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煤化工产业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策建议

2020-03-07 12:09王涛邵超王淑文宁秀军王燕刘兵潘淼
安徽化工 2020年1期
关键词:煤化工长三角化工

王涛,邵超,王淑文,宁秀军,王燕,刘兵,潘淼

(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安徽 合肥230051)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形成若干世界级制造业集群。长三角区域集聚了我国三大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石化产业基础较好。安徽省煤化工产业基础较好,应扬皖所长,加快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围绕“煤基清洁能源与新材料”与长三角“石油基清洁能源与新材料”协同互补,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深入参与长三角石化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参与长三角世界级石化产业集群建设。

1 机遇分析

1.1 长三角区域是我国石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先导区

长三角区域是我国石化产品生产中心,集聚了我国三大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形成了以上海、宁波为核心,北望连云港、西连南京以东长江沿岸区域,外延我省部分区域的发展格局。2018 年区域内石化产业的主营收入达3.3万亿元以上,约占全国石化产业总量的1/4。沪、苏、浙石化产业发展水平居全国领先水平。区域内化工园区达102家,占全国总数15%以上;全国化工园区前30 强中占13 席,占比超过40%。2018 年区域内原油加工量9 863.9 万吨,成品油、烯烃、芳烃、合成树脂及聚合物、合成纤维、农药原药产量分别占全国产量的14.49%、21.65%、26.80%、25.62%、79.58%、54.71%。长三角区域经济活力强劲,产业基础较好,石化产业一体化发展潜力巨大。

1.2 我国及长三角区域化工产品市场空间巨大

从全国范围看,我国对油气及石化基础原料仍有巨大的刚性需求。2018 年我国原油、天然气自给率仅为29%、58%,仍需大量进口;部分石化基础原料对外依存度较高,以当量消费量计算的乙烯和丙烯自给率仅为40%和72%;乙二醇、对二甲苯自给率仅为41%和37%。而下游化工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自给率更低,例如高端工程塑料自给率不足40%,高端电子化学品自给率仅为10%。从长三角区域看,长三角区域是我国石化产品的消费中心,原油加工和石油制品进口量占全国47.37%,烯烃进口量占全国76.65%,芳烃进口量占全国58.62%,聚烯烃进口量占全国45.73%。我省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生产替代油气及石化产品市场空间大。

1.3 安徽省煤化工产业面临难得的产业转移机遇

沪、苏、浙地区石化产业上下游相关产业发达,产业链较完善。但是,随着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安全环保要求日益提高,沪、苏、浙地区未来一段时间,化工产业转移外迁速度将加速。据估算,江苏省未来三年约八成的化工企业和三成的化工园区将出局。上海和浙江地区的化工企业转移外迁趋势同样严峻。从中长期看,随着沪、苏、浙地区化工行业整治提升提速,区域石化产品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平衡将被打破,化工产业将不得不转移外迁。同时,化工行业的周期属性将被弱化,行业的景气周期将延长,化工行业将具有长期的投资价值。我省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禀赋较好,环境承载能力较强,承接产业布局和转移空间较大,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1.4 我省煤化工是长三角区域石化产业的有益补充

长三角区域除安徽省外,发展石化产业的资源禀赋并不丰富,上海、江苏、浙江均是资源能源输入型地区,98%原油和几乎全部的天然气依靠外部输入满足,煤炭产量仅占长三角区域的15%。我省发展煤化工产业资源禀赋及区位条件较好,与沪、苏、浙石化产业能形成协同互补,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向沪、苏、浙地区供应清洁能源和煤化工产品,可以优化长三角区域能源供应结构,促进石化产业原料多元化,可作为长三角区域石化产业的有益补充。

2 现状分析

2.1 产业基础较好

2018 年我省煤化工产业总产值达430 亿元,同比增长14.65%,约占化工产业产值的10%。全省规模以上煤化工企业共12 家(详见表1),主要沿淮河和长江流域分布,淮河流域规模以上煤化工企业6家,长江流域规模以上煤化工企业5家。

表1 主要煤化工企业情况

我省拟在建煤化工项目总投资800 亿元以上,主要分布在皖北地区,区域内的项目投资额占全省八成以上。随着煤化工项目稳步推进,建成后将实现千亿级煤化工产业集群。

2.2 存在问题

2.2.1 煤炭清洁利用率低,污染物排放较大

安徽省煤炭资源主要是用作发电,占57.8%;建材行业燃料用煤及冶金行业焦化用煤,占21.81%;煤炭外销占10.03%。由于我省煤炭气化难度较大,煤化工原料煤基本全部来自于西部产煤地区,煤炭消费占比仅为5.94%。我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比例偏低。在污染物排放方面,现代煤化工较燃煤发电优势明显。例如,煤直接液化项目工艺过程单位耗煤量的大气污染物排放(SO2、NOX)约为超低排放电厂的一半,仅为传统火电厂(采用燃煤锅炉)的10%~20%。此外,安徽省平均每年为沪、苏、浙地区供应煤炭2 200万吨,“皖电东送”累计输送电量近5 000亿千瓦时,为沪、苏、浙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能源保障。但是,煤炭消费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却留在了安徽。

