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御窑遗产 传承千年文明
——景德镇御窑遗址保护实践与成果转换的思考

2020-03-01 08:51景德镇市御窑遗址管理处
景德镇陶瓷 2020年6期
关键词:御窑窑厂景德镇

熊 辉(景德镇市御窑遗址管理处)

一、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历史概述

御窑是景德镇明清两代,专门为明清皇宫生产瓷器的皇家制瓷窑场,在明代称御器厂,清代改称御窑厂,学术界通称为景德镇明清御窑厂。在长达500多年的时间里,景德镇御窑一直承担着为明清皇宫生产瓷器的任务。明清两代的御窑,分布在以珠山为中心的景德镇闹市中心。御窑厂座北朝南,总建筑平面呈南北向分布,四周建有围墙,占地约5万平方米。御窑厂除官署、大门、仪门等官署建筑和东西库房外,分别设有二十一作和二十三作,即不同的生产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代景德镇制瓷业的极盛时期。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当代城市化建设不断发展,昔日窑厂的所有地面建筑如官署、作坊等建筑均已不复存在,风貌功能亦几经变迁。在清末、民国初年,御窑厂的最北部,改建成为江西瓷业公司厂房和门市,而后成为建国瓷厂、门市和厂区的建筑。民国及新中国建国以来,御窑厂的大部分(中部和南部)先后成为浮梁县和景德镇市政府办公机构、宿舍楼和商业长廊,御窑厂原址几乎全部被当代建筑占压,但御窑厂的周边历史环境格局和风貌仍基本保留。御窑厂地下遗迹丰富,保留了大部分历史遗迹和遗物。

二、御窑厂遗址保护的重要意义

现存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及背景环境是研究景德镇御窑厂历史沿革、管理制度、烧造工艺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城市发展脉络的重要基础,因此保护好御窑厂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考古价值和社会价值。

历史价值御窑的烧造历史长达632年,跨越了元、明、清三代,代表了当时世界制瓷技艺的高峰,其规模之大、沿用时间之长、体制之特殊、影响之大,在全国和世界范围内都是独特唯一的。如果说景德镇瓷器是世界陶瓷的皇冠,那么御窑厂瓷器则是这皇冠上的明珠。

科学价值御窑厂是中国古代制瓷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实证,代表了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生产技术和分工体制的伟大创新,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系统体现了古代硅酸盐化学最辉煌的成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陶瓷手工业的核心。

艺术价值其烧造的瓷器专供皇家御用,制作精美,美轮美奂,件件都是当时精品中的精品,体现了元、明、清皇帝的审美情趣和当时的艺术风格,

其造型、釉色、彩绘、图案和意境均技压群芳。御窑厂生产的陶瓷产品在世界分布最为广泛,在世界各地著名大博物馆各类瓷器收藏中,以景德镇明清御窑瓷器精品最为贵重。

考古价值御窑厂遗址是元、明、清三代专造宫廷用瓷的皇家窑厂,其流传下来的珍贵官窑瓷器现多数收藏在北京、台北故宫和世界各大博物馆。在封建社会,由于官窑烧造的瓷器庶民不能使用,因此有大量的贡余品、次品、试验品瓷器被砸毁在御窑厂内集中掩埋,一经考古发掘,其残片都能复原出整器,是人们了解中国瓷业发展史和瓷文化的活化石。这是御窑遗址不同于民窑遗址的重要区别,因而具有独特的文物考古价值。

社会价值御窑厂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大的文化影响力,对明清景德镇御窑厂进行科学规划,将其建造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不仅有利于推动陶瓷传统文化艺术的发扬广大,也有利于社会大众分享御窑厂的考古文明成果,推动御窑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复兴谱写新的光辉篇章。

三、御窑厂遗址文物保护工作的成果

面对这一宝贵的陶瓷文化遗产,近十多年来,在国家和省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支持下,景德镇市文物主管部门全面展开对御窑厂遗址的重点保护。遗址区域的拆迁、考古、研究、保护管理、展示,取得了重大成果。

