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慕课背景下高职院校“基础”课模块化专题式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020-03-03 18:31李光胜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基础法治高职

李光胜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思政部,四川 成都 611731)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一个重要任务和目的就是要逐步形成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习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的“基础”课便为此而设,其全称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从这个全称中的连词“与”可以知道,该课程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时代重任,设置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两部分核心内容,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和法学等相关理论,承担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而这两部分核心内容的合并,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担任该课程的老师大多没有接受专业法律知识的熏陶和教育,因而对“法律基础”的相关内容并不擅长。而且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对自己在学习法律方面遇到的问题,老师很难给出翔实、满意的回答,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老师的个人形象。而近年来兴起的慕课则为由“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合并带来的困难提供了较好的化解方式:把“基础”课设计成若干模块和专题,各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学科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块和专题,制作成精良的慕课,以短视频的方式供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按照这一规则和要求,笔者所在学校已于2017年完成了“基础”课的慕课上线任务,并受到了省内外不少兄弟院校的好评,也在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授课实践中产生了良好反响。本文就以此为前提,在全面、准确、深刻把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内在关系的基础上,分析高职院校“基础”课实施模块化专题式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慕课背景下高职院校“基础”课模块化专题式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强调,“合理……推进课程的综合化、模块化和项目化”,“职业院校要……实施‘学分制、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型’教学”[1]。从这个重要文件强调的内容来看,对高职院校“基础”课实施模块化专题式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和必然要求。

(一)国家发展战略的现实诉求

站在国家发展战略高度看,今天的高职大学生将会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贯彻“四个全面”发展战略的骨干和栋梁,也将为此作出他们人生中的最大贡献。这必然要求广大青年学生现在就要逐步培养起较高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以适应未来事业和人生发展的需要。纵观人类道德与法律产生、发展史便知,从二者的产生到二者“融合治国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2]3。道德法律化表明这样的道德已经被广大民众认同、接受,并固定了下来,具有普遍约束性、制度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法律道德化表明法律已经深入民众的内心世界,并没有把法律当作是束缚和限制,反而觉得应该如是,形成了言语和行动上的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3]22-23,这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性举措。显然,提高民众的法治意识和道德素质,引导他们自觉守法、遵道至关重要。而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说,将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的培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基础”课教育引导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无疑是首选。新形势下,借助学生乐于接受的慕课形式,将道德与法律问题渗透进相关模块和专题中,是适应党政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之选,也是推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客观需要。

(二)学科发展趋势的基本要求

“基础”课是由原本属于伦理学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学的“法律基础”两门课合并而成,现为一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二级学科。设置该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下,完成《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中确定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任务。实现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分别需要课程中的什么内容与之对应呢?我们以高职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并需要着力解决的如“身心健康问题”“价值观念问题”“道德素养问题”及“法治意识问题”等为切入点,设置相应的五大理论模块、十九个理论专题和四大实践教学环节,以全力提升高职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这样的框架结构既真实地体现了“基础”课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特质和特点,又有利于整合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充分展示出教师的教学优势,增强了“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学校培养人才的必然选择

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显然,“基础”课满足不了学生对技术技能的需求,但在培养、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方面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站在学校人才培养的高度来看,推动“基础”课模块化专题式教学改革,并与慕课相结合,更利于发挥道德与法律的功能和作用,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选择。

道德与法律都是社会规范,在日常生活中,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都发挥着调节人际关系、规范人们言行的作用,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前进和发展。但二者发挥作用的具体方式、范畴,以及着力点均有着质的不同。而这些不同正好可以通过我们设置的道德教育模块和法治教育模块里的相应专题予以解决,让学生更加明白道德主要是依靠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道德主体的自觉来发挥作用,它更强调人的义务而非权利,因此对人的思想意识要求较高。若是思想境界达不到一定的高度或是自我约束力较弱,则道德水准也就难以提升。与道德相比,法律依靠法庭、监狱、军队等外在的强制力量发挥作用,它明确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无论愿不愿意,都必须遵守,是最低的道德底线,已经不允许再突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西方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下,培养并提升高职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未来祖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以慕课为载体,并融入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相应的内容,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习惯、思维习惯和道德品质及法律素养的形成规律,有助于“从总体上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对于实现人的道德追求、塑造高尚人格、约束人的不良陋习、规范人的文明行为方式都将起到积极作用”[2]4。

(四)教育发展战略的自觉回应

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指出,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广泛运用信息技术”。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4]。在上述这些纲领性文件和重要讲话中,“运用信息技术”来“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被作为重要内容而突出强调,这既是对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高等教育领域内过于重视技术技能和专业知识、忽视学生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培育的自觉回应,也为未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要围绕“加强品德修养”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教”和“学”,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内在的包含着“法治”思想和“法治”意识。将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的慕课运用到“基础”课教学改革中,正是落实文件精神和党政政策的最好体现与回应。

二、慕课背景下高职院校“基础”课模块化专题式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近年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即慕课一经诞生,便以其独特的教学模式、新颖的教学理念、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有效的教学过程等特点成了时代宠儿,获得了快速发展和广泛认同,并深深影响着高等学校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另一方面,高职学生不喜欢钻研纯理论,而更偏重于动手操作。基于慕课和高职学生自身的这些特点,为“基础”课实施模块化专题式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能,也是今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乃至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要求。

