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朝鲜通事在朝鲜漂民救助中的作用考析

2020-02-27 08:49李忠辉
民族翻译 2020年4期
关键词:凤凰救助朝鲜

⊙ 李忠辉 柳 杨

(天津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天津 300204;天津外国语大学亚非语学院,天津 300204)

有清一代,清朝与朝鲜王朝陆路相连,隔海相望,宗藩关系发展长期稳定。在此种地缘政治影响下,两国不仅陆路上外交与经贸等人员往来不绝,且在海上的捕鱼、商贸等活动中也交往频繁。其中,双方在海上从事捕鱼贸易活动时,间有渔商民因船遭风浪或触礁漂到对方海岸之情形,而因宗藩关系的存在,双方对对方漂民的救助也自不待言,并在长期相互救助漂民的过程中,各自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漂民救助机制,成为朝贡体系中的一环。[1]98依据史料与研究,此种救助机制主要包括身份核查、安置、资助、管送等,且形成了相互合作调查通报制度,具有典型的朝贡关系特征,[2]140在增进了清朝与朝鲜王朝政府及两国民间友好的同时,也促进维系了两国宗藩关系体系。

清朝的朝鲜漂民救助机制较为详尽繁琐,主要包括朝鲜漂民上岸后的临时救助、当地政府的救助处理,送至北京、沈阳或凤凰城后的救助处理,以及各阶段沿途护送时的救助处理等。而上述各阶段处理又包含朝鲜漂民的身份核查、安置资助、知会朝鲜国及管送等。由此可推知,从朝鲜漂民最初的漂至地点到最后被送至的朝鲜义州,整个救助过程中不仅要耗费大量资财,更需安排各地政府官吏、衙役、军卒等人员参与处理。通过考察中韩两国相关史料与研究发现,在清代的朝鲜漂民处理中,作为朝鲜语译员的清代朝鲜通事活跃其中,他们的姓名频现纸端。然先行研究中虽均指出朝鲜通事负有救助朝鲜漂民之责,但就其承担的具体职责往往一笔带过[3-6],鲜有具体论述。因此,本文拟通过对中外史料的发掘整理,析出清代朝鲜通事在朝鲜漂民救助过程中的详尽作用与地位。

一、负责漂民审译

史载,对漂至清朝的外国漂民,出于送还本国之目的,须确认他们的国籍、姓名、居住地、漂来缘由、有无身份凭证等信息,这一过程因通语传情需译员负责或协助完成。朝鲜漂民获救后,如能用汉字进行笔谈,可通过此种方式确认上述信息。[6]3525如不会书写汉字则需朝鲜通事负责审译确认漂民的上述信息,盖因翻译朝鲜语言是清代朝鲜通事主责之一。清代的北京、沈阳、凤凰城是朝鲜漂民的三个中转地,漂至清朝境内的朝鲜漂民均依据具体情况被分别送至上述三城,等候下一步处理方案。这三个城市中,北京与凤凰城设有朝鲜通事,负责直接译取朝鲜漂民相关信息;而被送至沈阳的朝鲜漂民,则由凤凰城朝鲜通事前往负责审译。朝鲜通事审译朝鲜漂民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审译身份信息

对漂到清朝境内的朝鲜漂民,首先需译取核实其国籍、姓名、居住地等基本身份信息。如雍正六年正月漂至福建的孙应星等九名朝鲜漂民,被送至北京,经礼部令高丽通事询问后得知,他们的姓名分别叫做“孙应星、高时悦、付起善、韩后信、星二成、金万善、金益、金日焕、高次雄,俱系朝鲜国济州地方人。”[7]1257朝鲜漂民的个人信息,均是朝鲜通事问询后将漂民口述内容翻译成汉语整理而成,由此可知,该项工作乃朝鲜通事之职责。

