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研究*

2020-03-04 10:22刘苾川
光明中医 2020年8期
关键词:习练太极阴阳

刘 鲲 刘 娜 刘苾川

太极拳诞生于明末清初时期,属于中国古典武术圆柔类拳种派别,清初始见于河南温县陈家沟。太极拳种类繁多,太极套路称之为“十三势”“绵拳”“长拳”“炮锤”。清代末叶,清代直隶广平府人武禹襄(1812—1880)编著太极拳谱,首录《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始以“太极拳”为名称的拳术在河南陈家沟一带广泛流传。太极拳中的“太极”一词源自《周易·系辞上》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里的两仪就是指阴阳。太极之理即阴阳相互对应、相互统一、相互转化之理,而太极拳就是以此阴阳理论来解析拳理,故名。

西汉前期的学术典籍《淮南子·原道训》中明确记载:“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这篇学术典籍明确提到了关于人体生命的最重要的三个要素:形、气、神[1]。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得知,形气神构成了整个生命体,这三个要素是一种相互关联、相互发展、相互制约的关系。作为基于传统阴阳思想为根本创编的太极拳,其养生的思维、原理和形气神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是密不可分的。

1 形-气-神:太极拳养生中人体的基本要素

《淮南子·原道训》中的:“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明确指出,作为具有高等文明生命体和丰富文化的人,其生命体是由形、气和神这三者相构成。

在这里,“生之舍”的“形”是人体的生命赖以维系的基础,是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空间(房屋)。在这个空间(房屋)里面,包含着内在的五脏六腑(心、肝、脾、肺、肾等),外在的人体结构等(四肢、五官、头、胸、腹、腰等)。应该说,这个形是一个实体物,看得见、触的着。从生命的起源来说,首先必须有形体,才有心理活动的产生。

《灵枢·天年》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这里阐明了五脏的形成是由于血气和从而产生荣卫通。而魂魄也是必须的,只有形、神、气都具备了才能“乃成为人”。因此,相对于人体而言,凡是实体的、看得见的、有形状的均属“形”的范畴。

“气”在中国文化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古代文献中,气最初的原型是指气态一类物质以及大自然之气。古人认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他们把人类依赖和生存的自然界客观存在看成具有2种形式,这2种形式包含有形结构的器和无形的道,这里的道就是指“气”。因此,古人把看不见、摸不到、预测不了的无形现象和当下的存在看作一种“气”[2]。正如《黄帝内经》中记载:“地气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作为太极拳养生的“气”,具体就是指“气”构成了人体生命的一种特殊物质,它游走于人体全身。《灵枢·刺节真邪》记载:“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由此可见,气是充斥于人体全身的。《庄子·知北游》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因此,人的生命周期中,“气”的运行是整个生命周期的一种重要的形式。

“神”的概念在中国的历史记载和传统文化中也非常的丰富。《说文解字》中对神的解释是“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 因此,神的最初涵义是传统文化中自然界里面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它象征着自然界和人类世界时空变化、现象事实的一种规律。具体来说,它包括:生命鬼神、自然中运动变化的规律、人体生命的活动现象、精神意识的活动、人的精神状态、技艺巧妙高超等[3]。

这里的“神”在中医学上指的是一种人的意识思维,它是人体生命的主宰。中医认为“神”主神明。它包括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反映和思维等活动[4]。《淮南子》曰:“神者,生之制也。”这里明确阐释了神是人体意识、思维的主宰,神对人体生命具有主导作用。《灵枢·天年》曰:“失神者死,得神者生”。这里明确了人缺失了神就会死,而一个健康的人必须要有神。《素问·五常政大论》曰:“神去则机息”。明确了人体中“神”的重要性。《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以此养生则殃”。这些古籍的记载都是在强调神(意识)在整个人体生命周期活动中的主宰作用和崇高地位。

《淮南子·原道训》曰:形气神“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是故圣人使人各处其位,守其职而不得相干也。故夫形者,非其所安也而处之则废。气不当其所充而用之则泄,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则昧。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5]

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邀在其《千金方》提出了“常欲小劳莫大疲,以及强所不能堪,常做导引术”的保养形神观,提倡经常养生必先“爱气”和“养性”的生命观[6]。

2 太极拳养生是对人体形气神三要素的再平衡

《黄帝内经》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里明确阐述了阴阳和谐平衡的重要性,如果阴阳离决,那么精气神就会减少。中国传统养生思想认为,“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7],因此,阴阳平衡相对于人的整个生命周期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养生的重要宗旨就是在整个人体的生命周期中做到阴阳平衡。而这种平衡阴阳的手段就是通过调节形气神来完成的。

