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审美教育和学生的审美培养

2020-03-03 06:46叶秀彪
林区教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美的数学知识数学

叶秀彪

(雷州市新城中心小学,广东 雷州 524200)

引言

“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的一句名言。我国数学家华罗庚也说过:“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的人,只是看到了数学的严谨性,而没有体会出数学的内在美。”可见,数学教育有着较高的美学价值。但长期以来,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往往显得枯燥、乏味,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厌倦、畏惧的心理,数学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爱美天性表现十分突出的时期,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顺势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向学生揭示数学美,培养学生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能力,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小学数学审美教育的含义

数学是用以揭示自然规律的符号语言、图形和算式,以其独特美、简洁美、对称美、统一美的表现形式让人们在万千事物中感知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并从中体验数学的形态美及理性美[1]。可以说,数学知识之中蕴含着很多的美学特质,如深奥的原理、丰富的线条、优美的图形、完美的公式等,每一项都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近些年,课程改革的推进让数学教学从认知层面延伸到审美层面,实现了数学学科教学价值的最大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教师应当重点强调数学学科的科学、文化及美学价值,并帮助学生领悟数学中的美学元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由此可见,审美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小学是学生由“游戏”向“学习”过渡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开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审美思想,促进了“非审美”教学向“审美式”教学的转化。以数学严密的逻辑推理、严谨的结构形式为对象,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外在形式美和理性美,继而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样不仅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其更加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还能提升学生审美化的学习能力,进一步达到美化心灵和行为的目的。

二、小学数学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1.小学数学教师对审美教育的片面认识

数学作为一种对客观现象进行抽象概括的科学语言和工具,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认识数学之美对于我们通过数学了解世界有着巨大的帮助。不过反观当前的应试教育,多数教师对数学美以及审美教育的理解有失偏颇。尽管有一部分小学教师认为数学的审美教育十分必要,但数学的工具价值取向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还有部分教师认为,数学审美教育容易混淆教学重点,不仅耗费教学时间和精力,还会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领导、教师及家长对高分的追求根深蒂固,因此往往容易忽视审美教育对全面型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2]。同时,也有教师认为数学教学与审美教育毫不相干,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渗透审美思想的可行性不足。这些教学观念无疑阻碍着审美教育的开展,而将其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之中也就无从谈起。

2.小学数学审美教育的教学行为僵化

当前的数学教育使数学教学抽离了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教师和学生沉迷于数学符号的世界之中,单单凭借对概念的机械式背诵进行数学教学或学习活动,整个数学教学变成了空洞的解题训练。而只有从生活经验中提炼美学素材,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数学知识的讲授,才能引导学生在感知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但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照本宣科,缺乏对教材内容的创造性选择和组织,使教学内容完全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也就无法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深刻体验数学之美;还有部分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审美教育时,随意寻找生活素材,不能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使数学的审美教育流于形式[3]。

3.简略的教学评价阻碍了数学审美教育的开展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重要活动,也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考试与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以此为依据再次予以学习指导,可以进一步实现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及数学素养的提升。但当前的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了一定制约,特别是有的学校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看重的只是考试结果,只要学生的考试成绩能够拿到高分,至于学生是否学习快乐、是否能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是否能形成审美能力并无人在意,而通过题海式的数学练习最终培养出的学生也只能是“高分低能”。

三、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

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

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者,数学审美教育的组织者,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重新审视数学审美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积极作用[4]。教师应当增强自身的数学审美素养,一是要主动转变数学美“无用论”的观念,正视审美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并通过数学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创造力;二是要深入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使学生从生活经验中认识并学习数学,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简洁美、奇异美,从而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继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审美情趣。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不懈追求数学美的相关知识,不断提升自我审美修养,并恰到好处地将审美理论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以更好地推动小学数学审美教育的实施,并最终实现小学生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的提升。

2.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美

受年龄和思维的约束,小学生对审美的感受是比较简单和直观的,在教学过程中只有结合生活素材,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学之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数学美、追求数学美的兴趣。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秩序和对称是美的重要因素,而这两点都能在数学中找到。”例如,几何图形中简单的线条和图形所呈现的就是数学的外在形式美。学生可以在长方体、球体、圆柱等几何图形中体会数学的对称美,通过认识正三角形的平稳特性感知数学知识带来的安定之美,或从平移与旋转图形得到的图案中发现几何图形的奇妙之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发现数学的美学元素,并抽取生活素材,让学生在学科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融合之中发现、理解数学之美。以“对称图形”的教学为例,师生可以搜集人民大会堂、埃菲尔铁塔等著名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寻找、发现这些建筑蕴含的图形对称美。

3.建立数学模型,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美

荷兰数学家弗莱登塔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地接受,而是在学习已被发现或创造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再发现”和“再创造”,是一种实践性活动。只有通过自我创造获取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也就能够在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首先,教师应当构建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引导学生通过所学数学知识理解、掌握数学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在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抽象、概括和创新的能力。例如,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分橘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建立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模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基于多样化的数学方式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知欲。其次,教师可以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画图的方法直观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对称美的运用。再次,教师可通过文字语言向数学符号语言的转化,让学生充分理解数学表达的简洁美,并提高审美能力,而学生在追求数学简洁美的过程中也会进一步加深对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和理解。

4.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创造数学美

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美的创造,而新颖独特的创造性思维也是反映学生智力水平的重要标志[5]。《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当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时,正是体现了一种创造美。通过对数学美的感知和理解,学生形成了对数学美的理性认识,同时运用这些知识探索、思考、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实现对数学美的运用和创造。例如,学习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将平行四边形割补转化为长方形,把梯形拼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而这一创造美的过程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积极的、高效的、可靠的。毫无疑问,人们追求美的动机促成了任何形式的创造,而审美教育则是激发学生创造美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追求数学之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更应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5.优化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改革要求学校教育应当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而近些年提倡的过程性评价则是对传统成绩评价的一种创新。以往的教学评价只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性评价则试图改变这一倾向,让学生学业的评价方式更加客观、科学。同时,学生成绩也不再是衡量优秀教师的唯一指标,这使教师的教育压力有所下降,使其能够有多余的时间进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班级文化建设[6]。由此,教师滞后的教育观念会逐渐发生转变,片面追求学生高分成绩的现象也会一步步朝向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向迈进。

结束语

小学数学审美教育的开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还能让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美的魅力,而这也是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所以,开展数学审美教育,有助于凸显数学的美学价值,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美、发现数学美、体验数学美、创造数学美,进而提升数学素养。

猜你喜欢
美的数学知识数学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