此外,朝鲜通事也曾通过笔译获得朝鲜漂民个人信息。如康熙三十六年漂到琉球国的朝鲜漂民萨厄等十八人,因与琉球国语言不通,便用朝鲜语将个人信息与漂海缘由等书写成文。琉球国将该文送至福建后,福建巡抚又将其送礼部进行翻译。礼部令朝鲜通事翻译后得知,他们“系朝鲜国全蜡道迎安村南面居住人。”[7]1251据《同文汇考》所载,此萨厄等十八名漂民由七品朝鲜通事元喜护送回国,[7]1254由此可知上述内容应由七品朝鲜通事元喜笔译后整理而成。

(二)审译漂来缘由

清朝对沿海边境管理较为严格,严禁偷渡越境进入。而因朝鲜王朝与清朝隔江海而邻,朝鲜国人越境渔猎、采参、伐木,甚至居住者又常有之,因此清朝对朝鲜漂民问询核实甚严,以防越境朝鲜人冒充漂民。依现存史料所载,有关朝鲜漂民漂至清朝境内的缘由,多为在江海捕鱼遭遇海难而漂来。[7]1280也有在鸭绿江上捕鱼漂至的朝鲜漂民[7]1325,或在鸭绿江上捕鱼被漂至海上到清朝海岸者[7]3545,在审译漂来缘由过程中,因翻译语言需要,该项工作也多由朝鲜通事参与负责。

此外,朝鲜王朝地处半岛,海路历来是其国重要交通要道,用以从事人员、货物等的输送,因此也常有因利用海路从事商贸等活动被风浪漂至清朝的漂民。如乾隆三十八年漂至金州城的朝鲜难民许億秋等被送至盛京,经传凤凰城居住朝鲜通事音得布审译,自称“从黄海道党山地方往本处章永堡运粮生理。走至半路,忽被暴风将船飘入洋内……”。[7]1308经朝鲜通事的审译,可知这些朝鲜漂民均是在朝鲜国内利用海路商贸过程中,商船遭遇海难后才漂至清朝境内。

(三)审译核实印票

朝鲜国对出海捕鱼的船只例给印票,以用来证明船只活动的合法性,也可用来确认船民身份。因此,清朝在救助朝鲜漂民时均会要求漂民提供印票等。如乾隆五十七年漂至岫岩县的朝鲜难民金德万等九人在沈阳经朝鲜通事吉尔通阿详细问询,“查验得金德万等所执木牌印票系该国巡海木牌印票,吉尚德等执印票系该国捕鱼印票属实。”[6]3523如此,朝鲜通事等在审译朝鲜漂民时为核实漂民非故意越境人员,将有无船只印票等作为重要凭证加以审译核查。

对无印票朝鲜漂民则需将其留养并向朝鲜移咨核实,待朝鲜回咨确认后再行送回。如乾隆三十二年十一月,朝鲜通事富昌在审译漂到凤凰城的朝鲜难民董芳春等时,发现董芳春等的捕鱼官船印票在家里收着。朝鲜国王收到盛京礼部咨后,即令平安道龙川府作速查明并回咨称:“今则董芳春、金官一、金文爱等三人果系本府居民,印票留在家里是实。”[7]1298清朝礼部确认后将其等交与朝鲜通事送归。朝鲜通事在审译过程中因所查朝鲜漂民无印票,难以通过他们的口述证实身份,对其身份及飘海缘由提出了质疑,因此要求礼部移咨朝鲜国王予以确认。朝鲜通事在审译中对印票与持有者是否一致的查验也较为仔细严格。[6]3513

(四)审译中的问题

史料显示,在朝鲜漂民审译过程中因朝鲜通事语言翻译能力的下降[8]45,翻译时也间有舛误。如据《备边司謄录》载,乾隆三十二年九月漂至凤凰城的忠清道唐津县人名唤车守任,[9]596而在凤凰城经朝鲜通事双林译审后被译成了“常素银”[7]1287,完全是“车守任”的音译,而当时朝鲜国人的姓名多用固定汉字,此种错译也表明朝鲜通事双林不了解朝鲜国人的姓氏文化。