2.1 太极拳对“形”的调节 太极拳的种类繁多,诸如陈式太极、杨式太极、孙式太极、武式太极、吴式太极、和式太极、赵堡太极等。对于身体外在姿态的“形”而言,各派太极拳虽然在动作、套路、风格等方面各成一体,各具特色,但是深入挖掘后我们会发现,它们都具有保持一些基本相同的技术方法和要领趋同的运动特点。对于形的要求,基本要求是悬顶、顺项、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塌腕、松腰实腹、敛臀落胯、膝部放松、两足分清虚实、全身中正安舒。太极拳养生中,非常注重对形的锻炼。作为形的外在体现的肢体躯干,在太极拳养生锻炼中,都对身体各个部位的有着严格的具体要求。太极拳吸收了大量的中医理论,在中医理论中,通过对形的调节,一方面可以促进人体调动气血、舒活经络、调整脏腑,从而达到“壮内”的效果;另一方面,个体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坚持太极拳习练,真正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这种习练过程就是相对于习武者自身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通过自身常年不间断习拳中的对自己的感觉和体悟。在他们习拳过程中,对外在形体的不断调整,其本身就是机体对自身形气神统一的过程,是一种个体的意识精神活动和自己身体外在姿势形态、动作节奏、手脚配合相融合的过程。诸如习练太极拳的动作技术要领,就是个体做到在弧形运转、节节贯穿、上下相随、匀速中进行。《嵩山太无先生气经》中说:“是以摄生之士,莫不练形养气以保其生,未有有形而无气者,即气与形,相须而成。”因此,太极拳的养生习练,形是首要的,“形正则气顺”,同时还要和太极拳的呼吸相配合。例如,武式太极拳的习练过程中,其门派对习练者的形的要求比较讲究,他们强调习练者务必做到姿势紧凑,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出手不过肩,动作柔缓,步法小巧灵活,注重虚实转换等等。这些动作要领这些都是对外在的“形”的要求。

2.2 太极拳对“气”的调节 太极拳对气的调节是非常讲究的,这种气可以称为气法。它是中国古代拳家在长期习练太极拳中的呼吸与肢体动作的配合、呼吸与攻防动作配合、呼吸与蓄发劲力配合的过程中,总结出的以气助势、以气助力、以气调力的一种特殊的呼吸方法。它伴随着太极拳养生、健身和防身中攻防动作的产生而产生,在漫长的太极拳演变历史长河中随太极拳攻防技术和养生需求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因此,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的一种,也有“内敛精气神、外练筋骨皮”的锻炼要求和“内外合一”的养生原理。这种健身观和中医摄生的整体观相一致。太极拳养生中,要求习练者顺应自然、适应四时气候、回避外邪气侵袭。众所周知,传统太极拳养生中的“四字秘诀”为“敷、盖、对、吞”,包含了太极养生推手中用气的诀窍。同时,古拳谚曰“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8]”。太极拳的呼吸讲究缓和、柔慢。它的气包含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太极拳拳家从“人身一小天地,天地一大人身”的天人相类传统思想中,提炼出了“天为一大天,人为一小天”的说法[9]。太极拳如何对“气”进行调节呢?第一,以形导气,通过外在不断变化的形体动作导引人体内气的流动,即“引体令柔,导气令和”。中医认为,五脏是人体的中心,经络遍及全身,同时也维系着生命体的发展(活人才有经络)。因此,太极拳通过形体按照特殊形式运动来促进、影响和牵动全身的气机变化。拳师阎德华讲“凡习拳术者,须当练精华气,以气化神,以运使内气为功,以川流不息为旨用,求后天补先天之法”(《八卦掌使用法·自序》)。第二,以意导气,通过个体内在的思维观念、精神意识主动直接导引气机,使得生命体发生一定的改变。古拳谚“练先天补后天”,就是说人未出生之前的先天之气,在其出生后受到损失,因此必须“借后天有形之身,以行有为变化之道”(孙禄堂《八卦拳学》)。著名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认为,人处于无思无形(无极)和有思无形(太极)的静态为先天,肢体运动成形为后天。有后天的思考产生了意识,这个意识能够支配个体诸如身体四肢动作等,“久之,四体手足动作可以随意指挥。故能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浑然天理” (孙禄堂《八卦拳学》)。

