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

2020-03-02 02:18周素
现代交际 2020年1期
关键词:贵州特色

周素

摘要:我国是多民族融合国家,中华民族文化灿烂辉煌,源远流长。各少数民族特色及文化在少数民族建筑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贵州民族建筑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特征及地域特征,选取苗族吊脚楼、布依族石板楼和侗族鼓楼三类较具代表性的传统建筑,来体现该民族的建筑形态及生存形式,从中认识到传统民族建筑中的智慧,以及人与自然共生的必要性。

关键词:贵州 民族建筑 特色

中图分类号:U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1-0108-02

大生态的建设及文明健康时代的到来,使贵州成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大舞台,贵州各族人民运用山地这一特殊的空间,创造出了独有的区域文化。贵州民居不得不因地制宜,因材制宜,各式各样的民族建筑从中而来,体现了贵州独特的山地文化。

一、貴州地理环境

贵州地处西南腹地西高东低,是我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最高海拔2900米,最低海拔173米。贵州世居17个少数民族,地理及生态环境对文化的发展具有强烈的影响。贵州地貌是形成贵州文化绚丽多彩、千姿百态、保存完整的环境条件,也是贵州各族人民不得不面对的恶劣自然环境,贵州少数民族虽受大山的制约,但与此同时也孕育出了贵州各族人民“靠山吃山”的生活方式及思维模式。

二、贵州少数民族生态建筑

1.苗族吊脚楼

苗族吊脚楼依山伴水而建,楼下三面悬空靠柱子支撑,楼上居住,这样的构造达到了防湿降温及防止野兽蛇虫的效果。远观吊脚楼群鳞次栉比,堪称建筑一绝。中华民族悠远的历史中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河姆渡文化时期便有了干栏式建筑。苗族吊脚楼便属干栏式建筑,但房屋并不是完全架空而是充分运用天然的山地地形,依山而建,三面架空,形成的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

苗族的吊脚楼一般有三层,底层未与地面直接连接,是由5—7根房柱支撑,中柱苗家人一定要用苗族的生命图腾树枫树的枫木来做。这样的修建方式在节约土地的同时也使房屋造价较廉。吊脚楼,层层都凸显出了苗家人丰富的生活经验。底层略潮湿,用来堆放杂物,栏圈蓄养家畜、家禽。中层通风、干燥,便作为居室。苗家居室通常以“三间四立帖”或“三间两偏厦”为基础,所谓三间:正门脸四根柱子,中间三个空间,一堂两厢房,一共三间房。堂屋坐落在中央,苗家人常使用堂屋宴会宾客,同时也在堂屋迎神祭祖、供奉神灵,堂屋对苗家人民颇具意义。在修建堂屋时将两侧楼板加厚,立柱加帖,左右两侧则是厢房,作为卧室和客房。第三层宽敞透风干燥,除做居室外,多隔出小间存放粮食作物。偏厦里一般安置厨房。房间的结构,一般以堂屋为核心向外延伸。这样的构造无形中使堂屋作为空间凝聚点,家庭成员也受其凝聚力影响,使得家庭团结友爱。苗族的宗教传统及对祖先崇拜,在苗家人的吊脚楼中也充分体现。

而苗家最吸引人、最有特色的当属吊脚楼二层堂屋外悬空的走廊。此悬空走廊也有一个颇具特色的苗家称呼——“嘎息”。走廊装有半人高的曲栏靠椅,苗族人劳作后会在“嘎息”上小憩、纳凉,此走廊也是老一辈向小一辈传承苗族文化和历史的地方,其也因为苗家姑娘们常在此梳妆、刺绣而得名“美人靠”。

2.布依族石板房

布依村寨通常建立在平缓地区。布依族人巧妙利用地形的高度差建造房屋,村民们建筑村寨时都会顺应地形,让房屋与自然环境融合,将山地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布依族特色当数布依族的建筑:石板房。贵州山地的石材众多,特别是奇特的页岩,页岩是建筑石板房的独特石材,因页岩产地的独特性也就产生了贵州布依族独特的石板房建筑,石板房之所以独特,是因为人们将它修建得几乎与山体浑然一体,巧夺天工。

