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沉默问题的诊断及改善

2020-03-02 02:17徐岸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改善策略诊断语文课堂

徐岸

摘 要:语文是至关重要的一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学好语文不仅能够让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还能为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进步提供必要支持,为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提供帮助。不过,对如今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审视,发现学生的沉默问题严重影响到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也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教学难题,影响到了教学效果。对于初中语文教师来说,只有对学生的沉默问题进行准确诊断,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才能够转变学生的学习面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着重对初中语文课堂学习沉默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诊断,对相应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语文课堂 沉默问题 诊断 改善策略

语文教学获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条件是师生之间的亲密互动和积极交流,如果学生存在沉默问题,就会使师生之间的互动机会大幅减少,甚至完全用沉默替代交流,这给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带来了极大难度,也给学生素质的发展带来极大的阻碍。如果不能有效改善沉默状态,会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沉闷,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积极探究打破沉默的方法。而消除沉默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准确诊断学生沉默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初中语文教师要提升责任意识,加强对沉默问题的研究,积极完善对策,为教学带来动力。

一、初中语文课堂沉默问题的诊断

课堂沉默指的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言不语、不交流、保持沉默的一种行为。课堂沉默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积极沉默和消极沉默,前者是课堂教学中非常必要的沉默,它能够让学生认真思考教师的提问和教学内容,而后者则会让学生出现冷漠麻木,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本文探究的是消極沉默,是需要在课堂教学当中解决的。

从整体角度进行诊断,初中生课堂沉默的原因主要包括:

第一,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这一特殊阶段,心理发育不够成熟,缺乏对学习的正确认知。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只有当学生解决了这样的冲突,才能够收获成长和成熟,顺利度过青春期。目前的初中生有着青春期孩子的敏感,上课时对教师的提问不敢回答,哪怕是心中有了答案,也不愿开口,担心回答错误会受到嘲笑和老师的批评。另外,初中生之所以常常会和教师唱反调,为的是吸引他人的注意。这都是由于学生在心理层面不成熟造成的,他们缺少对语文学习的正确认知,不能有效配合老师完成学习任务,而是一味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

第二,传统教育模式约束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学生以及教师都将提高成绩作为主要目标,导致课堂教学以灌输为主,限制了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不合理的教学方法以及师生缺少沟通交流,会让学生的沉默问题加重,进一步给语文教学带来消极影响。

二、初中语文课堂学生沉默问题的改善

1.联系生活体验,感受语文趣味

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学生逐步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无法感受到语文的趣味。教师可以从兴趣角度对课堂沉默问题进行诊断。不感兴趣会让学生的沉默行为加重,影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和主动参与性。要想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首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和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当生活和语文学习关联起来了,学生就会深入理解语文的内容,从而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和动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体验和语文教学内容完美结合。例如,在教学《故乡》时,涉及到雪地捕鸟这一内容,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是否有过类似的捕鸟经历?最后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原因是什么?由于教师提出的问题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增强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踊跃回答,由此消除了沉默,感受到了语文学科的趣味性。

2.关注情感渗透,生成情感共鸣

情感教学缺失是教者应该诊断出的课堂教学沉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和文本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也不能让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在纠正学生课堂沉默表现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情感教学放到重要地位,以此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并鼓励学生进入到作者的内心,深刻感悟作者的所思所想,使情感得到深化和延伸。

例如,在教学《乡愁》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大家有没有长时间离开父母和亲人的经历?假如亲人不在身边,你们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这样的问题会唤起学生对以往经历的回顾,也会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此时,教师便可以导入《乡愁》的朗诵,学生跟随作者的文字体会浓浓的乡愁之情,帮助学生更好地品味文本的内容。

3.加强师生交流,消除彼此隔阂

对师生的沟通进行诊断也是非常必要的。师生之间缺少一定的沟通和交流,是师生产生隔阂、影响师生互动的主要原因。而这一情况也会加剧学生在课堂中的沉默表现,让师生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要积极进入学生的内心,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在此基础之上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共同进步。

教师不能将自己定位过高,也不能过低看待学生,而是要让学生敢于质疑和探索,让师生在课堂上进行平等互动,从而使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性格与想法,学生也能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爱,这样就能够打破课堂中的沉默,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状态中。

学生沉默影响着学习气氛,也阻碍了思维的发展,给课堂带来了压抑感,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也无法保证语文教学的效果。而且,课堂沉默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学生进一步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失去成就感。为了改变这一情况,语文教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认真诊断学生出现沉默问题的原因,从教学和学生层面找寻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打破沉默,活跃课堂,强化师生互动,构建高质量的语文课堂。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江苏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的研究”(B-b/2013/02/309,批文号苏教科规【2013】1号)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改善策略诊断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关于高校行政管理现状的思考与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有效提高初中政治课堂质量的策略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善策略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