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药糊悬灸干预痰湿壅盛型原发性高血压效果观察

2020-03-03 09:11郭亚茹张清慧陈偶英
护理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天麻白术半夏

郭亚茹,罗 丹,张清慧,陈偶英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410208)

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病综合征”,也是心脑血管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脑卒中乃至猝死)的重要诱因及危险因素[1]。据报道,2014 年中国心血管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死亡率居各疾病种类之首,每5 例死亡病人中即有2 例死于心血管病[2]。2017 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CC)新版高血压指南下调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及控制目标,将高血压的防线前移,突出了高血压早期干预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风险的重要理念,体现了人们对高血压危害的进一步认识[3]。近年来,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等中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实践日益增多,并取得了良好效果[4⁃6]。但由于个体差异及药物因素,服用中药汤剂出现的不良反应也开始逐渐增多,且中药口感对于很多病人难以长久坚持。本研究采用隔半夏白术天麻汤药糊悬灸干预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旨在将艾灸与药物相结合,以隔药灸的温热刺激,使药物经穴位吸收,集合药、穴、灸三方面的功效达到改善微循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和稳定降压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0 月—2018 年6 月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90 例住院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悬灸组和隔药糊悬灸组,每组30 例。治疗前3 组病人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 组一般资料比较

表1 3 组一般资料比较

注:1 mmHg=0.133 kPa。

组别常规组悬灸组隔药糊悬灸组统计值P中医证候积分(分)12.46±1.75 11.79±3.44 12.86±2.68 F=0.017 0.957例数30 30 30性别(例)男 女13 9 14年龄(岁)75.13±12.67 73.41±11.29 74.38±10.26 F=0.127 0.901体质指数(kg/m2)22.16±4.36 24.48±3.79 24.35±5.07 F=0.114 0.897 SBP(mmHg)137.79±23.43 136.28±21.35 141.10±24.61 F=2.618 0.079 DBP(mmHg)78.34±14.33 76.79±12.41 77.36±10.79 F=0.161 0.798 17 21 16 χ2=3.913 0.157

1.1.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 治指南》(2010 年)中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原发性高血压1 级~2 级;中医症候诊断参照《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 年)及第10 版《中医内科学》相关内容,符合中医“眩晕”痰湿壅盛证标准:眩晕、头痛2 个主症必须具备1 个或以上,伴头如裹或胸闷、心悸、失眠、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

1.1.2 纳入标准 符合痰湿壅盛型高血压中医及西医诊断标准;年龄18~75 岁;性别不限;同意参与研究、依从性好的病人,且病人本人或其直系亲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1.3 排除标准 伴有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病人;精神病病人;妊娠及哺乳妇女;不能耐受艾灸刺激的病人;对半夏白术天麻汤或方剂中药物过敏者;施灸部位的皮肤有损伤或完整性受损。

1.2 干预方法

1.2.1 常规组 病人接受常规治疗和健康教育。①常规治疗:纳入对象均由同一位主任医师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 年版)及医院诊疗常规进行降压、降脂药物治疗,如应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酒石酸美托洛尔、阿托伐他汀钙片等药物。②健康教育:在病人进入试验后,由研究人员对病人进行一对一健康宣教,包括指导病人遵医嘱服药、自我血压监测、适宜运动、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避免饮用咖啡、浓茶,避免情绪激动等。

1.2.2 悬灸组 在常规组的基础上进行悬灸。①取穴:经穴定位参照200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2346—2006)《经穴名称与定位》[7],选取足三里、丰隆、太冲、涌泉、三阴交、神阙穴。②施灸:悬灸操作参照董敏园老师的《悬灸保健技术》教材[8]。先确定腧穴位置,再将艾灸盒置于穴位上方,然后将艾条点燃并放入艾灸盒中,待艾条燃完且余热散尽后,再换另1条,每穴持续灸30 min 或直至局部皮肤潮红,每日1次,施灸时间13:00~15:00,连续治疗4 周。

1.2.3 隔药糊悬灸组 在常规组、悬灸组的基础上,先涂抹半夏白术天麻汤药糊于穴位上,再进行悬灸。①药糊制作:半夏、白术、天麻各10 g,泽泻20 g,茯苓15 g,山楂12 g,川芎、陈皮、甘草各6 g,生姜3 片,用长沙市岳麓区中南制药厂出厂的GF⁃30B 型涡轮自冷式粉碎机碾末成粉,然后将药粉与蜂蜜按1∶1 的比例混合,调制成稠糊状,并将药糊装入瓶中密封保存。②使用方法:用压舌板蘸取药糊并在穴位上涂抹药糊,范围直径2~3 cm,药糊厚度0.4~0.5 cm,艾灸结束30 min后再用温水洗去药糊。

1.3 评价指标

1.3.1 血压控制效果 采用欧姆龙电子血压计测量肱动脉压(SBP 和DBP),连续测3 次,每次间隔1~2 min,取3 次肱动脉血压平均值。血压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①显效:舒张压下降10 mmHg 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或舒张压虽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0 mmHg 或以上。②有效:舒张压下降不及10 mmHg,但已达到正常范围;或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0~19 mmHg,但未达到正常范围;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30 mmHg 以上。须具备其中1 项。③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