(一)独特的教学模式

与传统课堂相比,慕课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其灵活的方式呈现出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课程信息,并能较好地达到理论性和吸引力的双重效果。而高职学生相较于本科生来说,他们更注重专业技能和实习实训,更喜欢各类社团活动。并且因为他们学习能力较弱,学习基础不够扎实,不太喜欢坐在教室里听课,因此要求他们在课堂上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来关注老师对“基础”课的理论分析是比较困难的。若是采取传统的强制性规定,迫于压力,也许课堂表面平静,但学生的内心极有可能相当的反感和抵触。基于此,把慕课教学模式引进“基础”课教学实践中,以模块和专题的方式将课程内容划分成若干微课,根据高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注意力的集中情况,选择灵活、有效的教学形式,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再“配置个性化互动交流方式,使整个‘基础’课富有吸引力”[5]56。学生通过线上的自觉学习,线下的充分思考、吸收和消化,一改传统课堂生机和活力不足的现象,从而彰显这种教学模式的吸引力和优势,以不断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优势一目了然,但我们必须要明白一个前提,就是线上与线下教学的主次关系问题。众所周知,慕课与网络密切相连,但它不是简单的要求学习者只是在线上看几个教学视频而已,更不是完全以它替代线下的传统教学,它只是线下教学的辅助性手段,发挥着次要作用。若是颠倒了主次关系,必然导致本末倒置,得不偿失。只有线上、线下紧密相连,密切配合,“基础”课的教学模式才会更趋科学、合理。

(二)全新的教学理念

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今天,碎片化、数字化成了大学生较为常见的学习形式。而有不少高职学生上网的目的却是娱乐、游戏,甚至追剧。因此,要提升他们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法律素质”[5]55,必须用“以生为本”的理念取代教师把“基础”课当作知识“教”、学生把“基础”课当作知识“学”的“教”“学”理念,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理念转变。目前为止,慕课是实现这一“教”“学”理念转变的最好方式。其一,师生的角色定位清晰准确。“基础”课通过慕课形式而上线,从学生视角看,他们在规定时间内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根据自身实际自主把控听课节奏和学习进度,通过线上自学、线下互动答疑,以及对慕课教学质量、授课教师和课程本身的客观真实的评价,切实体现了广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感受,其“主演”角色得以真正落实;再从教师角度看,主要任务就是提供优质资源、科学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快速、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彰显其“导演”作用。“导演”指挥“主演”的过程就是实现二者交流、互动的过程,从而体现了“师生的人格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教育理念”[6]143。这样,慕课背景下的“基础”课教学便“成为学生对学习的认知、感受、领悟以及诊释和交流等的集合体”[7]。其二,凸显了“基础”课教学的时代性。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慕课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依托互联网大规模开展线上教学,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授课过程中时间、地点和人数的限制,较好地缓解了线下教学的巨大压力,开启了“基础”课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新时代。

(三)优化了教学资源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在数量上都难以达到教育部规定的1∶350的比例,而学校的扩招却从没有停止过,2019年两会上就明确规定,今年扩招100万高职大学生。再加上应对各种讲课比赛、信息技能大赛和职业能力大赛等其他事务,使得包括“基础”课教师在内的思政课老师平时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而在“基础”课教学中引进慕课后,一方面在客观上促进了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教育公平的实现进程。以慕课为依托,将“基础”课划分好的模块和专题等优质资源上传至网络平台,免费向公众公开展示,让广大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享受任何学校的任何教师的任何课程资源”[8]119。学生有了更便利的选择优质教学资源的条件,教师也可以从中选择有益于自己教学的素材,从而既能促使优质教学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又进一步缓解了优质教学资源分布不均的现象,推动教育公平理念逐步得到落实。另一方面在主观上则有效缓解了“基础”课教师资源紧张、教学任务繁重的不利局面。慕课教学模式的深入推进,能较好地回避“基础”课教师线下单调、枯燥的重复性教学工作,以进一步减少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并逐步从繁重的课堂教学中释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以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并化解师资不足的矛盾。总之,上述两面目标的达成,既优化了教学资源,又优化了师资资源。

(四)有效的教学过程

像“基础”课这样的理论课教学,老师们大多喜欢采用传统的单向的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这种作报告式的教学过程老师最熟悉,也最擅长。从上课开始,就是按照自己课前设计的思路和环节,把规定的内容向学生传递下去。至于每位学生接受了多少、喜欢什么,是难以顾及到的。这样的教学方式和过程只能解决学生“知”的问题,而对于“行”的问题就难以解决了。显然,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早已深入寻常百姓家的今天,自然难以适应学习方法一直不太正确、学习自觉性和独立性较弱的高职大学生的需求了。因为他们要想“知”,可以通过很多便捷的渠道迅速获得,而并非一定要通过被“灌输”才能了解。将慕课模式引进“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则能有效解决高职学生的“知”“行”分离问题。如前文所述,这种教学模式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准确定位师生“导演”和“主演”的角色,这样的角色定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需求。一方面对于授课教师来说,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过程更易于激发、引导学生“做到知行统一,从而促使教师的价值尽可能得以实现,满足其对自身价值实现的需要”[5]56。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会很自觉地跟随着教师设置的情境而做出思考和决断,虽然这样的思考和决断仍然是教师在按照教学规律和教学目标引导的结果,但学生却不会产生是老师强加给自己的抵触情绪,反而会感觉这就是自己的选择,没有任何外在力量的干扰和诱导。与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相比,这样的教学过程会让学生更加愉悦、轻松,并能发自内心的接受,收效当然会更好。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时代不断进步、教育方针要及时调整的背景下,慕课应运而生。在教育部门和党政教育方针的引领下,对高职院校“基础”课实施模块化专题式教学改革,“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提升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活力具有重大推进作用”[9]15。同时,慕课以其特有的优势和特点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青睐,又“给正处于传统教学模式束缚但亟欲谋求突破性发展”[5]55的“基础”课实施模块化专题式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能。

猜你喜欢
基础法治高职
“不等式”基础巩固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整式”基础巩固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