布依族人修建石板房时团结一心,一家建房,家家相助,老辈的石匠们负责在石板房上刻龙雕凤、镌字。在建房时最让人惊叹的则是用页岩砌数米高的墙体,但石材不用任何胶粘剂粘连却照样牢固。在贵州山地一带的石板房中,从外形上也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分布在安顺地区几个县的硬山式,另一种则是分布在贵阳市花溪区高坡的悬山式。

安顺市的滑石哨寨及贵阳市的花溪区一带,水成岩较多(又称页岩),该岩层节理分层、成薄片状层理,硬度适中。其中厚片石厚达50—60厘米,薄片石薄至1—2厘米,也有厚的50—60厘米的块石。较薄的片石人们称之为“合硼石”,多用于建造屋面所用。此石极薄,易切割,可以切割为不同尺寸的片石。布依族人民把大小不一、薄厚不一的石头,分别使用到建筑、道路和田埂上,充分发挥了页岩的最大功效。

布依族的建筑墙体大多采用天然岩石一层层垒砌而成,几乎很难看到石板镶嵌的墙体。岩石砌墙分为浆砌和干砌两种:采用砂浆令石头粘连在一起的方式叫作浆砌,另一种只用石块的方式就叫作干砌。石板片镶嵌墙为少数,石板片镶嵌墙将墙体砌筑分为两种:砌墙和壁头墙。所谓砌墙,就是将乱石片砌成在一起,垒成40厘米左右厚的墙体,这样片石墙体鳞次栉比,在光影下让人能感觉到异常奇妙的自然之美。而壁头墙则不同,所谓“壁头”就是把石板和木构架融合,将石板镶嵌在木构架的柱枋之间,这样做的墙壁非常坚固。一般只需要3厘米左右的石板嵌入,再将尺寸适合的石片根据柱枋的空间大小插入,最后再将铁钉钉入柱枋固定住石板即可。

石板房屋面方面与大多数房屋不同。双面坡顶的屋面可以起到双坡排水的效果,这种方式叫作悬山顶式屋面,此类屋面最大的特点就是屋顶所用的并非是人们常用的瓦片,而是石片。布依族人用石片裁切成厚度为2厘米左右的比较工整的鳞状屋面板,石片宛若鱼鳞,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还有许多大自然雕刻的石片。将这些不同形状的石块像瓦片平铺的方式铺在屋顶,使其不至于太厚又利于排水。这其实归功于石片在屋面形成的巧妙弧线而并非像瓦片屋顶那样留出排水的沟槽。石板房的屋基也与一般房屋的屋脊不同,屋面一侧的石片会一层压一层,之后再砌上整齐的石片。为了保证房屋的牢固性,防止屋面被风掀翻,布依族人会在屋顶坡面的边缘摆放较大的石板,在中间部分改用较小的石板。但是屋顶上的石片每经过十年就必须全部检查,更换掉一些风化或即将风化的石片。现在为了便于采光,人们会将某块石片更换成玻璃,但不会影响其美观度和牢固程度。

石板房内的许多家具及工具都由石片制作。如石桌、石凳、石磨等,充满了原生态的气息和布依族的民族文化。布依族的石板房通常是“一明一次间”和“一明两次间”。“一明一次间”指的是由堂屋、堂屋后隔出的厨房及在堂屋右侧的次间组成;次间指两间前后分布的卧室。“一明两次间”则是指由堂屋、堂屋后隔间的卧室,以及分布在堂屋左右两侧的次间组成;次间又分两间前后分布,两侧次间的前面一间房间通常多用作火铺(又称火塘,是在石板房内用铺1平米左右的土建一个小灶,用来取暖)或卧室,右侧次间的后面一间房多作卧室;左侧次间的后面一间则多作厨房。在谷物存放上布依族人民則使用干燥通风的阁楼来储存。在牲口饲养上布依族人民大多把地面的高差形成的前部的空间用作饲养牲口的地方。