1.3.2 中医证候疗效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根据积分法判定中医证候总疗效。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①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②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但<70%;③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1.3.3 血脂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所有受试者在治疗前后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进行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0.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血压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同组治疗前后资料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计数资料(如性别)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压控制效果(见表2)

表2 3 组血压控制效果比较 单位:例(%)

2.2 中医证候疗效(见表3)

表3 3 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单位:例(%)

2.3 3 组血浆Hcy 及血脂水平比较 治疗后,3 组HDL⁃C 含量均明显增高(P<0.05);悬灸组、隔药糊悬灸组LDL⁃C 含量下降明显(P<0.05);治疗后3 组血浆Hcy 含量均降低,但3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3 组治疗前后血浆HDL⁃C、LDL⁃C、Hcy 水平比较

表4 3 组治疗前后血浆HDL⁃C、LDL⁃C、Hcy 水平比较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① P<0.05,② P<0.01;与常规组比较,③ P<0.05;与悬灸组比较,④ P<0.05。

例数30 30 30 HDL⁃C(mmol/L)LDL⁃C(mmol/L)Hcy(μmol/L)组别常规组悬灸组隔药糊悬灸组0.96±0.29 1.05±0.27 0.96±0.31治疗前 治疗后1.14±0.46①1.17±0.43①1.21±0.36②③2.47±1.04 2.48±0.95 2.46±0.87治疗前 治疗后2.41±1.02 2.39±0.81①2.29±0.79③④16.21±1.14 16.18±0.93 15.98±1.29治疗前 治疗后15.97±1.12 15.59±1.23 14.67±1.18

3 讨论

隔药糊悬灸是用药物将艾柱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集合了药、穴、灸三方面的功效。其一,半夏白术天麻汤为我国传统治风化痰方剂,以此方作药糊,方中半夏和天麻共为君药,前者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后者则平肝息风,二者合用为治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9]。茯苓、白术、泽泻健脾袪湿,同为臣药,能治生痰之源;佐以陈皮理气化痰,以使气顺则痰消;川芎活血行气助气血运行,止头痛;山楂健胃消食,行气散瘀;生姜也可和胃益脾,调和营卫;使以甘草和中调药,全方共奏祛痰化湿、健脾和胃之功。其二,本研究所取的丰隆穴为治痰之要穴,起调和胃气兼祛湿化痰之功效;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具有调理脾胃、补益气血、升发脾阳、消滞助运等功能;太冲穴则平肝潜阳、行气解郁之功,是治疗高血压病的要穴;涌泉穴居身体腧穴中最下部,功效主降,刺激涌泉穴可使血管结构、弹性、舒缩功能均得到有效的改善,进而降低血压[10];三阴交穴位于脾、肾、肝三条阴经交会处,刺激该穴可调整内脏功能,促进机体正常代谢。神阙穴又称气舍穴,是气机运行的重要枢纽,与十四经脉、五脏六腑均相通,多项研究在干预高血压病时使用该穴,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11⁃13]。其三,艾灸对穴位具有刺激与调节效应,可使经皮肤吸收的药物能沿着经络的循行,以疏通经气,药达病所。此外,艾叶含有的黄酮类、三萜类、挥发油类、桉叶烷类等化学成分,通过体表腧穴借热力作用渗透到体内,可促进人体微循环、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等方面的改善。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3 组降压总有效率为常规组<悬灸组<隔药糊悬灸组,且3 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控制总有效率为常规组<悬灸组<隔药糊悬灸组(P<0.01),说明隔半夏白术天麻汤药糊悬灸降低血压、改善临床症状效果更好。现代临床药理研究也表明,本方能明显改善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病人的临床症状,促进血压平稳降低,减轻体重,调节血脂异常[14⁃15],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由表3 可见,3 组治疗后HDL⁃C 含量明显增高,与本组干预前比较差异明显(P<0.05 或P<0.01);干预后,3 组LDL⁃L 含量及Hcy 水平均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悬灸组、隔药糊悬灸组LDL⁃C 含量下降明显(P<0.05 或P<0.01)。分析原因可能是,脂质浸润与高血压病发病过程紧密相关,HDL⁃C 含量越高,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及严重度越低,而半夏白术天麻汤能明显改善病人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等,能清除沉积于血管壁内的胆固醇,降低脂质及血液黏稠度。但本研究发现,3 组病人血清Hcy 水平干预前后比较,以及组间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其原因可能是通过隔药糊悬灸发挥半夏白术天麻汤的作用有限,且本次研究干预时间较短,仍需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隔半夏白术天麻汤药糊悬灸干预痰湿壅盛型高血压具有积极作用和优势,可平稳、有效控制高血压和降低靶器官损害。同时,艾灸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安全,易于病人接受与坚持,值得在临床继续观察。

猜你喜欢
天麻白术半夏
白术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不同温度对半夏倒苗的影响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天麻无根无叶也能活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术须根中白术内酯Ⅰ、Ⅱ、Ⅲ含量
半夏入药多炮制
天麻蜂蜜膏,头痛失眠都能用
天麻蜂蜜膏,头痛失眠都能用
吃天麻后别开车
花开半夏 Let the flower blooming anyw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