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史料教学模式的探索与运用框架构建

2020-03-03 08:14王梦艺
林区教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史料学科历史

王梦艺

(吉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引言

在当前国内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实践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实践中围绕着史料进行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有深刻的认知与理解,这既是历史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

一、史料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调查发现,当前国内高中阶段的历史课教学常被学生吐槽,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其主要根源在于很多学校和教师在历史课程教学实践中依然采用以往的理念与方法,以死记硬背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时间为教学手段。然而,历史是一门特别有趣且文化内涵较为丰富的学科,主要体现在各个年代和历史时期的无数历史故事[1]。对于这些史料而言,如果能够将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方法有效应用,则这些乏味、枯燥的事件就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基于对史料的反复推敲,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史料教学法的应用是一场教学的革新。尤其在当前教改形势下,中学历史课程的教学改革逐渐深化,史料在课程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出来,历史教学中每节课都会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史料教学法的可行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故事性,每时每刻都会发生故事,这也是其先天性优势。从近年来的高考命题改革情况来看,对历史事件的准确把握已经成为考查学生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尤其是文科生,他们面对高考的历史试卷,面对无材料不成题的改革趋势,更应当注重史料的积累。比如,在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高考大纲中,特别强调历史学科高考试卷内容应当注重对学生唯物史观的考查,并且对他们利用学科思维和方法来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相关能力进行考查,命题内容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可以采用新材料以及创设全新的教学情境,既可以古今贯穿,又可以中外关联,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脉络。从这一规定和要求来看,史料分析在国内历史学科高考试卷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从历史学科的终极教育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发展情况来看,史料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

具体到学科教学实践中,史料教学法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中国长达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先辈们创造的历史文化是璀璨的,中国历史是一幅宏伟画卷,涵盖了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智慧与结晶。以史为鉴,则可知兴替;读历史,可使人更加明智。所谓史料,其最基本的意义在于历史知识的书本材料,同时也是知史以及懂史的基础条件,可将原本冷冰冰的一些抽象性名词进一步还原,使其成为活生生的事实和佐证材料[3]。第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如果单纯地将历史学科的教学视为重要历史事件的简单叠加和准确记忆,则这门课程就失去了意义。史料教学法的应用可以有效还原历史故事,使其更加生动形象,当一个事件有了具体的人物、发生时间和极具吸引力的故事情节以后,再对其进行学习就会变得更加有趣,教学也会事半功倍。第三,史料教学法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辨析意识和能力。从本质上来讲,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并非肤浅的记忆事件发生的时间与地点等,而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通过该历史事件有所感悟和提升,比如能够通过历史事件的史料分析,准确把握辨析事件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观点。换言之,如果学生能够学会史料分析方法,即可有效促进学生客观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的提升。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方法应用策略

基于以上对史料教学法的应用价值分析,在高中阶段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该种方法并对其进行推广应用[4]。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一)选择合适的历史资料

正如翦伯赞先生所言,史料与史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史料可以分为有考古学意义的史料和有文献价值的史料,但多数学者对史料进行了细化,将其划分为文字、口述、实物以及声音和图像等多种史料。虽然对史料的划分标准以及内容等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整体而言,史料类型具有多样性。在日常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通常仅利用文字史料与图表史料,如果史料教学方法的具体呈现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则会对学生认知有所影响。相反,如果课堂形式非常机械、乏味,则恐怕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为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然后从多个视角着手去精选史料,并且保证所选史料的代表性或者与主流观点相符的佐证史料。甄别以及选取材料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保证史料本身的完整性,并且注明其具体的出处。史料的选择应当尽可能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准确区分史料真伪,在材料选择时应当尽可能利用客观真实的史料,这也是第一手史料,是史与实鉴别的关键[5]。为此,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教学实践中应当不断学习,全面了解和把握当前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提高个人的学科素养,借助史料创新课程教学情境,以此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观。

