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2020-03-03 06:46朱雪梅
林区教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关心师生关系师生

朱雪梅

(新疆师范大学 初等教育学院,乌鲁木齐 831000)

师生关系不仅表现为一种教育关系、心理关系,更是一种情感关系。师生关系之间的情感共有可以促进彼此的心灵沟通[1]。然而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师生关系中教师的权威地位不可撼动,教师的教学恐惧和工具主义盛行更是加剧了这一状况,出现了学生主体性被埋没、师生心理距离疏远、缺乏情感和心灵的沟通、师生交往日趋利益化等不正常现象,致使师生关系发生异化,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以及教师的教学都带来了阻碍。因此,如何重构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当前学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师生关系的异化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始终在师生关系中占有主导地位,学生主体性缺失,师生之间缺乏心灵沟通,更缺少真正的关心和信赖,在工具主义和教师教学恐惧的影响下,师生关系更是走向了单向化和功利化的模式。

1.教学恐惧支配下师生关系的单向化

帕尔默认为,真正好的教学不止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包括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学生建立联系[2]。但是每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时,教师就会感到恐惧,教师想要建立师生平等交往的意识就会被恐惧所支配,随之便会转化为常见的命令、威胁、呵斥等手段。然而,真正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的、互动的,是需要师生双方有情感共鸣的,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主导一切。在理想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学生应当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信任和尊重,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付出情感,却从不在意这种情感是否真正传达到了学生身上并被学生所认可。

教学恐惧造成师生关系单向化,究其根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就学生而言,教师在教学恐惧的支配下会产生与学生的分离,即以自我为权威,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在师生关系上,教师单方面以自我为主导,从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表现,未能在与学生的交往中真正地理解、信任、平等对待学生,学生也会对教师逐渐产生畏惧、抵触、怀疑等心理。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并不能理解和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或是认同,而只是单纯地服从和接受教师的指令。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而言,在传统教育观的主导下,教师普遍认为严控课堂纪律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因此,课堂意外使教师产生的恐惧源于教师对自我能力、自我素养的怀疑。为了掩饰自己的恐惧,教师会通过一系列权威性行为去管控学生的行为和意识。因此,教师在维护自身权威性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师生关系是不民主和不平等的。换句话说,这种形式的师生交往,教师仅仅是站在高处与学生进行交谈而已。不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而言,这种单向化的师生交往关系都是有害无益的。

2.工具主义主导下师生关系的功利化

当今社会,工具主义盛行,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学校体制背后也出现了“文凭至上”的观念,这一点不仅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观,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观产生了深刻影响。

就教师而言,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关注教学任务的进度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以及学生的应试能力是否提高,这就使他们在与学生相处时会更加关注学生的成绩而非个性发展。伊利奇在《去学校化社会》中就曾对学校的体制“神话”和学校中一些工具主义倾向下的固有现象提出强烈批判,他认为学校为持有资格证的教师创造了无限的就业机会。因此,在教师观念里,使学生拥有优秀的成绩、得到更高的文凭,不仅能够使自己完成升学指标,还能有益于未来学生的前途发展。这也就使教师未能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关注学生,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师生关系也出现了功利化倾向。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观念依然影响着许多教师,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他们会以短期成绩如月考、周考等来判定学生的优劣以及他们的未来发展。在这样的判定标准下,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已经变得功利化,在与学生交往时会有意无意地把成绩放在中心地位。

当今社会人们往往把判定一个人价值的标准定性为“文凭”,这种观念对学生的学习观也逐渐产生了影响。他们开始接受教师以成绩作为评判标准来评价自己,也来评判教师。在这种势利观念的驱使下,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是单纯的教授者和学习者的关系,当教师出现错误或犹豫时,学生便会质疑教师的能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会变成一问一答生硬的相处模式。例如,学校教育中,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堂外,师生之间的交往大多与学生的成绩相关,就算是有少数学生主动与教师交流的情况,但也都是找老师解惑答疑,以提高自己的成绩为目的。若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碰到了困难或问题,他们第一时间想要找的倾诉对象一般会是同学或家长。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在这种工具主义主导、“文凭至上”观念下形成的价值观会逐渐破坏师生交往的平等性、情感性,对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也会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对此,激发师生的主体性、构建和谐共存的师生和谐交往关系,是全面推进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旨所在。

