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思维:让数学“核心素养”扎根

2020-03-04 20:39曹俊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曹俊

摘  要:数学思维远比数学知识更为重要、更有意义。发展学生思维,要给学生提供有效支点,要给学生渗透思想方法,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反思。教学中,不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通过让学生学会思维,让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扎根。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会思维;核心素养

数学是学生思维的体操,“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被认为是数学教学的应有之义。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深刻地指出,“数学教学的主旨应当从‘学会数学地思维向‘通过数学学习学会思进行转变,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思维是学生学习力的内核,帮助学生“学会思维”能让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扎根。

■一、学会思维,要给学生提供有效支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会思维”主要是引导学生更加合乎逻辑、更有条理、更严密、更精准、更深入地进行思考。有方法、善质疑、会表达是学会思维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学会思维,教师不仅要赋予学生思维时空,还要提供学生思维支点,也就是要提供学生思维的载体、平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启发。通过给学生提供思维的载体,让学生积极地思维、能动地思维、有效地思维。

比如当学生的数学思维遭遇障碍、困惑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图,可以引导学生操作,可以引导学生举例,可以进行适度追问,可以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记录表征等。通过教师的助力,为学生数学思维提供帮助。比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笔者用“大问题”启迪学生思维:将三角形按照角、边进行分类,可以怎样分?可以用集合图来表示吗?应该说,“大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无拘无束、纵横驰骋。学生根据“角的分类”将三角形分成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根据“边的分类”将三角形分成了有两条边相等的等腰三角形、有三条边相等的等边三角形以及三条边都不相等的不等边三角形,并分别画出了示意图、集合图。显然,学生对三角形的分类是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分类,其思维含量不足。为此,笔者补充了一些问题,将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向深处。比如“为什么说有三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才是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等腰三角形一定是等边三角形吗?”“三角形按照边分应该怎样分类?”这样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实践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是一个逐步的、由浅入深的、由表及里的认知过程。在思维中,学生积极地分析、综合。通过教师的助力,学生的数学思维不再蜻蜓点水、不再浮光掠影、不再浅尝辄止,而是深入知识的本质之处、源头之处、结构之处,进行本质性、系统性的数学思维,这样的一种数学思维是一种深度思维。

■二、学会思维,要给学生渗透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是人们对数学理论、数学内容的本质性认知。数学的思想方法是丰富的,比如转化的思想方法、还原的思想方法、化归的思想方法等。数学思想方法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始终牵引着学生的数学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数学学习的效能,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高低,就取决于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关键是要给学生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体会、感悟数学思想方法,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学习力,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比如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放大和缩小》这部分内容时,出示放大、缩小前后的照片,并运用“照片放大前后的长有着怎样的关系?宽呢?”这样的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探究。在问题导引下,笔者只发现学生计算照片放大前后长的比、宽的比,却没有发现学生思维的影子。事实上,“放大和缩小”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内容,并非数学的专门的概念。而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将“学校数学”和“日常数学”相混淆,从而不能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或者说是数学属性。笔者在教学中致力于让学生认识到“放大和缩小”的数学意义,设置了以下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我们如何具体地判断两个图形真正是放大的关系或者是缩小的关系?在图形的放大或缩小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内涵、意义。有了这样的思维引导,学生就会主动地举例、主动地画图、主动地计算,从而展开积極的数学思维。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判断怎样的两个图形是放大、缩小的关系,而且能更一般地认识到,什么可以被看成是平面图形的主要成分。

学会思维,就是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思考、探究。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地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在活动中经历、建构、创造,不断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从而让学生不断跨越断层、不断超越节点,直抵数学知识的营养根部。

■三、学会思维,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反思

质疑与反思是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重要标识。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能让学生的思维沉淀升华。反思,不仅仅是反思问题解决结果是否正确,也不仅仅是反思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是否完整、完善,而是要让学生反思自己的问题解决思路、路径、策略是否最优化。这样的思维砥砺,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性。

引导学生积极地反思,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更要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要链接学生的经验,引导学生对思维过程进行反思,这样的一种反思是一种“认知的认知”,或者说是一种“元认知”。比如教学《乘法分配律》(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许多教师往往通过“一个例子”,就让学生提出猜想并进行简单的计算验证,进而匆匆地得出结论。笔者在教学中从学生经验出发,出示两个结构相似的例题,在通过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之后,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比较。这里,笔者让学生先计算等式左边,再计算等式右边,通过左右两边相等后,让学生从“几个几”的意义视角进行数学表达。同时,笔者让学生举出大量的正例并尝试举出反例,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探究“乘法的分配律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从而得出这样的“不完全归纳”方法:发现规律并提出猜想——观察、计算、比较验证规律——用文字、字母表达规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反思,学生对相关的数学知识、方法、思想有了更为理性的认知。

数学思维不是高度抽象、不可捉摸的东西。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数学思维远比数学知识更为重要、更有意义。教会学生用数学的方式去思维,远比数学知识本身的教学更有意义。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数学教学永恒的主题,也是每一位数学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对此,我们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