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创新与实践

2020-03-03 06:46
林区教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贫困生高校学生

陈 虹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南宁 530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工作理念,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努力实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有公平的教育资源。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新时代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根本任务。

一、新时代背景下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但由于我国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的不平衡,导致部分地区的教育存在较大差距。高校中还存在一定数量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情况较为复杂,所以,构建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创新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应紧跟国家扶贫工作的方针与政策,以“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理念为基本导向[1],不断改革创新,积极开展以“精准资助”为核心的新时期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提升资助对象认定的精确性、增强工作开展的时效性,是目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重要课题。不断破解难题、改革创新,提升资助资源配置的效益,推动构建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长效机制,做到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真正脱贫,从“资助助人”向“资助育人”转变,切实推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机制的构建。

二、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机制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一直备受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关注,近些年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资助育人政策,并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以“奖、贷、助、补、减、偿、勤”为主的大学生资助育人体系,资助政策的实施确保了每一位贫困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从而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目前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模式和方法还存在诸多问题,如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够深入、工作质量还停留在基础阶段,距离实现精准资助的目标还存在很长的距离。另外,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中“助人工作”和“育人工作”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存在,以及资助认定过程不公平、不规范、监督不到位,“助人”与“育人”工作效果不精准、不严谨等问题。学生资助工作中“扶贫并非救济”,不能只重视学生的物质帮扶,也应该侧重加强学生思想的引导和个人能力的培养。现阶段,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仅仅停留在表面,而受助的部分学生对国家和政府的资助并未怀有感恩之心,“等、靠、要”思想仍十分严重,帮扶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1.贫困学生认定识别不精确

高校在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过程中,通常以班级为单位,成立以班主任为组长、班级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代表为成员的民主评议小组,通过民主评议、班主任推荐与调查学生日常生活消费情况相结合的模式,对班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贫困情况进行评议、认定和分档。

但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份识别的方法和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仅凭借民主评议小组的主观臆断,结果本身就不具备真实性与代表性。参评、审核标准不统一,没有系统的准则和规范来审核、评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贫困程度。其次,生源地政府部门对非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的家庭状况无法一一核查,所以有部分学生提供的贫困证明材料可信度较低,无法对学生提交的贫困证明材料进行实地核查,因此贫困学生的身份识别精准性也不高、不准确。再者,资助认定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外在因素,比如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碍于情面而隐瞒真实的家庭状况,有的甚至没有勇气也不愿意递交贫困生认定材料。而另一部分家庭经济尚可的学生却存在弄虚作假现象,过分夸大甚至恶意扭曲家庭实际情况,谎报申请贫困资格。这些情况都严重妨碍了助学金认定和评审的公平性及公正性,使国家助学金的使用并未达到精准扶贫的效果与目的。

2.贫困学生帮扶的针对性不强

经济资助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首要功能,它在资助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由于每一名贫困生的家庭致贫因素、家庭经济环境、获得的帮扶程度各不相同,所以导致他们对高校资助的需求也存在差异性。

高校根据不同贫困类别或不同困难时期的学生一般给予的是覆盖式无偿性帮扶资助,资助范围大而不深,资助项目广而金额不多。通常是以国家助学金、临时困难补助、高校伙食补贴等形式直接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的。但是,这种覆盖式、无偿性的资助帮扶导致国家资助在分配上存在一些盲区,反而使得一些家庭经济并不是特别困难的学生获得了较多的经济帮助,而真正的特困生获得的物质和精神帮扶力度却不足,这就无法根本解决实质性的问题。

3.贫困学生存在严重的精神贫困问题

贫困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不仅面临着经济困难,同时也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对贫困生的帮助不能仅限于物质和经济的帮助,同时也要加强精神帮扶。目前有些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心还只停留在对学生的经济帮扶上,目的也只在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为主,部分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仍存在只按纸面文件办事甚至有“一刀切”的现象,对于贫困学生真正的心理诉求却从未深入了解,忽视了学生的精神帮扶。