此外,朝鲜通事在对漂民的审译中亦有被故意蒙骗之事。如乾隆三十一年,朝鲜漂民郑太文在盛京接受朝鲜通事双林等问询时称他们九人俱系忠清道林川府居民,在大洞门居住。[7]1293其实九人中只有八人为忠清道林川人。[9]492可知有朝鲜漂民在清朝接受讯问时故意隐瞒身份或乘船缘由,而负责审译的朝鲜通事并未查出,被其等蒙混过关。

二、承担管理之责

清朝入关后对朝鲜王朝一直格外礼遇,视如内服,对朝鲜漂民也一体轸恤,令通事领送回国。且清朝就朝鲜漂民救助亦有明确规定,尽显清朝与朝鲜王朝的宗藩友好关系。如据《钦定大清会典》所载:“凡拯救外国歌商民船有被风飘至内洋者,所在有司拯救之疏报难夷名数,动公帑给衣食,治舟楫候风遣归。”[10]503光绪年间又规定漂民“若系朝鲜商民,委员伴送来京,具疏奏闻,将难民安插会同馆,令通事送至朝鲜界,或附该国贡使归国。”[11]453如此,朝鲜漂民被救送至北京、沈阳或凤凰城,以及再转送回国期间的管理均有规定不得违反。据现存史料,救助过程中有由赴京朝鲜使臣顺路带回漂民,其他有关朝鲜漂民的救助事宜均有朝鲜通事参与负责。

(一)承担滞留期间的管理

清朝的北京、沈阳与凤凰城是处理朝鲜漂民的中转地,被送至此三地的漂民须接受审译管理,待礼部下发批文便可启程送还。而朝鲜漂民在此三地滞留期间也需要接受清朝的各项管理。[7]1267此外,因身份所限,朝鲜漂民在北京滞留期间需对其实施门禁政策。[12-13]朝鲜漂民进入北京后的管理事项多由朝鲜通事负责,如对漂民的检查、审译、门禁等管理等。

史料显示朝鲜通事还负责安排朝鲜漂民资助事宜,负责发放救济款项与食物等。[14]148滞留期间,有漂民的伙食在朝鲜通事到来前后变化较大之事。[15]320且朝鲜通事还负责发放皇帝馈赠等。[10]873可知朝鲜通事不仅负责漂民的资助及衣食等,还可提高伙食标准,转送清朝皇帝的赏赐等,对漂民的生活管理负有实际管辖权。朝鲜通事还曾接受朝鲜使臣的留银请托,以个人身份为漂民解决饮食问题。[9]492

(二)承担护送途中的管理

依清朝规制,护送朝鲜漂民归国是朝鲜通事的主责之一。护送前,清朝礼部列出咨文通告朝鲜国。如乾隆四年十二月,为护送朝鲜飘海难民金亨兑等八人,礼部移咨朝鲜国王告知由“凤凰城无品通事德尔泰转送伊国交界地方。”[7]1264清朝依例每次护送时委派一名朝鲜通事负责管理。如漂民人数众多,一名通事难以管理时,也会酌情委派两名护送。[6]3552因护送路途遥远,过府越州,耗时颇多,其间衣食住行等管理也不可或缺。

护送朝鲜漂民回国途中,清朝依例为漂民“给与沿途口粮食物,车辆护送”[7]1255,如漂到浙江台州的文隆章等十八人,被朝鲜通事徐宗孟送至沈阳后,因“日寒颇甚,几不能前进,故通官贸得羊皮背子各一件给之”。[15]194朝鲜通事也会自费为漂民准备衣物食品,朝鲜义州龙川等漂到广东难民所穿鞋帽均由通官徐宗顺家所给,由通官金东阳自凤城护送。[16]17朝鲜通事作为朝鲜漂民护送中的主要管理官员,也需要在生活对他们予加照顾,体现清朝的一体轸恤。

因护送路途漫长,耗时颇多,护送途中也时有死亡、逃跑等突发事件。朝鲜通事作为漂民护行官员,在朝鲜漂民归送途中出现此类突发事件时,积极妥善处理报告,确保护送工作安全圆满完成。[6-7]

