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安全教育中的负面效应

2020-03-02 07:42颜玉萍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0年2期

颜玉萍

[摘要]在一些农村学校的安全教育过程中,由于一些负面效应的影响,导致了学生安全意识的弱化、安全技能的矮化,使安全教育形同虚设,进而学生的生命安全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关键词]饱和效应;链状效应;德西效应

在一些农村学校,由于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知识贫乏,面对紧急事件的处理措施单一等,常常做出了意气用事、鲁莽行事的举动,导致了一件件血淋淋的惨剧的发生。在扼腕惋惜那一朵朵鲜活的生命凋谢之余,不由得反思学校的安全教育,一些学校由于受师资、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安全教育呈现一种“放任自流”的现象,重形式轻过程的现象很常见。于是,安全教育就成了一种形式化的浮华堆积,从而为学校安全埋下了隐患,产生了种种的负面效应。

一、安全教学的“饱和效应”

美国心理学杂志上曾经描述过一种现象:如果对一个单词注视太久,它就会变得奇怪而陌生。这个单词看起来像是属于别的语言。经过研究发现,这其实是我们的神经系统在短时间内发生多次重复的刺激,引起的神经活动的抑制所致,这种现象称为神经的“饱和反应”。其实,不管是在字词上有此现象,我们的听觉、嗅觉等都会产生这种饱和的现象。综观农村学校的安全教育现状不难看出,由于安全属于“副科”,而且大多是班主任教师兼任,在这种一人身兼数门学科的情况下,教师只能“保帅丢卒”了。谁叫学校评价中只看主课成绩呢。只要是不出现影响较大的事件,教师的安全考核都是合格的,这样一来,安全课就成了一种课程表上的摆设,主动权在教师手中。教师的“上课”也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全没有语数外那样的精细和正规。备课,只要有就是合格,上课,只要上就是合格。这样一来,学生在教师“侃侃而谈”中达到了神经的“饱和”,渐渐地也就失去了兴致,其结果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僵化,学生不要说对安全知识无好感,就连最起码的安全意识也淡化到了极低的地步。在一次教学研讨会中,听了一节五年级关于“紧急事件的处理”的安全教育课,在如何预防火灾环节,教师问学生打什么电话救助时,竟然有些学生说出求助于“991”“911”“110”,这虽然是一个个例,但我们不难从中看出安全课的开设情况。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常识,一个五年级的孩子还这样“答非所问”,从中可以看出,安全课的开设情况以及安全课的重视程度到了令人担忧的境况。

二、安全演练的“链状效应”

有一句俗话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以及环境对人的影响。就農村学校的安全演练的效果来看,其作用是双向的,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消极的一面。诸如安全演练的开展增强了师生的安全意识,提高了师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对于平安校园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在演练中表现出来的一些消极的现象往往被人忽视。毋庸置疑,整个安全演练中,教师起到了主导作用,安全方案的设计,安全演练中各个环节的部署,参与人员的安排等,无不是教师的“匠心”。由于对各个环节的熟念于心,在演练中,教师就表现出了稳重和不慌不忙的神态,学生在紧张有序的演练,而有些教师却表现出与演练格格不入的动作,嬉闹的、旁观的、一副与我无关的状态。于是,在有些学校的安全演练图片中就出现了:学生“高高兴兴”的演练,教师“轻松自如”的参与,这不能不说是“链状效应”的作用,而这种形式上的演练对于师生来说,也就是玩玩而已,丝毫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可当突如其来的紧急事件的时候,我们还能这样的悠然自得吗?安全演练是一种预防紧急事件的有效的方式,成为广大学校所倡导和运用的形式。可演练中“怪现象”的出现成为一道大煞风景的“风景线”。学校要让演练落到实处,提高教师安全的认识程度,把安全演练从形式走向实质。

三、安全活动的“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他随机抽调一些学生去单独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在实验的第一阶段,抽调的学生在解题时全部都没有奖励;进入第二阶段,他把实验组的学生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每完成一个难题后,就得到1美元的奖励,而无奖励组的学生仍像原来那样解题;然后在学生休息时间,研究人员观察发现,无奖励组的学生比有奖励组的学生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题。人们称这种现象为“德西效应”。即过度的、单一的奖励影响着人的内在兴趣。

学校的安全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班会、手抄报、安全图片展等,学校每一个学期都会安排一些安全教育活动,也总会在每一次的活动之后进行评比。基本步骤:学校组织师生参与活动,班主任选出几个“信赖的爱徒”参与活动并推选出班级获奖者,教师在其中只是一个传话筒而已,其余的孩子更是一个“傀儡”,充其量是在照相中当一回“主角”,很多时候也只是一个过客,这也无形之中让安全活动黯然失色。即便是获奖者也只是常年不变的“一状,一本,一登台”的情形。孩子们早已熟悉了这一过程,就如同教师课堂上对学生一味的肯定一样,孩子在“你真棒”“你真聪明”的评价一样,毫无新意甚至是造成了学生一种心理的排斥感,这也就产生了“德西效应”。我们要在安全活动中与时俱进,创新开拓,让学生真正在活动中受益,让他们在体验、感悟中提升认识,增强能力。

安全教育关乎着学生的健康、幸福,它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扎实、务实、有效地开展相应的教育,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成长,在成长中感悟,这样才能达到安全意识入心,安全技能入神的境地,给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有力的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