2.2.2 产业布局有待完善,产业结构亟待提升

安徽省煤化工企业分散在全省9 个市,进入专业化工园区的比例不足50%。部分企业位于城市建成区,人口密集,安全风险隐患较大。沿江沿淮一些煤化工园区及大型煤化工项目处于“严禁、严控、严管”范围内,未来可利用空间与产业发展矛盾日益凸显。全省煤化工产业以传统煤化工为主,新型煤化工产业规模较小,产值占全省煤化工比例不足5%,主要产品为合成氨、氮肥、磷肥、硝酸、甲醇等传统产品,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抵抗风险能力较弱。

3 发展建议

3.1 加强规划引领,推动长三角石化产业协同发展

聚焦“煤基清洁能源与新材料绿色制造和高端制造”,制定指导我省煤化工产业参与长三角石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方案,从原料与资源互补共享、产品链上下游的互供、产品结构差异化等方面与沪、苏、浙地区石化产业做好统筹协调;探索煤化工产业与长三角地区高端制造业间的协同发展路径。在全省范围内统筹考虑,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尽快调整沿江沿淮煤化工项目的发展布局,有序推进城区煤化工企业“退城入园”,实现煤化工产业集聚发展。

3.2 深入长三角石化产业合作分工,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深入参与长三角石化产业发展分工合作,推动我省重点化工园区加入长三角化工园区一体化发展联盟。聚焦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充分发挥土地、技术、产业配套等比较优势,以四大省级化工基地为平台,抢抓沪、苏、浙地区化工产业转移转型机遇,有序承接资本密集型绿色现代煤化工产业,推动长三角化工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表2 重点煤化工项目

3.3 打造“长三角煤基清洁能源与新材料先进制造创新中心”,引领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

立足我省创新资源,充分利用G60 科创走廊创新资源,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依托,联动张江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长三角煤基清洁能源与新材料先进制造创新中心”。瞄准产业科技前沿,强化科技创新前瞻布局和资源与成果共享,充分发挥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协同推进化工产业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长三角石化产业一体化创新协同发展新高地。集中力量突破产业核心共性技术,重点开发适应安徽煤种的大型煤气化技术;积极探索大型煤化工项目一体化多联产发展路径;开发合成气直接制高附加值化学品,延伸产业链。

3.4 推进煤基清洁能源项目,增强长三角能源互济互保能力

以“加强互济互保能力,建设安全高效长三角”为导向,依托两淮地区丰富煤炭资源、淮河水资源,大力推进淮南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建设,建立长三角区域天然气气源供应点;基于煤化工项目布局,统筹发展以煤化工副产氢为重点的氢能源产业链,布局氢燃料电池示范应用和加氢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辐射长三角区域的氢能供应基地;积极开展煤制油项目前期研究,增强极端情况下长三角区域能源应急保障能力。

3.5 探索一体化多联产发展模式,参与长三角世界级石化产业集群建设

以长三角石化产业的有益补充为定位,生产替代石化产品,引导煤化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控制传统煤化工新增产能,重点发展以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芳烃等为主的现代煤化工产业。转变传统发展模式,纵向上,将大型现代煤化工装置与发电系统有机集成,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能源转化效率;横向上,现代煤化工与化纤、石油化工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化工基础原料来源,向下游延伸发展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产业一体化多联产、高端化发展,实现与长三角石化产业协同互补发展,推动长三角世界级石化产业集群建设。

3.6 加强区域生态建设联治共保,引领长三角石化产业绿色协同发展

创新跨区域联合监管模式,推动石化产业环境监管措施协调统一。探索建立长三角区域石化产业“三废”公共监测与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三废”监测、预警以及信息与治理技术的共享。探索建立污染物转移联合处置、环境突发事件信息通报和应急联动机制。加强跨界水体、大气、危废污染协作治理,协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探索建立长三角区域石化产业责任关怀联盟。

猜你喜欢
煤化工长三角化工
煤化工企业消防安全管理探析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百年辉煌
——长三角油画作品选之四
煤化工设备国产化制造发展现状
做好煤化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者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