(二)结合实物与口述史料教学

1.历史实物法

第一,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当创造能够让学生接触实物的环境氛围。在教师的统一组织下,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等场所。比如,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中的各历史展区,可以在感观上认识名扬世界的一些出土展品,也可以对某一时期的历史有所了解,尤其是战争、夺权斗争等历史。第二,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实物史料进行展示。由于历史事件离我们非常遥远,比如先秦、三国两晋的历史,很多学生只是通过电视节目有较为浅显的了解与认知,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可能仅凭组织学生参观史料馆等方式就能使其了解这段历史。因此,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显得非常重要,比如收集相关的实物史料视频以及图片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通过观看视频或者音频、图片等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6]。再如,在讲述春秋礼崩乐坏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郑庄公遗址实物图片,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对“天子九鼎”有深刻的认知。《公羊传》中有载:“礼祭,天子九鼎。”其中明确规定了只有天子才能享受九鼎之礼,同时也解释了特殊历史阶段的礼崩乐坏特点。

2.口述史料法

历史研究者特别是近现代史研究多注重口述史料的应用,然而以往的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很少采用口述史料。究其原因如下:一是教师对口述史料应用不重视。文献史料具有数量庞大等特点,中学教师对此即便青睐,很多史料内容也容易被忽略;二是教师对口述史料的收集难度相对较大。对高中历史教师而言,即便对口述史料比较重视,也会因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等因素的限制,难以有效发挥口述史料的应用价值。由于部分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尤其是年龄相对较大的亲历者所应用的多是方言,因此存在着较大的语言障碍,口述史料的收集也就成为一大难题。三是受教学设施和条件的限制。实践中即便教师暂不考虑收集口述史料过程中的困难,也会考虑口述史料应用时的承载媒介。传统媒介条件下教学设备并未得到普及,口述史料难度较大,因此也就逐渐忽视了课堂口述史料的教学方法应用。从目前来看,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中,口述史料必不可少。在口述史料时,应当特别注意的事项是组织学生口述史料活动。第一,教师应当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把握口述史料供体,既可以是精英,也可以是大众。为此,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对身边的老人做采访,尤其是经历过战争的老人,广泛搜集革命战争年代的珍贵历史资料。第二,教师应当讲述搜集史料的基本方法。简单而言,就是先进行口述,然后对其进行采访,最后详细记录下来。第三,教师应当明确搜集主题,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提纲。

通过以上方法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意识,并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综合能力。日常教学及不断地自我积累,有利于促进学生获得历史知识,提高学科能力、意识和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史料,能够有效掌握史事间的相互联系,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准确理解人类史进程,对开阔视野以及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与核心素养等均能取得显著的促进作用。

(三)合理设计问题,对学生进行教学提问

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采用多种技术手段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设计合适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并且保证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传统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更注重相关知识内容的讲解,忽略了师生之间的必要沟通与交流,以致于教学难见成效。实践中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效果,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对史料深入阅读及理解。在课堂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升他们对史料的提问水平,并且将课堂教学有效转化成师生之间的互动,采取双向教学的动态模式。在课堂问题设计时应当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免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内容失去兴趣。如果设置的问题过于简单,就会缺乏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必要性,当然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综合考量以后,应当注意问题的引导性,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史料和深入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培养他们的史料实证意识以及素养。比如,在“辛亥革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情况,提出一些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问题[7],如辛亥革命产生的影响或辛亥革命胜利者是谁等,根据设计的问题引入相关的历史知识,以此促使学生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并且对有关史料进行综合阅读与分析。在此过程中还应当注意将提问与讲解相互结合,锻炼他们的自主探究意识与能力。实践证明,只有将问题的提出与解读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进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结束语

史料具有历史性、真实性以及独立性,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不能死记硬背知识,而应当以史为鉴和明智,将史料作为教材内容的延伸,以此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猜你喜欢
史料学科历史
【学科新书导览】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超学科”来啦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新历史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