尽管国内各大高校都明确表明育人功能是学生资助工作中重要的环节和功能,也经常举办系列以资助育人为主题的活动,例如诚信教育、感恩教育、专题讲座、网络知识竞赛等活动来提高贫困生的诚信和道德意识,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部分贫困生中仍然存在依赖思想、享乐主义思想、诚信缺失、缺乏感恩和奉献精神等问题,常体现在助学贷款还款拖拉延迟、获得助学金后高消费、考试成绩不乐观等方面问题。

三、探索新形式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创新路径

1.健全规章制度, 完善贫困生认定程序,提高资助精准性

在资助工作中应强化资助育人宣传效果,把握好宣传的全面性、整体性,并且在资助育人体系宣传过程中建立科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体系,规范评定标准、完善认定流程。建立起严格的学校、学院、班级三级评审机制,周密部署,狠抓落实,认真执行评审规则。本着全面“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有序地开展和推进资助工作。

高校要制定科学、规范的学生资助管理办法,针对因突发事件造成学生家庭特别困难的情况,进一步完善高校的贫困学生临时补助发放管理办法,从而使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并且初步形成以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以及助学贷款为主体,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入伍学费代偿和精神助困等为辅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2.建立动态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智慧校园”信息系统

贫困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并非一成不变,因此对于贫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的跟踪、调查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采用的一些调查方法主要有实地调查、电话访问和网络审核等形式。但是对于庞大的贫困学生群体,这样的工作方式也难以做到全面覆盖。因此,高校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手段,建立“智慧校园”信息系统,普查、收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信息、学费欠费、贷款情况以及日常生活消费等信息。这些调查数据能够全面、真实地体现在校贫困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大数据比对,可以分析出该生在校的基本情况特点,可以把这些数据作为贫困生认定的重要依据和标准。高校需要成立贫困生动态信息数据库,并及时更新保证数据的时效性与准确性。

3.不断拓展资助平台,提升资助育人功能

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但是贫困学生往往容易出现自卑和消积心理,所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要不断加强贫困学生的“三大教育”,即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抓好资助育人目标和内容,强化对贫困学生的心理帮扶、学业帮扶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资助工作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该把握好下面两个原则:一是经济资助原则,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和基本物质需求,保障学生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二是育人原则,解决贫困生的思想问题,加强和引导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学习典范”“榜样力量”等活动,开展励志教育和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远大抱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重视将扶贫、扶志与扶智相结合”。“扶贫”指的是针对物质层面的帮扶,“扶志”则针对的是精神层面的帮扶,而“扶智”主要是侧重素质能力层面的提升与帮扶,这三者互为基础,相辅相成。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应该更加注重教育扶贫,重视扶志与扶智的结合,保障受助学生多元化发展,帮助学生提升技能,增强综合能力,从而树立自信心。把扶贫助困的重点实现由“鱼”向“渔”的转变[3],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心从“经济资助”向“育人成才”转变。

4.开创局面,拓宽渠道,扩大社会资助来源

目前,高校的学生资助专项资金主要源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由于近年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重在不断增长,国家的资助专项经费已经无法满足高校贫困生的实际需求,这就需要不断扩大高校资助工作专项资金,加大宣传力度,以政府投入为主,同时依靠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

首先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出台专项政策,鼓励地方企业大力支持教育事业。高校应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多渠道筹集资金,设置各类企业奖学金、助学金。其次要大力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力度,学校、企业以及社会通力合作发展,三者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最后高校应加强学科改革力度、专业建设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建设,联合企业合作办学、师资共享及共建校内外的实践基地。

四、资助育人工作的创新意义

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是我国精准扶贫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科教兴国到教育强国发展的重要环节。提升资助工作科学化,实现高校资助育人创新实践,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高校应该夯实基础,把握时机,结合实际情况和需求,紧跟时代潮流建立动态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智慧校园”信息系统,不断拓展资助平台,提升资助育人功能。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和内容,始终贯穿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各环节,开展感恩教育、诚信教育、专题讲座等活动,丰富资助育人工作形式。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并践行精准资助育人工作,培养学生自力更生、爱国感恩的思想,这还关系到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和中国人才培养计划的落实。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贫困生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