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辩证思考

2020-02-28 00:52张赛玉
闽江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红船精神红船理论课

张赛玉

(闽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红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红船精神”永放光芒。“红船精神”所昭示的是时代高度和发展方向,是新时代劈浪前行的精神旗帜与强大动力,蕴含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激发当代大学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的优秀品格;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和厚植有担当、敢拼搏的精神底色;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彰显“红船精神”的本质和人民至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立场,为大学生埋下为党为公为民和有奉献精神的真善美的种子[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推动“红船精神”入于心、化于行的重要渠道。当前,要继续推进“红船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就必须坚持辩证的思想方法,实现如下“四个结合”,提高“红船精神”进课堂、进头脑的实效。

一、把政治引领与情怀培育结合起来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1921年8月初,一条小船庄严宣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诞生。从此,中国共产党满载红船意愿,开启中国革命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作为“红船精神”的本质内涵,不断鞭策中国共产党人身体力行、和衷共济,宣传、发动和引领中国人民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一次次历史性飞跃,彰显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的根本宗旨,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一个政党的显著标志,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属性与政治使命。牢记为人民谋福利、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发扬“红船精神”,继承传家法宝,把准政治方向,夯实政治根基,维护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为党为公为民的政治定力与政治本色。“红船精神”昭示着中国共产党对初心和使命坚贞不渝的价值追求。正是怀抱革命胜利、人民解放、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爱党爱国爱民的深厚情怀,中国共产党才能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护与爱戴。

习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不仅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而且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讲政治、讲信仰的主渠道和前沿阵地,以“红船精神”为航向,守好政治之“纲”与信仰之“魂”,不仅具有统领性与战略性意义,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的关键与根本。如果重大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3]。“红船精神”昭示着中国共产党浓厚的政治属性,其所传递的政治高度,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政治上的清醒。“红船精神”充分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诉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务必大力发挥“红船精神”在教学中的政治引领功能,警醒学生牢固树立政治意识,遵守政治规矩,守住政治底线,既要增强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教导学生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让学生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力,增强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强化学生的政治担当,筑牢学生的“信仰之基”。

“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红船精神”彰显中国共产党根植最深、影响最大的精神品质,这必定是爱国爱民情怀。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深厚情怀成为贯穿中国革命和建设全过程的一条红线。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仍然要将“红船精神”这根红线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除了要加强政治引领,还要视爱国爱民情怀为特有的价值信仰和民族精神,并使之绵延不息。在教学中,既要渗透正确的家国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珍惜民族团结成果的家国情怀,也要引导学生结合大学生活、人生理想和国家发展,积聚积极正向的精神动力,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扎根人民与国家,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二、把学理分析与实践引导结合起来

加强学理分析与实践引导,是“红船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红船精神”揭示了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红船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剖析,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在此层面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至少要讲明三点:一是“红船精神”的马克思主义革命性品质。马克思指出:“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4]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集中表现了彻底的批判性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首创精神是一种勇于革命、敢于担当、不断创新的精神,它既发扬优良传统,又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它完美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和与时俱进品质。“红船精神”的阶级基础是革命的无产阶级,它是指引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引领中国共产党进行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行动指南。二是“红船精神”的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品质。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彰显了人民至上的马克思主义基本政治立场。从这条红船扬帆起航,中国共产党就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依靠力量。诚然,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是以阶级性为基础的,是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根本标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无产阶级解放和广大人民以及全人类的解放是完全一致的。三是“红船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实践性品质。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不管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还是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无不体现中国共产党人敢于尝试、勇于实践的精神,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应有的实践形态。正是在“红船精神”突出的实践精神引领下,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才不断走向成功。

严于理论是为了更好地敏于实践。除了加强“红船精神”的学理分析,以强大的真理力量引导学生,还要注重实践引导,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红船精神”是指引新时代大学生不忘初心、勇往直前的精神之钙。在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立足于实际,精心策划以“红船精神”为主题的特色模块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观看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开天辟地》专题片,引导学生参观南湖纪念馆、南湖红船、建国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展览,激发奋斗拼搏之情。同时,教育学生要紧密联系新时代我国社会的客观实际,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并提醒学生紧密联系自身实际,端正认识,健全人格,努力改造自身的主观世界,提高综合素养,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三、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结合起来

“红船精神”是具体的、历史的,要把“红船精神”有机地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既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功能,也少不了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积极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共同体,实现师生在教学认知、情感与目标层面的共同成长。