1、遗址拆迁保护成果

针对遗址被现代建筑占压严重的状况,首先是开展抢救性保护,实施遗址拆迁保护。按照《景德镇御窑遗址保护规划》提出的要求,景德镇市政府制定了详细的拆迁工作方案,确定了涵盖御窑遗址的拆迁范围:东起中华北路、西至东司岭、南起御窑厂大门、北至龙珠阁,重点打通珠山中路至龙珠阁御窑厂道路中轴线,改变过去御窑厂遗址被办公楼、居民住宅楼、厂房层层分割的状况,使遗址能连成一片,以利更好的对遗址进行保护。

考古发掘修复精品陶瓷

御窑厂遗址地处城市中心闹市区,拆迁难度之大,前所未有。为了使拆迁工作能顺利实施,2002年景德镇市政府机关率先垂范,迁离遗址地区,显示了党和政府对历史文物保护的坚定决心。在广大文物工作者的艰辛努力下,截止2014年底,原占压遗址区域的现代建筑即办公大楼、居民宿舍楼、厂房、商业用房及其它附属房屋设施已全部拆除完毕,拆除占压建筑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至此,通过拆迁整治,使原来分割成四大块的保护范围现已彻底贯通,御窑厂遗址5万平方米的区域已融合一体连成一片,为开展遗址考古、发掘、研究和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及申遗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2、遗址考古发掘、研究成果

御窑厂遗址地下埋藏有无数的文物珍宝。1982年~2000年,景德镇市考古研究所对御窑遗址进行了多次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获得元、明朝年间落选御用瓷器碎片竟有十数吨之多,若干亿瓷片,数量之大,前所未有。

历年的考古发掘成果表明,御窑厂中的珠山并不是天然山体,而是历代瓷片、窑渣等窑业垃圾堆集而成的山头,最上层是清代瓷片,最下层是元末明初时期瓷片。2002年~2004年,北大考古文博院、江西省文物考古所、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三家联合对该遗址又一处进行了考古发掘,不仅挖掘到了明清时代的御窑窑址,还在这些窑址夹墙里发现了宣德斗彩盘、正统大龙缸等绝世孤品等。揭露的遗迹有墙、窑炉、辘轳坑和掩埋落选御用瓷器的遗迹等,其中多数是首次发现,以明代御窑瓷器最为重要,内涵丰富,为明清御窑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新信息,意义十分重大,对于研究御窑厂的范围、布局、产品种类、产品特征、制作工艺、管理制度等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不少研究成果还解决了中国陶瓷史中的部分疑难问题,在世界陶瓷考古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央电视台为此对考古发掘现场作了现场直播。该项考古发掘成果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令世人瞩目。

2015年和2020年,御窑厂遗址考古发掘又出重要成果,先后发现明代御窑厂东北角围墙和西北侧围墙的地下基础等遗迹现象,使得御窑厂遗址考古研究工作不断向前推进。此次东、西围墙地下基础的发现,解决了一直以来考古工作者努力寻找并试图解决的御窑厂东、西围墙边界问题,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和历史文化价值,不仅对御窑厂遗址核心保护区的明确范围提供了可靠的考古学依据,更为景德镇御窑厂申遗增添了一个极大亮点。

3、遗址保护管理、展示成果

御窑厂遗址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始终围绕“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十六字文物工作方针要求,全力推进各项工作。

一是编制和实施《御窑厂遗址保护条例》;2006年御窑厂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2007年景德镇文物部门就编制完成《御窑厂遗址保护规划》(2007~2020);2016年又启动《御窑厂遗址保护规划》修编工作,现已形成方案报国家文物局审批;

二是完成了保护范围内考古遗址(珠山北麓窑炉遗址、珠山南麓窑炉遗址、明代作坊遗址)共约2000平方米的木体保护工程,新建遗址保护房近5000平方米;同时完成了御窑博物馆、佑陶灵祠、遗址管理用房及遗址景观提升工程等建设;

三是实施了遗址安全防范工程,新建遗址安全防护电子监控室,进一步加强对遗址的安全保护,在遗址区域安装摄像头、地音监控和振动电网等自动报警系统,全方位实行电子监控,使遗址的安全防护有了保障;

四是对已揭露的明代古井、珠山以南生产性遗址、珠山以北生产性遗址等三处遗址实行了原状展示;其它考古发掘回填处则采取指示牌标注形式进行展示,其场地全部绿化。龙珠阁内官窑博物馆和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常年布置出土文物修复成果陈列展示,并多次组织出境出国展览、开展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彰显了御窑厂历史特色,在中外学术界引起反响。目前,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巳成为景德镇重要的对外展示窗口和热点旅游景区。

