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

2020-03-02 02:17刁岩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古诗词高中语文

刁岩

摘 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新《课标》的制定和颁布,全国高中生都需要统一使用部编版语文教材。在梳理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的过程中,“月意象”出现的次数很多。本文对13篇古诗词进行分类研究,从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以月营造意境、借月抒发情感三个方面,追根溯源,分析“月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文学意蕴。

关键词:月意象 高中语文 象征意义 古诗词

一、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

1.母亲与女性,代表母系社会的静谧与和谐,反映了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

(1)第一层文化证据:考古物品

女娲是“月神”,在汉代出土的墓葬砖画中,女娲人首蛇身的造型,手中还经常捧着月亮。月亮作为女性的象征其实源于原始先民对生殖的崇拜,原始先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知道父亲在生命创造中的作用和意义,常常理解为是女性单方面的行为。

(2)第二层文化证据:神话

在原始社会,由于人们的知识匮乏,忽视或者掩盖了男人在繁殖过程的重要地位,因此出现了短暂的母系氏族社会。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男性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母系氏族社会随之被父系氏族社会所取代。在嫦娥奔月的神话中,嫦娥是带着惆怅、彷徨、凄凉的心境奔月的,它记录着女性世界的失落和凄凉。

(3)第三层文化证据:仪式

古代的祭月仪式是由年长的女性主持的。

(4)第四层文化证据:古代文化典籍

《礼记·祭器》谓:“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淮南子·天文训》谓:“月者,阴之精地之理也。”古人认为,天上的月亮与地上的女性是相互对应的。

2.月有阴晴圆缺,它既是运动的代表,也是永恒的象征

月亮高高悬挂在天空中,常常会引发古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长存,跨越了时空的界限,相比之下,人生显得多么短暂和渺小,因此,月亮成為了运动和永恒的象征。

二、以月亮营造意境

1.静谧与和谐之境

父系氏族社会建立后,日益强烈的冲突和矛盾使人们留恋母系氏族社会的静谧和和谐。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是一首记梦游仙诗,诗人进入梦境,湖水和明月构成一幅唯美的画面,写出了月光和湖光的透明、澄澈,营造出一种静谧和谐的优美之境。

2.孤寂与凄凉之境

月亮最基本的象征意义是母亲和女性,原始社会最开始是母系氏族社会。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母系氏族社会慢慢被父系氏族社会所取代。在嫦娥奔月的神话里就记载着女性世界没落的凄凉往事。因此,清冷的月光又可以营造出孤寂凄凉之境。

(1)“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夜晚,皓月当空,子规啼叫,悲中有凄厉,营造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意境,并以此来衬托诗人的理想得不到实现的苦闷心理。

(2)“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作者与朋友在茫茫的江水上,伴着清冷的月光喝酒买醉,醉酒之后却无一丝欢愉之情。一望无垠的江水浸着月光,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意境。

(3)“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冰冷的月光倒映在水中,水波荡漾,显得十分清冷和空寂。看到此情此景,作者不禁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扬州昔日的繁华。

3.永恒与超然之境

月亮在中国文化里有两个传统,一个是历史的,另一个是审美的。月亮的历史传统包含着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母亲与女性。由历史传统也引发了月亮的审美传统,月亮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永恒的存在,这也激发了中国人的天问意识。

(1)“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人探索着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奥秘,个体的生命短暂,但人类的存在则是绵长延久,人类和月亮代代、年年得以共存。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经常来到赤壁矶游览,他望着滚滚江水,不禁怀古伤今,浮想联翩。联想到三国年少得志的周瑜,再看自己如今被贬的苦闷人生,抱负得不到实现。最后,他看着江水,顿悟人生,豁然开朗,将自己融入这无尽的宇宙中。

三、借月抒发情感

1.以明月象征孤独失意及苦闷之情

在嫦娥奔月的神话中,月亮反映着女性世界没落的寂寞惆怅、悲伤忧郁之情,因此它可以成为士大夫孤独和失意的象征。每当士大夫仕途不顺、彷徨失意的时候,他们总会借明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1)“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在柔美的月色下,诗人独自喝酒消愁、取乐,写出自己被贬后独自居住在偏僻地带的孤独愁苦心情。

(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在明媚的夜晚,诗人依然能想到眼泪,将珠泪放在沧海明月之下。可见,当时他对社会是不满的,但又无能为力,于是饱含着苦闷与无奈之情。

2.以明月象征离愁别绪之情

月亮反映着古代文人墨客孤寂与落寞的心态,以及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复杂心理活动。

(1)“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相隔千里,松岗之下,亡妻将长眠于此,清冷的月光洒满大地,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写出了作者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无尽思念。

(2)“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的良辰美景,使诗人触景生情,回想起曾经的帝王生活。从帝王沦为现在的阶下囚,这巨大的人生反差在他的心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痛苦烙印,南唐后主李煜的亡国之痛,怎一个“愁”字了得。

3.以明月象征狂放豪迈之情

(1)“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这首诗是李白在政治上接连受到打击,被排挤出京后,与友人岑勋借酒消愁时所作。这句诗写出了李白在经历仕途坎坷后流露出来的及时行乐的想法,同时也体现了他狂放豪迈的个性。

(2)“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这首词是作者因受他人谗害而被免职,途径洞庭湖,触景生情所作。诗人由洞庭湖湖水的澄澈,想起自己在政治上受到迫害的经历,借明月抒发了自己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

4.以明月象征贤士,抒发抱负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曹操《短歌行》)诗人将明月比作贤士,将自己追求贤士的情怀美化为月光。写出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理,抒发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

5.以明月象征超群拔俗、潇洒飘逸的士大夫风范

月亮作为运动的代表和永恒的象征,深刻影响着中国哲学,同时也启发士大夫追求这种永恒的存在。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在苏轼眼中,虽然这天地之间万事万物都各有所主,但唯有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江上轻风和山间明月是我们共同的宝藏,这样,人可以在天地之间享受自然美景并乐在其中。苏轼经历了仕途上的宦海沉浮和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坎坷后,突然顿悟了人生禅机,便自然而然走向澄澈的月光中去了,希望“抱明月而长终”。

综上所述,月亮作为中国文化的原始意象,一直受到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钟爱,这是因为它特有的文化意蕴。追根溯源,这与母系氏族社会有着不解的渊源。正是因为有了“月意象”的参与,才在众多古诗词中营造了静谧和谐、孤寂凄凉、永恒超然之境,给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以关怀和慰藉。同时,“月意象”也给中国古代文学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傅道彬《晚唐钟声》,东方出版社1996年。.

[2] 孙绍振《月迷津渡》,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

[3] 陈嘉吉《浅析中学语文教材古诗文中的月亮意象》,《语文学刊》2014年第6期。

[4] 佘晓萍《中学语文教材古诗文中月意象的审美教育价值》,《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古诗词高中语文
踏青古诗词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我爱古诗词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同携手,走进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