2.3 太极拳对“神”的调节 神是人体生命的主宰,人在生命周期活动中,神起到了至关重要、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说,这个神具有思维、意念和意识的概念。太极拳拳家在太极拳养生理论中,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华民族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它们认为,世界有三才,即“天、地、人”。天与地是不能相连的,唯有人能够连接天与地,具有灵性的人是可以参透天地的。天和人的关系就是一个大宇宙和小宇宙之间的关系。在大宇宙(天)里面有小宇宙(人)。小宇宙和大宇宙之间都充满了阴阳二气,它们之间是一种互动互融的关系,即“人在气中,气在人中”。大宇宙的气机变化能够引起小宇宙的气机变化,这种变化我们称为“天人感应”。大宇宙与小宇宙(外界和人体)接触的表形部分为外,表形之内不见形态的为内。因此,天人相同和天人感应为基础的天人和一可以具体为“物我合一”“内外合一”[10]。在太极拳养生中,必须以身为形,以意气劲为内,强调意、气、形的有序配合内外合一,这里的意就是神。太极拳养生的习练过程中,习练者务必做到时时刻刻贯穿这种神,即意识思维。太极拳养生以形为人体的筋骨皮或动作形态,以神为人体的精气神或意识即个性气质。太极拳习练中,不仅需要注重形体上的“筋骨皮”,还要关注内在的“精气神”,从而求得内外兼修,达到“形神兼修,表里俱济”(嵇康《养生论》)。在形神二者的关系上,太极拳全家认为无形则无神,无神则无味。神赖形而存,形因神而显。形是神的根基,而神也是通过形来表现的。传神作为形的目的。因此,在太极拳养生中,就有了“静中求动”“动中求静”的习练方法。太极拳有太极桩功,在“静中求动”的要求下,通过个体的意识思维,缓缓入静。由静练来提高人体对外界的感觉能力;由静练使内气聚于丹田,再在意识、思维的引导下周流全身,发起动作,起到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同时,在太极拳养生中,比如套路的习练过程中,要个体的思想意志注意到自己的动作要领、动作路线、攻防含义、气息和形的配合等过程,达到“专注一点”从而“放松全身”,进而达到“运柔成刚”“用意不用力”的养生效果。太极拳意识上要求形体动作上的“极柔软”,能够使得全身放松,经络开启,气血流注通畅。用意不用力能够保证意率气行,真正做到“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灌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内劲”(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

3 结语

综上所述,太极拳养生就是以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为根本和基础。在太极拳养生中,相对于具有宝贵生命、具体思维的人而言,形、气、神三者不是分散单独孤立存在的,不仅不是孤立的,它们还至始至终保持着紧密的关系,因此,它们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三位一体。《淮南子·原道训》旨出:形气神“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是故圣人使人各处其位,守其职而不得相干也。故夫形者,非其所安也而处之则废。气不当其所充而用之则泄,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则昧。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11]

由此可见,形、气、神这三种元素作用于人体之中,则是一种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整体系统。形,作为神气的“舍”,是神气所依附的具体物质;气,作为有生命体的有机活动必须物,是一种人体生命必须依赖的活动。对于具有生命体的人而言,失气则意味着“神机化灭”;神,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控制和调控支配,无神则会发生“气乱、精离”。

中国南朝医药学家、道家理论家陶弘景撷取前代各家养生思想精华,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知识,撰写了《养性延命录》,并提出了““闲心劳形,摄生之方也”的形神一体的养生观[12]。现在流传于世的华佗五禽戏养生术,其早期蓝本就是出自他的手笔,因为他撰写的最为详细。

太极拳在一些锻炼上也和五禽戏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太极拳习练中,形、气、神是不断的在调节和平衡之中,同时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发展,不可分割的整体。形的调节需要气和神的引导;气的调节需要形和神的调理;神的调节必须依附形和气上。正是通过这种形气神三位一体的不断调节,真正培育了身体的“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这种浩然之气使得人体生命的“正气”壮,“邪气”(病邪)不能侵。真正做到了“气以直养而无害”的修炼方法,从而达到养生健身的目的。

猜你喜欢
习练太极阴阳
把方向、厘脉络、精习练
——高三复习备考策略
游太极洞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太极+』,未来可期
世界,从此『太极』
服药先分阴阳
习练六字诀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谈选练健身气功功法或动作的方法
法于阴阳
习练八段锦对广泛性焦虑症临床疗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