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疗法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以新加坡为例

2020-02-28 10:56段博宇杨悦侯莹莹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0年8期
关键词:针灸疗法跨文化新加坡

◎段博宇 杨悦 侯莹莹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中医学中用针刺或者是火灸刺激人体相关穴位来治疗疾病,可以改善经络中的气的流向。针灸疗法作为中华传统中医文化的瑰宝,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国古代传统科学产生的宝贵遗产。2006 年,国务院批准针灸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针灸疗法从古至今在海外进行广泛传播,为中国人民以及世界人民的身体健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针灸疗法在海外的传播历史

针灸很早开始对外传播。汉代开始,汉武帝刘彻特命张骞出使西域,针灸技术由此传到西域。连接中西方的商道"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与医学方面的交流。公元6 世纪左右,针灸主要传播到了周边国家,比如针灸医术与典籍传入了周边的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地区。在当时的朝鲜医院,仿照我国唐朝医疗体系设立了针灸科,而且设置相应职称,后来派遣留学生学习相关技术。公元16 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使各个领域的交流增加、速度加快,针灸开始向更远的欧洲国家传播。与针灸传向亚洲不同的是,这次的传播是欧洲国家的人把主动针灸介绍回去而不是双向传播。

20 世纪70 年代初,各种媒介使针灸疗法更加方便快捷的传播,新一代的传播媒体比如电视、广播与互联网等,使世界范围的人们对中医针灸的认知起到了很大作用,世界内"针灸热"开始出现。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针灸技术在14 世纪就传入新加坡,但此次的"针灸热"才使针灸疗法在新加坡引起巨大反响。90 年代起,新加坡政府决定把中医药作为辅助与替代医学,逐步进行针灸和中医师注册,而且相关立法的实施有力促进了中医各项事业的发展。同时,中医促学会等机构开展培训中医以及针灸从业人员的工作、国际针灸论坛上新加坡针灸人士活跃等也表示了针灸疗法在新加坡传播广泛。21 世纪以来,针灸在新加坡正逐步发展。2000 年,其国会通过《中医师法案》,这是对新加坡中医师以及注册针灸师法定地位的认可。针灸疗法在新加坡被用于治疗的病种广泛,大约50 种,可以医治内科、外科、妇科以及人体各系统疾病,还包括针灸减肥、针灸戒烟等。

如今,习主席倡导的"一带一路"政策的出台和实施都为中医文化的传播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我们要提高在中医药领域交流与合作的水平,继续推动针灸文化的振兴与发展,让中医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二、针灸疗法在新加坡传播的现状

2019 年4 月29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李显龙表示,新加坡很早就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合作,愿继续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同中国深化在互联互通、投资、金融等领域合作,共同努力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东盟-中国关系发展。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的契机,两国高层的共同努力,对推进中国与新加坡之间文化交流和全方位文化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新加坡的中医文化发展也呈现良好稳定的势头,针灸文化的传播尤为突出。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具体分析针灸文化传播的现况:

1.主要的医疗机构及社会团体。

目前新加坡涉及针灸治疗的医疗机构和社会团体众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代表性的医院有同济医院、中华医院、大众医院及佛教施诊所共4 大慈善中医机构,莱佛士医院属下中医诊疗中心等私营医院、宜康医疗保健中心集团属下康裕医院等私营医院、陈笃生医院等公立医院,中医师公会、中医药促进会等。以中医师公会为例,新加坡中医师公会是新加坡最大的中医学术团体,成立于1946 年,以研究中医药学术,培育中医人才,提高医疗水平,发展中医慈善医疗服务为宗旨,团结新加坡中医药界人士,共谋福利,为新加坡卫生保健事业做出贡献,同时联系世界各国中医药界,共同促进中医药的发展。新加坡中医师公会现有会员约1600名,属下机构包括中华医院、新加坡中医学院、中华医药研究院、中华针灸研究院。新加坡中医师公会是是新加坡中医团体协调委员会的秘书处,在新加坡中医界扮演核心角色。