二、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师生关系不仅表现为一种教育关系、心理关系,更是一种情感关系。针对当前中小学中存在的师生关系不平等、交往过程单一以及师生关系功利化的现象,应该从交流与合作、理解与信任基础上建立师生双向交往关系,使教师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1.交流与合作:主动走进学生的生活圈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中提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3]。他认为,在对话式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既是教授者也是学习者,教师和学生是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共同成长的。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教学对话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学习程度,从而了解自己教学的不足,反思自己;关注课堂对话,也能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双方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性格等方面有进一步的了解。学生大多数更倾向于和新教师或专业的老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其原因是这些教师会在课堂上以更加温和、耐心的口吻和态度对待学生,学生与他们进行交流时也会表现得更加热情大胆。只有在学生不再畏惧和排斥教师时,双方的交往才能进行得更加顺畅。在课下日常交流时,如果不是关于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应尽量从朋友的角度和学生进行交流对话,而不是站在“大人”的角度去俯视他们。

师生合作的研究一直层出不穷,这些研究普遍表明师生合作是促进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有效途径,在教育改革热潮中,师生合作的教学模式也是其中一项改革热点。显然,在师生合作中,师生之间是互相关怀、互相信赖的,且存在共同的目的,通过增加对话、讨论、交流、协商和合作,能够更好地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目前一些学校会定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意义就是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及了解,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通过类似的活动,教师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了解不同学生的性格、气质差异以及学生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从而不仅能够在课堂上做到因材施教,而且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也能更轻松自然。因此,通过师生合作的形式,让学生正面、直接、近距离地接触自己的老师,了解教师的为人处事、性格、价值观等,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并接受来自教师的关心,并能够积极回应教师的心意,实现更加和谐融洽的师生交往。

2.理解与信任: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

工具主义和应试教育观念的侵蚀,使师生交往关系往往只流于表面,出现“虚假关心”的现象。师生关系的“关心”异化之所以表现为单向化、功利化的特征,归根结底在于教师没有真正读懂和理解“关心”,未能与学生建立起真正的关心关系[4]。同样,作为学生,面对教师时总是抱有怀疑和畏惧的心理,在这种情感态度下学生是不会信任理解教师的。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只需要服从教师的要求,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

哈贝马斯认为,人与人之间交往行动的核心就是相互理解[5]。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不同的学生性格迥异,行为表现也会有所不同,教师经常会因为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而困扰,认为他们是故意扰乱课堂,不听话、不爱学习,但很少有教师试图去理解这些“问题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意图。理解是师生和谐相处的根本前提,教师只有理解学生的言行、关心“坏孩子”形成的内在原因,才能对学生真正做到融人于己的关怀,使学生逐渐接受教师的关心。教师不应以“主宰者”自居,而应淡化权威者意识,向学生敞开心扉、对话沟通,以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教师在关注学生发展时,应当认识到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同等重要,两者互为影响。在社会科学中,信任被认为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一种相信的情感表达,有极大的价值,也是一种重要的资产。教师与学生信任关系的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关注细节的过程,教师对班级、课堂中每一件小事和对每一个学生的态度、评价都会影响这种“信任”。教师的不公平对待、偏袒优等生等行为都会导致学生缺乏对教师的信任。因而,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信任对建立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而言不可或缺。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信任不仅需要教师坚守为人师表的原则,更需要对学生的言行表示关心和重视,从而逐渐消退学生对教师的恐惧和疏离,并最终对教师敞开心扉。

三、总结

教育真正的意义是促成人和人心灵上的触碰和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能促进学生自我和他人的和谐统一,更能使学生与世界达成一种协调、融洽的关系。为此,师生彼此都要学会体验、感受他人,与对方建立起“我—我”的双向关系,让学生在体验师生关系的同时尝试去理解和建立与家人、朋友、同学甚至是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之间的和谐共存关系。

猜你喜欢
关心师生关系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开心与关心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关心下一代
关心下一代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