四、御窑厂遗址保护成果转换的思考

2019年7月国务院批复《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这是对景德镇瓷都历史地位的充分肯定,也是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在新机遇中,把御窑遗址保护成果转换为建设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新动力。

1、要把御窑厂遗址保护工作成果转化为申遗服务,充分展示千年瓷都景德镇辉煌的历史。

御窑厂是景德镇瓷业发展巅峰时期的产物,是景德镇瓷文化的突出代表,也代表了当时世界手工业的最高水平,在中国及世界手工业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御窑厂的建立,更巩固了景德镇瓷文化在中国陶瓷文化中的中心地位,并对世界陶瓷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御窑厂的形成、发展过程,也是景德镇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蝶变阶段,景德镇由此成为中国的“瓷都”,并进入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新阶段。作为瓷都,以御窑厂为代表的景德镇瓷文化一直是景德镇城市发展的主线。

文物保护工作研究成果和历史文献都以事实证明,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代表着中国陶瓷独特的艺术成就和创造性的杰作,以其具有历史、美学、考古、科学、民族学等文化价值的特征,充分满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各项条件。2017年1月,国家文物局将景德镇御窑厂遗址纳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国家发改委、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也要求景德镇将御窑厂申遗列入主要工作任务。新组建的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是御窑厂遗址的管理机构,作为申遗工作的一线责任部门,应积极努力地做好申遗工作,做好基础资料整理、四有档案完善和文本编制等各项工作,要通过申遗展示景德镇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让世界读懂景德镇,聆听千年瓷都的故事,从而展现御窑陶瓷文化的魅力。

2、要把御窑厂遗址保护工作的成果转化为为陶阳里历史街区保护项目建设服务,不断巩固扩大御窑厂遗址文物保护工作成果,大力发展景德镇特色的陶瓷文化旅游业。

御窑厂遗址周边仍保留着大片历史街区,其中分布着祥集上弄明代住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当铺弄明代住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大量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民居、民窑、作坊、商铺、公馆等,是保存现状较好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物建筑。清代以来开创的“官搭民烧”的生产方式,围绕御窑厂瓷器生产在景德镇出现了民间作坊、民间辅助行业作坊,大量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民居、民窑、作坊和商铺逐渐形成了大片历史街区,为其他遗址所不具备。传统民居和店铺作为清代御窑厂的重要历史背景环境,见证了景德镇陶瓷业及城市以御窑厂为中心发展的历史;大量明清时期传统民窑作坊形成的民窑簇拥御窑发展的格局,是景德镇瓷业史上“官民竞市”“官搭民烧”等历史文化现象的物质体现;会馆建筑作为往来瓷商居住的贸易的场所,是景德镇陶瓷贸易繁荣的重要见证;纵横交错的街巷,则成为了景德镇城市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昌江码头则见证了景德镇陶瓷通过昌江水系这条纽带,走向世界的历史盛况。御窑厂的历史人文自然背景环境与御窑厂互相依托,共同造就了景德镇陶瓷业数百年的辉煌。

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景德镇考察时指出:“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是景德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文化资源,不但要保护好御窑厂遗址,而且要保护好历史街区、传统建筑,这对于保护好景德镇城市文化特色十分重要。例如:民窑、作坊、民居、商铺、公馆等都是景德镇陶瓷业的历史见证,这些不但构成了御窑厂遗址的重要历史背景环境,而且见证了景德镇陶瓷业以及城市发展的历史,亦应进行保护。”

由此可见以御窑厂遗址为核心,保护老城区原有的历史格局和珍贵的陶瓷古迹、历史街区、风景名胜,继承和发扬优秀的陶瓷历史文化传统。重点对陶阳十三里的区域进行保护建设,活化遗址周边的生产与生活、商业与文化模式,延续厚重的瓷文化脉络。不但是对历史文物进行保护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遗产地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有效措施。通过保护、利用和成果转化,既可以增强御窑厂的学术、历史、文化价值,也可以使景德镇以瓷文化为主线的城市发展进程更加具有生命力,为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也可以增强其作为世界重要手工业遗产的历史、文化影响力,从而推动景德镇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增长。

猜你喜欢
御窑窑厂景德镇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皇帝的瓷器破了怎么处理?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将御窑厂打造成特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御窑厂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