公头上巾,一洗七年缁。至洁而纳污,此水真吾师。须公晓二子,人自穷非诗。[3]113

诗人首先描绘了秋日颍河岸边的美景,他说自己为了欣赏傍晚景致甚至在傍晚专门前往该处。鸟儿在树丛里鸣叫,鱼儿在河水中游戏,一切都那么美好!这首诗虽然是次韵苏轼诗之作,但陈师道对景色的刻画和情感的抒发都是真诚的。

陈师道前往颍州赴任时乘坐的交通工具是船,其初进颍州境内即作《泛淮》一诗:

冬暖如初日,潮回更下风。鸟飞云水里,人语橹声中。平野容回顾,无山会有终。倚墙聊自逸,吟啸不须工。[3]85

冬日里的淮河,在诗人的笔下是那样美好。此时天朗气清,正巧赶上潮水退去,诗人行舟顺利。诗人坐在船上,从清澈的水面看到鸟飞云中的倒影,从而体现出颍水的宁静之美。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诗人自得其乐,心里充满着温馨,连作诗都不暇计较工拙了!

通过对颍州西湖、颍河、淮河的刻画,陈师道不仅艺术地勾画出颍州风光的的美丽,同时也抒发了他对这篇土地的热爱。

二、濳鱼避流光,归鸟投重昏

早在欧阳修知颍州的时代,颍州就已经成为士大夫理想的隐居之地了。颍州当时虽是小郡,却有着优越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培育了淳朴善良的民风。欧阳修在《思颍诗后序》中说:

皇祐元年春,予自广陵得请来颍,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时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尔来俯仰二十年间,历事三朝,窃位二府,宠荣已至而忧患随之,心志索然,而筋骸惫矣,其思颍之念未尝少怠于心。[2]600

他又在《寄河陽王宣徽》中称赞这里“肥鱼美酒偏宜老,明月清风不用钱。”[2]831在写给儿子的书信《与大寺丞发》中,他说;“酒则绝佳于旧日。巨鱼鲜美,虾蟹极多,皆他郡所无。以至水泉、蔬果、皆绝好、诸物皆贱。闲居之乐,莫此若也。”[2]2530他在《与张职方》信中又说自从到颍州后“始知颍真乐土,益令人眷眷尔”[2]2409。对于仕途失意而又性格敏感内向的陈师道来说,这里自然是难得的安身之所。

陈师道到颍州前曾在仕途中遭遇一些挫折,难免会感到痛苦和失落,而景色美丽而又适宜隐居的颍州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他心中的块垒,由衷地涌起了更多的归隐之意。

在陈师道的“颍州诗”中,明显表现出渴望远离官场和退隐山林之意。除了在上节所提到的作品外,还较多体现在与苏轼的唱和之中。如其《再次韵苏公示两欧阳》:

公诗周鲁后,曳曳垂天云。府中顾长康,风味如曲菊。非公无此客,请寿两山樽。叔季大儒后,偏醒亦同醺。心与柏石坚,章成绮绣文。多难终不补,少戆今无闻。时无古今异,智有功名昏。可使百尺底,不作数斗浑。[3]115

诗人在大力赞美了苏轼的诗歌成就后,又称道欧阳棐和欧阳辩兄弟在坚守品节的同时还能做到与世沉浮,在对比中希望苏轼能明哲保身,从而趋利避害。其“颍州诗”中,类似的内容还有“枯鱼虽泣悔可及,莫待西江与东海”(《次韵苏公西湖徙鱼三首》其一)[3]107、“濳鱼避流光,归鸟投重昏。信有千丈清,不如一尺浑”(《次韵苏公观月听琴》)[3]112等,都是与苏轼唱和的作品,表达的也都是同样的意思。希望苏轼如此,陈师道又何尝不希望自己如此呢?