为了有效推动新加坡正规针灸研究和发展,1978 年12 月,新加坡中医师公会正式成立了中华针灸研究院,多年来该会一直大力推展针灸的科研,积极开展各项针灸工作,包括组织针灸各种研讨活动、举办系列讲座,大力向民众宣传针灸知识和开展针灸科研活动,组织研究小组,对多项穴位的疗效进行观察等。中华针灸研究院自成立以来,为新加坡针灸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长足的贡献,深受民众的喜爱和青睐。

2.针灸立法情况。

《中医师法案》2000 年11 月在新加坡通过,中医管理委员会随即成立,专门处理中医药事宜,这标志着中医药在新加坡取得了合法的地位,自此针灸的传播和发展也开启了新的征程。从2004 年1 月1 日起,中医师只有在中医委员会注册,才有资格在中医领域合法行医,法案的颁布,不仅有利于针灸师和中医师专业水准的提高,也大大提高了民众对中医针灸的信心。2005 年,新加坡卫生部重新审定相关法律法规,允许针灸疗法作为西医的辅助治疗方法。2007 年起,新加坡卫生部批准建设新加坡中医学院,为西医开设中医针灸专业文凭课程,这对新加坡的针灸文化传播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飞跃,也是广大病人的一大福音。

3.大力发展针灸教育。

新加坡立法的成功,不仅打消了各界对中医发展的许多顾虑,而且对推动针灸教育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中医师公会和中医学促进会分别设立了专门的培训班,并从中国聘请了一大批专业医师进行中医针灸知识的教授,为新加坡针灸师和中医师注册的考试和考核带来一波热潮。此外,新加坡的中医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高校也是针灸科研和教育的重要基地。新加坡中医学院现为新加坡规模最大,体制最完善的中医教育机构,为新加坡中医师公会一手创办。新加坡中医学院于2005 年4 月设立了弘华中医药中心,2006 年6 月设立了新加坡中医学院骨伤医疗中心,进一步提升了中医教育水平,同时为学员提供了临床实践场所。新加坡中医学院创校迄今,毕业生共1952 名,他们遍布新加坡各处,在各自的岗位上履行悬壶济世的使命,为针灸疗法的普及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2004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开办生物与中医专业,双语种(汉、英)双学位全日制本科教育,成为东南亚地区第一所开设中医专业教育的高校,为新加坡的中医人才培养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新加坡地处东南亚的"十字路口",沟通三大洲,连接两大洋,地理位置十分有利,且其经济实力强大,华人所占比重较大,为中医针灸的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信在中新两方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新加坡的针灸发展将惠及更多的民众,乃至为整个东南亚的民众健康服务。

三、展望针灸疗法在新加坡传播的未来

展望针灸在新加坡的跨文化传播,就是在搞清楚针灸跨文化传播历史与现状的前提下,挖掘针灸的独特文化价值、建立外向型的针灸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标准语料库,提高翻译水平、建立针灸疗法的统一标准,以求尽快实现针灸在新加坡跨文化传播的目标。

针灸自近代以来就是中国向新加坡传播最广的传统中医文化之一,古时针灸在海外跨文化传播的成功范例,可以给当下和未来针灸疗法在新加坡的跨文化传播提供借鉴:针灸疗法的跨文化传播需要源文化所在社会对针灸疗法疗效的肯定,也需要源文化所在社会建立统一的标准支撑。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推进中医的跨文化传播,这些都为中医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有利的大背景。

1.充分挖掘针灸疗法的文化价值。

目前,在新加坡针灸师只是西医的替代和补充,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针灸疗法在新加坡的深入传播,因此要想让新加坡人生病时能够直接选择针灸疗法,还需要增强针灸疗法的自身实力、提高针灸疗法自身的文化价值。因此,要关注针灸疗法的医疗价值,就是要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去审视针灸疗法的文化价值。针灸作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的瑰宝,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一方面,针灸疗法与儒释道等思想几经沉浮而不衰,几千年来不断传承而不中断,它脉络清晰、体系完整;另一方面,针灸疗法与儒释道等各派思想没有产生过理论上的冲突,博采众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能够完整展现中国中医文化的整体风貌。太平洋健康高层论坛于2007 年10 月15 日召开,陈竺时任我国卫生部部长,他认为,治未病-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是中西医文化友好交流合作的优秀相异文化的统一,将集中体现医学行为模式转变的核心价值。这要求中医文化既要"巩固根本,培养元神",又要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突显自己的特色,用疗效保证其在新加坡社会"站稳脚跟",避免"水土不服",最终通过取长补短,力争实现与西医的"和合",共同为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2.建立外向型的教育体系。