3.侗族鼓楼

侗族中鼓楼与风雨桥最具代表性。侗族民居多为干栏式吊脚楼,侗寨中的建筑形态丰富,结构巧妙,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为侗族的标志性建筑,鼓楼成为最独特之处在于通体不用钉铆而是使用杉木凿榫衔接,其造型独特,结构巧妙。鼓楼因楼顶层悬一大鼓而得名,鼓楼层数不定,一般高达二十米。由于楼檐一般为四角、六角或八角故像宝塔;鼓楼底部多为方形,中间有一火塘,长凳在底部四周围火塘摆设,用以歇息、聚会、闲聊等。与民居不一样,建鼓楼的作用是快速传信召人和作为集会的场所。因此鼓楼必须建于侗寨中央,民居分布环绕在四周,这样才有利于集会和传信。这样的层层延展的结构体现出侗族亲和团结的民族文化内涵。

鼓楼在侗寨中的历史悠久,侗族人民遇外来骚扰或需集结众族人商议大事时,均击鼓以号召寨中族人,鼓声灌耳能迅速把族人集结起来,无事是不能随便登楼击鼓的。鼓楼形状由杉树而得来,杉树生命力顽强,即便遇灾害倒下其根部依旧会源源不断发出新苗。侗族传说中也有许多杉树的传奇故事,平日里侗族人民会在鼓楼社交、聚会,鼓楼是侗族文化的载体和精华。

鼓楼的建造从选材、选址、基地处理、设计,到木料的加工、拼装组装、上梁、加瓦、放鼓,每一步都是环环相扣。鼓楼结构严密坚固,楼身可百年不朽不斜。以前,鼓楼的设计比较朴实简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富足,鼓楼在侗族人的生活中功能不再单一,增加了其他如娱乐、休闲等功能;侗族人在鼓楼中对歌、跳舞、举办议会等,舞蹈多为侗族民族的多耶舞,因此也叫鼓楼为多耶楼。侗族人精心对鼓楼进行装饰,让其外观内设更加好看、有特色。

三、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

总的来说,贵州各民族特色建筑以干栏式建筑为主,架空便是干栏式建筑的一大特点,架空是出于对原有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目的。干栏式建筑首先有效利用了空间,最大限度上降低了对地形的破坏,使房屋屹立于山坡峭壁之上,与山融为一体。同时利于居住,成为丘陵建筑独特的形式语言,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的贵州的山地加亚热带地区,干栏式建筑非常实用,具有通风、防潮、防盗、防兽等多重功能。

由于山川的存在使得贵州各族人民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力,从上述的特色建筑中我们能看到山地人民的智慧,他们将人与山、人与自然做到了很好的结合。不论是不用任何胶粘剂照样稳固的布依族石板房,不用钉铆、也没有木楔的侗族鼓楼,还是因地制宜、因材制宜的苗族吊脚楼,我们都能看出山地人民体现出的独特的建筑智慧。

古人云“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万物皆有生存需求,人类文明就是能认知、互动、相融彼此的需求,让大自然在和谐共振中获得永续发展。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天人合一”,而我们已经看到山地人民这种智慧,也就是人与山地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王蕾蕾.贵州布依族民居[C]//地域建筑文化论坛论文集,2005.

[2]刘晶晶,龙彬.类型学视野下吊脚楼建筑特色差异[J].建筑学报,2011(S2):142-147.

[3]史继忠.对贵州文化的再认识[J].贵州民族研究,2000(S1):146-153.

责任编辑:刘健

猜你喜欢
贵州特色
时代特色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贵州教育出版社
国家领导人与贵州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神奇的贵州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