(三)维系救助机制

清代形成的较为完备的漂民救助机制离不开维护。如乾隆五年六月漂流至岫岩城的朝鲜女人,被路过沈阳回国的赍咨官行知中枢府事李枢带回后,虽然清朝就此事已经移咨朝鲜国,但朝鲜国却一直未给回咨。[7]1265凤凰城朝鲜通事徐宗顺要求朝鲜速将咨文送到,勿要违背漂民护送中的相互通报机制。[17]963朝鲜漂民金寿立等到北京后,朝鲜通事考虑到冬季严寒路难行,劝其待到明春与朝鲜国使节同回,金寿立以家人牵挂为由请求立归,得到准许。[10]873在负责安排朝鲜漂民的回国时间等方面,展示了朝鲜通事对救助机制的介入能力及职责维系。

朝鲜通事在译审朝鲜漂民时还会以维护清朝统治为己任。清朝一统中原后,朝鲜王朝对明朝的大造、再造之恩没齿难忘,所以即使在明朝灭亡后,其国内也有私自延用大明年号之事。因此朝鲜通事在核实朝鲜漂民身份、核实印票等朝鲜官方文书时,如发现此类问题会上报清朝礼部追责朝鲜国。如朝鲜通事在审译过程发现金白三等漂民使用百年前明朝马牌为官方凭证,呈报礼部后对朝鲜国进行了追责处理,维护了清朝的正统性。[7]1259

(四)管理中的问题

史料显示,朝鲜漂民一般由朝鲜通事送到凤凰城后,再由凤凰城尉派员将其送至两国边境地区的栅门或朝鲜国义州。但也有由朝鲜通事直接护送至朝鲜义州之例。[18-19]然而对护送漂民进入义州之朝鲜通事,朝鲜国也持有戒心[20]88,这种戒心表明在漂民的管理护送过程中,朝鲜通事也多有索贿等违禁之事。

又因清代中朝两国政治经贸等往来频繁,朝鲜通事额员有限,因此在护送漂民时也会出现通事不足的问题。如漂至凤凰城的朝鲜难民高孟金等九人,因当时凤凰城已无可用朝鲜通事,不得不派盛京礼部笔贴式谦德负责监看并送至朝鲜国交界处。[6]3513

三、结论

史料与研究表明,清代朝鲜漂民救助工作在朝鲜通事职责内,虽不及朝鲜贡使的迎送、接待及中江、会宁、庆源等边疆三地监市等工作重要,但也是朝鲜通事的重要职责之一。清代的朝鲜通事虽品衔最高不过六品,然而在朝鲜漂民救助过程中职责繁重,不仅承担漂民个人信息、漂来缘由与身份核实等的审译,还负责漂民滞留期间与护送过程中的衣食住行等的沟通管理,以及漂民救助机制与清朝正统性的维系等。即,清代朝鲜通事在朝鲜漂民救助的过程中充当着译者、审问者及监管者,作用被凸显放大。

并且,清代朝鲜通事在朝鲜漂民救助过程中恪尽职守,虽因翻译与业务能力有所纰漏,但仍获得了朝鲜国王与漂民的称赞感谢。朝鲜国王曾在谢恩表中称:“差通事发还,恩出格外,视前有加,此实荷皇上字小之仁好生之德,非特漂民等生死骨肉攒祝天恩,而已当职之感激。”[7]1245“臣与一国臣民不胜感祝之忱。”[6]3564朝鲜国王除上表陈谢外,每有护送漂民的朝鲜通事至朝鲜义州,均使朝鲜官员“迎入馆所,茶啖饭供无弊,例赠之物照数越给”。[21]9而获救的朝鲜漂民也认为“幸上国人救护”[6]3517,对清朝及朝鲜通事救助之恩感激不尽。如此,清代朝鲜通事在对朝鲜漂民的审译与管理等过程中,译语传情辨真伪,跋山涉水送漂民,增进了两国人民间的友好,维系了两国宗藩体系。

猜你喜欢
凤凰救助朝鲜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凤凰飞
水下救助抢险
朝鲜国庆"轻松"阅兵显自信
水下救助抢险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
凤凰精选TOP10
无声的爱
临时救助 “善政”还需“善为”
朝鲜平静度过“金正恩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