新加坡本土培养出来的针灸师知识结构普遍不够完善、临床水平普遍不高,因此,只有进一步完善国内的针灸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向新加坡输出优秀的针灸文化与针灸人才。目前国内的针灸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一是对针灸疗法文化价值的重视和强调不够,而实践操作能力被更多的强调;二是外向型程度不高,难以适应跨文化传播的需要。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62 国家(地区)设立了545 所孔子学院和1170 个孔子课堂。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不仅在国外引领了中国中医文化传播的热潮,建立起了统一的人才选拔系统和高效的培养体系,很好地解决了针灸师资和人才的问题,而且汉语教学中融入了针灸文化以及传统和现代的针灸科学,增加了中医方面的内容,这样一来,也就让外国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与掌握,此举还促进了针灸疗法的跨文化传播。此外,利用孔子学院进行针灸疗法的跨文化交流也可以通过发放针灸知识宣传手册、建立网上针灸知识平台、进社区免费针灸治疗等形式更好地扩大针灸文化的影响力。虽然利用孔子学院的这种传播方式在短期内无法撼动西医的统治根基,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通过"中医+孔子学院"式的联合发展,针灸疗法在新加坡的传播交流必将层层深入。

3.建设标准针灸语料库、提高翻译水平。

新加坡的通用语言为英语和汉语,因此建立大型标准的针灸汉英平行语料库将是针灸在新加坡传播方面的一个必要条件。针灸英语语料库是将一些针灸术语用英汉双语注释,并将这些术语用新加坡人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进行输入,以便为针灸双语传播的网络平台提供统一翻译标准。现阶段针灸英语语料库虽类型众多,但缺乏统一权威的标准,这是针灸文化在新加坡推广的重大障碍之一。编撰统一权威的大型标准针灸汉英语料库是推进针灸疗法在新加坡传播的核心所在。此外,翻译《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在针灸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翻译时既要采用准确权威的信息,又要采用稳妥的方法和娴熟的技巧。翻译经典时要学会融会贯通,既要努力迎合新加坡人中西结合的思维方式,也要准确地表达针灸疗法的理论,这也将更有利于针灸疗法在新加坡的传播。

4.建立针灸疗法的统一标准。

目前新加坡虽在法律上将中医与西医置于平等的地位,但针灸疗法本身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这阻碍了针灸疗法的传播。因此,中国政府应深化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东盟等多个多边组织的合作交流,利用多边机制,积极组织参与国际传统医学发展规划、运行法则、政策动向和标准规范的研究与制定。截止到2017 年,世界卫生组织召集各国专家一起成功地在中国举办了中医行业标准会议,制定了针灸和推拿的行业标准,这样就让针灸疗法在新加坡的传播更具备公信力和完善的准入标准。此外,在建立健全针灸疗法的标准规范的基础上,结合新加坡医药方面的标准规范和法律法规的特点,采用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在我国建立权威的针灸疗法国际认证中心;积极协调新加波的针灸行业协会,团结中新两国的针灸医师,制定和推广一致的针灸行业标准,推动健全与针灸相关的医疗、教育体系,完善针灸器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标准规范,建立针灸行业经营的注册、市场准入的国际认证认可体系,打破针灸疗法在传播时的心理与市场壁垒,营造针灸疗法在新加坡传播的有利环境。

由此可见,推动针灸疗法的跨文化传播必须整合各方面资源,虽然当前针灸疗法在新加坡的传播还有一定困难,但是相信有中医学生、专业人士以及政府积极参与,形成合力,积极应对相关困难,针灸疗法必定在新加坡更加广泛深入的传播。

猜你喜欢
针灸疗法跨文化新加坡
8种针灸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网状Meta分析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便秘不想吃药?试试针灸疗法
在新加坡乘公交车
针灸疗法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