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中语文教材内外挖掘传统文化元素

2020-03-02 02:17王婵媛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对联中华教材

王婵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

然而,很多语文老师一提到“中华传统文化”会马上与“国学”联系起来。一提到“国学”,不多想就让学生穿上汉服,摇头晃脑吟诵一段“四书五经”的内容或诗词歌赋。这样的理解无非是肤浅而片面的,甚至有些作秀的成分在里面。笔者认为,语文学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是真实、质朴的,是脚踏实地、落地生根的,是渗透于平时教学之中的。

中华传统文化一路走来,绵延至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伪传承”现象呢?笔者认为有如下原因:

第一,受社会商品经济思想的影响,许多商家打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或“国学游学”的旗号牟取暴利;而人们喜欢追逐潮流,所以都趋之若鹜。加之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概念理解的模糊,将之与“国学”混为一谈,甚至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气功太极、茶道饮食、戏曲舞蹈、中医科技等中华传统文化,统统叫做“国学”;有的干脆直接以“儒家为中心的思想和著作”来代替“中华传统文化”。

第二,尽管新课改已近20年,但很多教师的观念、教法没有从根本上发生转变,语文教学仍以“应试”为目的,没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或意识不够。所以,很多语文老师没有静下心来去梳理教材、深挖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更没有将这些文化瑰宝种进学生心里的具体操作方法。有的老师虽然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心向,却没有真正的“播种”,或“播下去的种子”无法生根。

第三,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范围缺乏思考和认识;加之受“应试”观念的影响,导致他们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

那么,首先我们要对“文化”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及范围有个大致的了解。

对于“文化”一词的定义,一直以来都莫衷一是、备受争议。查遍词典、典籍,至少有200种不同的解释。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认为,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不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我国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将文化定义为: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集体人格。

文化,没有形状,却让人觉得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看不见、摸不着,却无处不在,触手可及;没有重量,却就在你的肩上,让你感到甄别与传承它是责任重大的事。

古老的中华民族,最早迎接了人类文明的曙光,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地大物博的中国沉淀了具有我们自己民族特色的丰富的传统文化,且有高度的原创性和独特性。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绵延几千年,纵横数万里。中华传统文化种类繁多,若从物象的维度看,包括思想文化、民俗文化、语言文化、物质文化等;若从时间的维度看,包括远古文化、先秦文化、汉唐文化、明清文化等;若从地区的维度看,包括黄河流域文化、长江流域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等;若从涉及的领域看,包括中医文化、书画文化、诗词文化、饮食文化、兵家文化等;若从思想流派的维度看,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法家文化等。

语文学科作为学习母语的学科,肩负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下面,笔者将以若干个平时教学的内容为例,梳理教材内外蕴含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

一、古人生活雅趣写真

比如,在《咏雪》一课的学习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这段文字特别值得玩味。

透过文字,我们看到了古人充满雅趣的生活,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寒雪日,谢太傅一家不是一起吃火锅,不是一起刷朋友圈,更不是一起搓麻将,而是“与儿女讲论文义”。可见古人学习氛围的浓厚。谢太傅很会利用现成的教学资源教导子侄辈的孩子。之后一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又带我们走进飘逸温婉的诗词文化。

二、“孝”文化

教材里还渗透了“孝”文化。比如莫怀戚的散文《散步》中,作者的母親和儿子对于走大路还是走小路产生了分歧,而作者决定依从母亲走大路,因为他认为陪伴儿子的时间还长,而陪伴母亲的时日已短。最后,作者的母亲改变了主意,选择走小路,她对作者说:“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于是,一家三代四口人在阳光下向着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作者对年迈体弱的母亲心疼、体谅的孝顺之情跃然纸上,让学生无形之中受到感染。

三、儒家、道家文化

选入初中教材的《〈论语〉十二章》让学生明白了儒家对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要求;《陈太丘与友期行》让学生向年仅七岁的小元方学习儒家的“信”与“礼”;《〈礼记〉二则》让学生了解了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懂得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孟子〉三章》让学生懂得了“道”的重要性,教会学生在逆境中成长的道理,以及对“仁”“礼”“义”的坚守;《鱼我所欲也》道出了“义”源于本心、高于生命的真谛。

