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

2020-02-25 22:55宋吉远
福建质量管理 2020年8期
关键词:鸿沟差距网民

宋吉远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22)

一、引言

二十世纪末期以来,世界各国都致力于信息化建设,争取在互联网时代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世界经济组织研究表明,欧美等国家的信息经济总量占比总产业产值的一半以上。尤其是我国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的快速崛起,不仅对社会企业,更是对个人的生活产生了颠覆性的改变。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互联网普及率达59.6%,较2017年底提升3.8%。互联网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同时城乡数字鸿沟也出现了,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22亿,占整体网民的26.7%,年增长率为6.2%;城镇网民规模为6.07亿,占比达73.3%,年增长率为7.7%,城镇网民数量远大于农村网民数量而且城镇网民增速也比农村快,数字鸿沟有拉大的趋势。主要原因在于与信息资源相关的人才、技术、互联网基础设施等要素比较集中在发达地区,使用互联网技术的人员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而农村等偏远地区缺少信息资源主要从事体力等劳动收入相对较低,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因此,研究如何解决城乡数字鸿沟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恶性循环,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破解信息壁垒和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问题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学术界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由来已久。国外学者在理论层面的研究有,如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库兹涅茨的“倒U型理论”、佩鲁的“经济增长极理论”和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等。国内的学者多主要集中在城乡差距的体制机制、资源配置、产业机构和对策方面进行分析。

从二十世纪末期开始应用互联网,信息化程度大幅提升,信息化程度得到了迅速提高,特别是本届政府相继提出了“互联网+”、“智慧城市”和“数字中国”等一系列信息化发展战略,旨在通过互联网技术普及与应用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学者也开始研究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数字鸿沟”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刘文云、邓尚民(2004)研究表明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可以填平“数字鸿沟”,不仅可以提高劳动力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也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农村地区的信息基础建设能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李长安(2007)通过对“数字鸿沟”与收入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贫富地区的“数字鸿沟”日益扩大,更严重的是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进一步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反过来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进一步影响了信息化的发展。刘骏(2017)研究表明,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实证检验了我国城乡数字鸿沟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作用,城乡收入差距与数字鸿沟同方向变动,城乡数字鸿沟扩大1%,城乡收入差距就会拉大0.013%,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不可小觑。程名望、张家平(2019)通过对互联网普及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非线性影响发现,互联网普及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在2009年左右已经越过拐点,发现现阶段互联网普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直接原因在于微观层面上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居民的收入效应要大于城镇居民,表明互联网技术给缩小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带来了重要的机遇。

二、信息化影响收入的理论基础

(一)新经济增长理论

20世纪80年代罗默、卢卡斯等人将人力资本概念引入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和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微观上,人们对知识或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是为了使投资者个人或家庭取得更高的收入。在宏观上,知识和人力资本则具有外部效应,即个人或厂商的人力资本积累会对其他人或厂商的生产率增长作出贡献。现代社会,借助于知识的积累出现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知识已经取代了传统的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核心位置。尤其是从生产力要素的角度,信息化使得知识和技术在生产力中占据重要地位。信息化社会对信息掌握与应用本事就是一笔莫大的财富。因此,通过运用新经济增长理论说明了信息化在城乡居民之间的差异对城乡居民的收入产生了影响。

(二)不对称信息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作为信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内容是在经济活动中,人对信息获取的能力是不同的,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获取信息能力低的人处于不利地位,而对信息获取能力强的人处于处于有利地位。我国目前信息化发展虽然叙述,但是城乡间的信息化基础设施非常不均衡,这种城乡差距带来了城乡数字鸿沟,长期的资源不平等造成了农村在对信息技术接受能力以及应用上都难以追上城市的步伐。从不对称信息理论的角度看,使得农村地区成为获取信息劣势的一方,其个人的能力的不足以及农产品销路受阻,都造成其收入的降低。

(三)新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从交易费用出发,认为一切的交易都是有成本的,而且市场存在的不确定性也使得交易是具备风险的,所以就要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使得对资源的应用达到高效。因此制度的制定就必须是高效率的经济环境,不然就会被新的制度所代替。在互联网信息社会发展的推动下,传统的交易模式逐渐向互联网平台、电子商务网站转变,减少了信息的搜寻成本和决策的风险成本,降低了对信息资源利用不完整及不对称的问题。但是由于信息化水平的地区差异,以及个人对使用信息化水平的能力不同,会导致信息化的聚集效应,即人才和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流向信息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地区,导致城乡的差距逐渐扩大,而市场自身是很难扭转这种差距的,这就需要政府建立相应的制度来引导以缩小这种不均衡的现象发生。

三、互联网对居民收入影响的机制分析

(一)技术效应

会联网的普及为社会带来了组织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丰富了市场活动,一大批新兴行业出现,如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以阿里巴巴和京东为代表的网络公司就是最好的例证,增强了社会活力,增加了就业机会,互联网的使用使得居民有个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且个人自主创业也更加容易。同时,互联网信息技术作为新兴技术几乎影响各行各业,能够熟练使用互联网技术的人人力资本显著提升,其个人的社会资本也有所提高,由于高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个人收入水平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信息效应

互联网通过信息途径对居民收入的影响称为信息效应。其影响主要变现为丰富了互联网使用者的信息技术,提高了信息获取的能力,扩大了市场范围,减少了对信息的搜寻成本。现如今人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各种信息、新媒体等快速增加,居民通过互联网掌握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等对自身发展有用的信息以此来增加个人是收入。以此同时,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居民更容易通过互联网找到个人所匹配的信息,从而减少了搜寻的成本。互联网还克服了地理上的障碍,使居民在就业和创业以及产品的销售不受地理位置和距离的限制。互联网的使用还减少了信息的不对称,个体能掌握有效的信息增加了市场的效率,让居民在工作及创业时降低了交易成本。

四、政策建议

(一)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

虽然我国信息化整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网络基础设施分布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虽然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增长趋势明显,但是我国城乡互联网普及率的差距并没有明显的降低趋势,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22亿,占整体网民的26.7%;城镇网民规模为6.07亿,占比达73.3%。因此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第一,国家应在现有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和投入上,体现出对农村和东西部地区的偏向性和差异性,使农村欠发达地区的网络覆盖率、宽带、手机电脑普及率快速提高。第二,国家要深刻认识到互联网时代下农村电商对村民收入带来的前景,引导农村地区积极适应互联网新经济,通过加强电商知识宣传、加强相关技能培训让更多农户参与电商。

(二)提高城乡地区的教育水平

数字鸿沟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信息化人才分布不均衡。在短期来看,政府应加强农村地区的技术教育,有针对性的开办互联网普及教育讲座,开展相应的互联网技能培训,在基层形成“进村入户”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络,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从长远来看,针对农村落后地区,多开展计算机培训,采取多种教育形式,如宣传教育、信息技术普及教育等,对农民进行信息教育,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

(三)村民应加强自我知识学习和应用

第一,互联网时代人们选择如何利用互联网会带来不同的价值,农村居民应加强对互联网的价值判断,使用互联网应更多用于社交、新闻资讯以及电子商务类应用,这对于扩展农村居民的社会资本、提高信息获取水平等大有益处。第二,提高互联网使用效率,研究表明互联网使用时间对居民收入提高有所帮助,但是并不是上网时间越长越好,上网时长的平方显著为负说明上网时间对居民收入的影响是呈“倒U型”的,居民应合理使用互联网的时间。

猜你喜欢
鸿沟差距网民
婚姻不是用来填补鸿沟的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鸿沟为界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真实:作文难以逾越的鸿沟吗?
让学生都跨过说话的“鸿沟”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