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0-03-04 04:54艾贤明李媛媛晋婷婷
教育观察 2020年2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思想

艾贤明,李媛媛,晋婷婷

(1.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2;2.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南充,637131)

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54亿,大学生是网络用户群体的主要组成对象。[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广大高校教师和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网络的迅速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新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

一、网络时代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机遇

(一)网络信息的特征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促进了高等教育的社会化、大众化和多样化。网络信息的碎片化顺应了当前社会快节奏的网络信息浏览群体需求,更容易得到广泛传播。网络极大地提升了用户浏览信息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体现在网络信息表现形式、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把好主渠道和主阵地,不可忽视网络空间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网络信息中的多元思想,激浊扬清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网络信息传播之魂是新时代网络阵地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网络化更加适合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养成

网络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灵活、更加自由、更加开放。大学生属于网络亲和群体,是网络时代的原著民,能够根据需要进行信息的搜索、获取和传达。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大学生群体年龄处于18—25岁之间,已经处于人格发展的第六阶段即成人早期阶段,其发展阶段的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身心趋于成熟的大学生认知与情感处于发展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网络拉近了志同道合的学生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可以打破空间束缚开展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更加有利于大学生获得亲密感。

二、网络时代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环境下更难使学生的意注力聚焦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指导性。大学生限于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制约很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较为深刻的认识,更难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认识和外化为积极的行为方式。[2]网络环境下大多数大学生在面对网络信息时缺乏深刻的思考和理性的价值判断,其认知与情感往往容易受外部导向。网络高度关注内容的娱乐性,削弱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识。在网络环境下,高校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用辩证法透过事物现象看清本质的能力。在娱乐性文化繁荣发展的外部环境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面临巨大挑战。

(二)当代学生个性特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衡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呈现着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然而也出现了务实功利的倾向;民族精神方面表现出振奋昂扬但存在感性多于理性的特点;道德观方面大学生的基本取向健康向上,但也有知行脱节的现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当代大学生成长在和平年代,不少学生生活在优越富足的物质环境当中,导致他们在主观上能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然而在实际行动中往往存在感性多和理性与知行脱节的现象,这是一种学生个体思想发展与社会思想要求之间的失衡状态。

(三)价值观多元化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型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处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主流与非主流文化、精英与大众文化共同交织的多元文化的社会。多元文化使得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由单一向多元和多层次转化,由于大学生价值观主体性、现实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加之他们的心理、思想的不成熟和社会实践的局限性,导致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上的困惑与矛盾明显增加。[3]网络让世界缩短了时空距离,使得多元化思想更容易被传播。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个别学生思想僵化,贪图享乐、崇洋媚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利己主义思想充斥着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群众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价值判断。

三、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分析

(一)提升教育理念,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思想引导

面对网络以及各种终端设备的普及,教育主体应积极提升教育理念,通过合理的方法借网络之势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美。首先,高校需要树立“实事求是”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核心价值观是决定价值判断的根本,思想与行为的统一实际上就是“真”与“善”的统一,实事求是和以人为本所表达的正是这种统一关系的根本标准。[4]在网络环境下网民存在“匿名”心理,不太注重自身的言行表达,部分大学生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够全面,往往出现一些偏激的言论,此类言论会在思想不牢固的学生群体中迅速发酵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更加需要以实事求是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其次,高校需要树立信息化教育的现代教学理念。随着网络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校信息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应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同时,教师和教辅人员应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线上线下活动,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大学生树立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理念。

(二)完善平台建设,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支撑保障

网络信息的错综复杂是导致大学生在网络学习空间迷航的主要原因。在虚拟的世界里,大学生看到的并非真实世界,网络的虚拟性会助长大学生放纵的心理,从而忽视社会责任感的存在。[5]高校和相关部门可以通过适当的途径完善和健全学习平台,使之成为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的乐园。高校和相关部门要在完善和构建学习平台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手段过滤和筛选所发布的信息内容,净化线上思政教育的网络环境。除此之外,高校可通过易班、微博、公众号等平台上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传播内容中。其中,传播内容不仅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深度,而且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从而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平台的监管系统不仅要监管平台上所发布的内容,更要监管平台上用户群体,从而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

(三)拓宽教育方式,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有效途径

在教育方式上,高校应把握好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的原则。大学校园文化是由大学师生共同构建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综合体,具有继承性、高雅性和创新性的特点。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校园文化以各种方式辐射到社会的各层面之中。高校应该结合自身学校性质和专业特点营造富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运用网络手段传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文化并动员师生广泛参与,从而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思想认识外化为行为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传统填鸭式教学使教师成为讲台上的“圣人”,学生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在网络形式下,教师可以以网络上最新的关注热点作为切入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的目的,进而让抽象的理论内涵具体到身边的实际活动当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要抓住契机找准切入点,以学生的客观需要为依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主渠道的作用。

(四)重视队伍建设,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高校要在网络时代开展好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需要一支能够驾驭网络、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能够在网络上引导学生舆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队伍。这支队伍的组成不仅仅要包括教师队伍,还需要广大学生干部的参与。通过系统的培训和选拔,队伍成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功底,还要能够在网络环境具有一定的主动权,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外化为自身的人格魅力,使其成为网络思政平台中的精兵强将,能够在网络阵地弘扬正能量、歌唱主旋律、对抗敌实力。只有满身“正气”的网络思政队伍才能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较好的引导作用。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互联网和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当代大学生科学、正确的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方向盘”和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价值标准,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同时,培养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信息化潮流下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面对网络这把“双刃剑”,高校只有抓住机遇,克服挑战,充分利用网络特性,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和新媒体,不断提高专业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并拓宽教育引导方式,才能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思想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我的价值观
思想与“剑”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