在这一时期,佛家的出世思想也强化了陈师道的退隐意识。在颍期间,他与当地的僧侣交往频繁,并且在与僧人酬赠诗作中常常抒发隐逸遁世之意。如《以拄杖供仁山主二首》其一:

洗足投筇只坐禅,厌寻歧路费行缠。老来不复人间事,不用山公更削圆。[3]161

仁山主即颍州观音院禅师,号左禅。陈师道《请观音禅师疏三首》云:“兹东刹,今号左禅。”[4]767陈师道说自己已经厌弃了到处奔波寻觅,所以想息心养性皈依佛门。他已年近老迈,不想再为“人间事”而烦恼。从这诗中可以明显看出陈师道渴望隐逸遁世、远离尘世的思想。

宋代文人参禅礼佛非常普遍。周裕锴在《文字禅与宋代诗学》中说:

在北宋中叶以前,宋代文人参禅礼佛的活动尚未形成风气,因此水准不高,规模也不大。熙宁以后,这种风气开始席卷朝野,士大夫参禅队伍空前强大,包括许多权重之臣都热衷修禅礼佛,而且士大夫的禅学水平也空前提高。[5]43

加之当时朝廷内部党争激烈,“以‘文字’排击异党和在排击异党时,禁毁‘文字’”[6]115,这就不仅使一些文人士大夫遭斥被贬,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随之也造成了“文字”被禁毁、文学被摧残打击的后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佛教思想尤受文人士子倾向。颍州当时僧人寺庙众多,在陈师道与僧人交往时所作诗歌中,涉及到的颍州僧人有妙总大师、云门大师、徐之东禅主、仁公普仁、圆澄禅师等,颍州寺院有观音院、荐福院等。在与这些僧人交往时,陈师道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他希望在佛家思想中寻找自身安栖之所,以寻得一片安宁祥和恬淡的世界。

陈师道的“颍州诗”中,表现隐逸遁世思想的诗歌有10首,约占此期诗歌总数的20%。这与其前期所作诗歌相比,明显有所不同。诗人来颍之前,从未在创作中表现过隐逸遁世思想,也没有与僧人交往过的痕迹。然居颍3年期间,陈师道与僧侣来往频繁,创作了一些反映佛家出世思想的诗歌。当然,陈师道此期交往的僧侣也都是颍州的僧侣。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作品仍然打上了浓重的颍州烙印。他的隐逸思想,正是在颍州的文化氛围中滋养、发展起来的。

陈师道在颍期间生活安闲适意,无太多杂事纷扰,可以“一枕西窗深闭阁,卧听叶竹雨来时”(《斋居》)[3]127,愈加增添了一份“更欲置身须世外,世间元自不关人”(《八月十日二首》其一)[3]125的出尘思想。

无论是在表达对友人的劝诫还是反映自我心境,都反映了诗人对隐逸绝俗、平淡生活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是他在颍州才开始体悟出来并且将其反映到自己的诗中。

三、白首相逢恐无日,几时书札到林泉

颍州虽然风光美丽,适合隐居,但毕竟不在交通要道,过往的士大夫相对较少。陈师道居颍虽只3年,但期间多次与苏轼、苏迨、欧阳修两子欧阳棐、欧阳辩等人饮酒唱和,与颍州签判赵令畤、颍州僧侣东刹仁公、圆澄禅师等人来往频繁。无论是好友离开,亦或是自己离开,陈师道眷恋不舍的情感在其诗歌中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陈师道是重情之人,到颍州结交了一些志趣相投的好友。在朋友离开之时,陈师道每每都会以诗相送。如《送苏迨》:

胸中历历著千年,笔下源源赴百川。真字飘扬今有种,清谈绝倒古无传。出尘解悟多为路,随世功名小着鞭。白首相逢恐无日,几时书札到林泉。[3]101

此时作于元祐七年(1092),苏迨离开颍州,陈师道以诗相送。在大力称赏苏迨的诗歌成就后,陈师道悲叹自己已然白首,此次一别,恐怕已无来日再见,所以希望对方不要忘记自己,要偶尔给自己写封信。陈师道在这首诗中用情很深,送别时依依惜别不舍。