在教师层面,要努力实现“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5]的至高教学境界。“红船精神”具有深刻的内涵,昭示着鲜明的政治属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深悟透“红船精神”,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并以“红船精神”为载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进行再建构,主导教学内容、方法、进程,发挥教师在“红船精神”融入教学中的把关作用。“红船精神”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教师通过整合“红船精神”相关资源,使之有机地嵌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使“红船精神”真正内化于心,还须发挥教师的协调作用,既注重启发创新式的“教”,又要关注学生“学”的动态,引导学生敢于直面问题,使学生深切感受“红船精神”的伟大情怀,指引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密切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国家,汲取“红船精神”的养分。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还要以“红船精神”为航向,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自觉发挥为学为人的表率作用。

在学生层面,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红船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教师只有积极建构学生主体观,才能把课堂的主体性地位交给学生,为学生思考、交流、体验、实践等提供时间与空间,使学生成为学习发展的主人。“红船精神”既体现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为根本宗旨的政治情怀,又彰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目标指向,体现了二者高度的契合性。教师要增强生本意识,厚植生本情怀,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关注学生主体的差异性,针对大学生在个性能力、思想水平、学习专业等方面的特殊性,弹性设定教学目标,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中产生的思想矛盾和现实问题,适时开导稳妥处理,极力拓宽“红船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引导学生科学系统地认识历史的“红船”、精神的“红船”、现实的“红船”,助推学生自觉将“红船精神”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做“红船精神”的坚定信仰者与忠实践行者。

四、把媒体融合与路径创新结合起来

新时代信息社会发展迅速,新媒体影响越来越大。“95后”“00后”大学生惯常于运用互联网服务学习和生活,新媒体新技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新媒体的融合,使“红船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实起来、师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有助于回答学生关于“红船精神”的问题,回答党和人民交代的问题,是基于新媒体环境和技术综合考量的必然选择,是新媒体时代改革创新“红船精神”进课堂、进头脑路径的现实需要,也是新时代提升“红船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必要之举。“人的道德观念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自我建构起来的,个体是一个不断思考道德问题的哲学家,对于善的传授是一种唤起而不是教导。”[6]诚然,置身于新媒体浪潮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转变“红船精神”进课堂的观念,强化互联网思维,实现由传统式灌输向善于疏导转变,化解新媒体情境下出现的负面教学形态。对新媒体所呈现的纷繁杂乱的“红船精神”材料,教师要扮演好“把关人”角色,通过有限的“红船精神”融入课堂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辨真假、明是非,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政治引领和合理的价值评判。

新媒体是创新发展“红船精神”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依托,坚持导向为魂、内容为王、创新为要,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将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红船精神”进课堂、进头脑的最大增量。教师亟需提升职业素养,扬弃“面对面”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索“红船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的流程再造与创新,突出“红船精神”的政治导向与情怀涵育,充分发挥互联网和学生“键对键”的新兴媒体优势,促进“键对键”与“面对面”的有机融合[7],用全媒体思维重新塑造“红船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虽然新媒体之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把双刃剑,但教师完全可以利用新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和时空的无限性等特点,延展和净化“红船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环境,不断提升媒体融合的传播力、感染力、渗透力、引导力和影响力,搭建传播“红船精神”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平台,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和灵活互动,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识形态属性,积极构建“红船精神”的全媒体传播格局,使“红船精神”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之钙与奋进之力。

五、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8]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能办到的,正所谓“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红船精神”具有“首创、奋斗、奉献”的丰富内涵,彰显浓厚的红色基因、深厚的历史底蕴、鲜明的阶级立场以及深远的战略思维,是中国共产党的信念之源、立业之根、创新之本、执政之基,不断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红船精神”也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和斗争精神的重要资源,“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

在“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教学实践中,要破解当代大学生在传承红色精神所面临的困境,推动政治引领与情怀培育、学理分析与实践引导、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媒体融合与路径创新四大融合。深入挖掘“红船精神”内涵,多途径宣传“红船精神”,建构融入新机制,探索融入新路径,创新融入新模式,旨在切实提高“红船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希冀大学生从中汲取正能量,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助推大学生成长为有志、有识、有才,敢想、敢拼、敢斗的新时代青年。

猜你喜欢
红船精神红船理论课
红船
雕红船
红船向未来
一叶红船
红色寻宝 感悟“红船精神”
红船精神如何推进文化校园建设
红船精神融入创业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施策略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