《〈庄子〉二则》中《北冥有鱼》以鲲鹏、云气、尘埃、大椿等为例,阐释了道家“无己、无功、无名”的思想;《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让学生透过庄子与惠子在濠梁桥上进行的一场小小的辩论,感受到“心即理、心即物、心即事”的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

学习完上述儒道篇目,初中学生会对儒家与道家思想有大致的了解,为他们今后进入更高一级学府深入了解孔孟之道、老庄哲学打好基础,并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大有裨益。

四、隐逸文化

隐逸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文人在“庙堂”与“山水田园”的矛盾冲突中寻找到的一个平衡点。在初中语文的世界里,学生会认识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等大诗人。这些诗人或完全归隐,或仕而后隐,或半仕半隐。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俯仰之间,在“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水墨画卷里,在“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乡土气息中,我们穿越纷繁的尘世,将心暂时安放一处,诗意地栖居。

五、民俗文化

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是部编版教材。该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民俗文化”。该单元所选课文或表现各地的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如《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用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安塞腰鼓》则让人感受到粗獷豪放、刚健雄浑的黄土高原上的生命律动。

从生活中来,到教材里去;又从教材里走出来,回到生活中去。因为美丽淳朴而又富有个性的民俗风情,所以有了美丽的文字、美丽的语言;又因灵动富有生命的语言而让更多的人领略到民俗风情的美。

五、对联文化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有一个名为“寻找最美对联”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教材中明确指出:“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活的文化遗产。”

教师鼓励学生分小组查找有关对联的资料,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鼓励学生利用书刊、网络搜集身边的对联,并给出具体的操作建议。

最后的知识小卡片里给出了如“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清代郑板桥自题宅联)之类的名联欣赏。

六、戏曲文化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戏曲的活动探究。在“活动任务单”中,要求学生“阅读优秀剧本选段,在此基础上,自主选择合适的剧本,分配角色,合作排练,尝试戏剧演出,给初中生活留下美好的回忆”。

在这个单元里,编者选编了郭沫若剧作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屈原》,京味十足的戏剧《天下第一楼》,以及反应社会变迁、质朴感人的西北戏曲《枣儿》。在“拓展延伸”的“戏曲天地”中,引导学生对“曲雅精致的昆曲、雍容华美的京剧、轻柔灵秀的越剧、活泼风趣的川剧、淳朴明快的黄梅戏”等不同剧种,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了解其历史源流、表演方式、脸谱与服饰、唱腔与流派等等。

当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不能只一味地“拿来”。而是要甄别,要批判地接受。如《〈孟子〉三章》里《富贵不能淫》中“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有儒家“男尊女卑”的观念,以及《藤野先生》中提到的“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是封建思想对女性身心的伤害,是糟粕,应该摒弃。再如,对于完全归隐的处世态度也应理性、辩证地看待。

利用好教材,深层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其乐无穷。比如《昆明的雨》集风土人情、饮食文化、诗词文化等于一体,可对其进行深层挖掘。

但利用教材并不等于拘泥于教材。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除了教材外,可适当拓宽。例如学习唐代诗人朱庆余的诗歌《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教师带领学生了解当时“行卷”的文化背景,学生便不难理解此诗的用意了。

又如在“寻找最美对联”的教学中,笔者搜集了一些有趣的民间对联故事(《牧童妙联惊先生》《敏花童巧对酸秀才》《状元妻智对乾隆帝》等),并引导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如书刊、网络搜集生活中的春联、寿联、名胜古迹联等,然后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在全班分享,最后颁发“最有趣的对联”“最长的对联”“最巧妙的对联”等奖项。

再如,在“戏曲文化”教学中,笔者作为四川人,利用身边的资源,带领学生走进具有地方特色的川剧世界。首先指导学生品读“巴蜀鬼才”魏明伦的剧本《变脸》,带领学生观看川剧表演,最后可以与学生合作,选一出大家喜爱的川剧片段,分好角色,准备道具,操练一番。

再如,为学生介绍《红楼梦》中的诗词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开阔他们的眼界,让学生对《红楼梦》产生阅读兴趣,为今后进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做铺垫。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文化”意识,用好教材,挖掘教材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润物细无声”地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进学生的血液中;同时,又不拘泥于教材,拓宽思路,在蔚为大观的中华传统文化海洋里中流击水、勇于探索。

猜你喜欢
对联中华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对联知识小问答
自对在对联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