陈师道在颍州结交的友人中,包括许多佛寺僧人。他作有《别圆澄禅师》:

法施老人卧不出,呼我取别行问疾。磨盘拭箸劝一饱,少待须臾莫仓卒。早年着眼觑文字,万卷初无一言契。多生绮语未经忏,半世虚名早已累。此去他来尚有缘,头童齿豁恐无年。殷勤三请久住世,弊恶可念未可捐。平生准拟西行计,老著人间此何意。他年佛会见头陀,知是当年老居士。[3]169

此诗是诗人将要离开颍州时,与园澄禅师道别之作。陈师道《比邱理公塔铭》载:“绍圣元年九月癸丑,比邱理公卒汝阴之荐福院,年八十一。”[4]825园澄禅师即比邱理公,可知当时已年老体衰,还要为诗人“磨盘拭箸”劝导“莫仓卒”,可以看出二人友谊之深厚。对于诗人来讲,这一分别也是再无来日,所以“恐无年”饱含了心中的珍重与不舍。《传灯录•傅大士传》载:“有天竺僧嵩头陀,谓曰:‘我与汝毗婆尸弃佛所发誓,今兜率宫衣钵现在。’因命临水观其影,见大士园光宝盖。”[7]1058诗人以嵩头陀比圆澄,以傅大士自况,不仅体现出彼此之间的亲近关系,而且已有将要皈依佛门之意。又如其《别观音山主》:

离合应生理,过逢岂近缘。情亲见今日,语妙记当年。闭户安禅主,冲风逆水船。不应清夜月,故作别时圆。[3]171

观音山主即东刹仁公,陈师道曾以拄杖赠之。人生的悲欢离合乃是自然定律,相逢即是此生缘分。回忆曾经交往的美好岁月,今日别离就更显难舍难分。最后两句与苏轼的“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8]859有异曲同工之妙,抒发了陈师道的惜别眷恋之情。

陈师道的“颍州诗”中,体现送别惜别之情的共有10首,约占此期诗歌总数20%。陈师道居颍期间创作的这些作品,虽然侧重点在于对友情的的珍重,但也跟他对颍州这片土地的热爱有密切的关联。

四、“颍州诗”在陈师道诗歌中的地位

陈师道的“颍州诗”不仅具有鲜明的颍州地方特色,而且在其诗歌风格形成过程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从“白首”到“清风”的转变

陈师道来颍之前,恩师去世,家境陷入困顿。他在此期的诗歌中较多使用“白”“老”等字,如“白首以为期”(《送内》)[3]13,“百年双鬓白”(《送外舅郭大夫夔路提刑》)[3]64,“白鬓缘愁百尺长”(《和江秀才献花三首》其一)[3]73,“束发相看到白头”(《送赵教授》)[3]77,“功名欺老病”(《寄外舅郭大夫》)[3]16,“我老不自食”(《忆少子》)[3]18,“昔日老人今则少”(《次日答刑居实二首》其二)[3]36,“凭将衰老事”(《送张支使》)[3]58等等。诗人频繁使用这些词语,应该是以此来抒发内心的忧愁与苦闷。

到颍州后,陈师道逐渐喜欢上了颍州这片土地,心中的伤痛得到了消解,诗中出现最多的是“清”意象,如“清谈绝倒古无传”(《送苏迨》)[3]102,“岂知激浊与清流”(《次韵苏公西湖徙鱼》其二)[3]107,“清湖纳明月”(《次韵苏公观月听琴》)[3]111,“遇物作清妍”(《寄参廖》)[3]122,“向老逢清节”(《十五夜月》)[3]128等等。诗人对“清”意象的运用,表现出居颍期间的一种清闲安适之情。

(二)隐逸思想在以后得到强化

陈师道到颍州之前,归隐思想并不明显,可是3年的颍州生活使他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隐逸以及与其相关的佛教思想在他的心头逐渐占据了上风。这在前文已有具体的分析,此处就不再多说了。

陈师道晚年时,贫困交加,苦病烦闷,将全部精神寄托于佛前,“暮年贪佛替论文”[3]145,甚至后悔没有早日与佛结缘。他在《与鲁直书》中说:“若不饿死寒死,亦当疾死,然人生要须死,宁校短长。但恨与释氏未有厚缘,少假数年,积修香火,亦不恨也。”[3]575影响陈师道后半生的佛家思想,正是在居颍3年中萌生和发展起来的。

(三)广泛化用杜诗

陈师道作为“江西诗派”的核心成员之一,又被元代方回称为“一祖三宗”之一宗,他的诗歌同样大量化用杜甫的诗句,而这一特点的形成也与颍州有很大的关系。如其“南荡不可渡,北渚风浪生”(《北渚》)[3]123,出自杜诗《渡江》:“春江不可渡,二月已风涛。”[9]2354“盈盈秋月不余分,叶露悬光可数尘”(《中秋夜东刹赠仁公》)[3]127二句,出自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3]1751再如“倏看双鸟下,已负百年身”(《次韵秦少游春江秋野图》)[3]91,化用杜甫“长为万里客,有愧百年身”(《中夜》)[9]1461。陈师道化用杜诗,原意不变,仅仅是语言表达发生了变化。

陈师道在“颍州诗”中大量化用杜甫诗句,他不仅模拟,也追求发展和变化。陈师道曾拜于曾巩门下,又学黄庭坚诗。其《后山诗话》云:“诗欲其好,则不能好矣。王介以工,苏子瞻以新,黄鲁直以奇,而子美之诗,奇、常、工、易、新、陈,莫不好也。”[10]301陈师道认为苏轼、王安石、黄庭坚其诗虽然自成一家,但杜甫的诗更能触类旁通,融纳百川,其水平更上一层。所以他又说:“学诗当以子美为师,有规矩故可学。”[3]305陈师道的“颍州诗”大量化用杜甫诗句,为“后山体”的发展和形成奠定了基础。

陈师道居颍期间,或通过描写刻画颍州的自然风光,抒发内心的闲适愉悦;即便是表现隐逸思想,亦或是抒发惜别怀友之情,都与其所处的颍州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陈师道的“颍州诗”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而且在主题思想、词汇使用和诗歌技巧等方面,都对“后山体”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1]刘瑛.成化中都志[M].明弘治刻本.

[2]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李逸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

[3]陈师道.后山诗注补笺[M].任渊,注.冒广生,补笺.北京:中华书局,1995.

[4]陈师道.后山居士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5]周裕锴.文字禅学与宋代诗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7]释道元.景德传灯录[M]. 朱俊红,点校.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

[8]苏轼.苏轼诗集[M].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

[9]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0]陈师道.后山诗话[M].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

On Chen Shidao’s Yingzhou Poetry

LUO Xiu-jie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37, Anhui)

Chen Shidao had been teaching in Yingzhou for three years and created 52 poems about Yingzhou. In these works, Chen Shidao not only depicted the natural scenery of Yingzhou, but also expressed his love for the local conditions and customs when expressing his leisure and seclusion. Even when expressing the feeling of farewell to friends and relatives, his poems had a lot to do with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Yingzhou. These poems not only have distinctive local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formation of “Houshan style”.

Chen Shidao; Yingzhou poetry; characteristic; value

10.14096/j.cnki.cn34-1044/c.2020.01.05

I206

A

1004-4310(2020)01-0028-05

2019-09-20

罗秀洁(1993- ),女,安徽阜阳人,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西湖苏轼诗人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我理解的好诗人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诗人猫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当西湖遇上雪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