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范式”:推进中小学生深度体验式学习的区域行动

2020-03-07 05:16李国亮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0年2期

【摘   要】深化学习方式改变是义务教育阶段课堂变革的主要任务。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以推进深度体验式学习为核心目标,实施以“改教”促“学改”的技术线路,依托“四维十项”条块并举的区域行动,重点解决、推进常态课教学方式的深层次转变,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增强教师创新能力、创建“美好教育”提供了区域样板——“滨江范式”。

【关键词】滨江范式;学习方式改变;区域行动;“一核一路”;“四维十项”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是新时代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课堂变革的主要任务。为重点解决、推进常态课教学方式的深层次转变,推动区域教育质量稳速增长,实现“美好教育”的构想,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经过四年的持续推进和研究,提供了指向区域性问题解决、探索深度学习方式改变(以下简称“学改”)的区域样板——“滨江范式”。

一、问题提出:探索深度“学改”的区域层面作为

(一)问题:制约“学改”的现象在学校,问题在区域

区域:技术行动缺位架空了“学改”。深化“学改”是课堂改革深化的最终落点。检视长期以来制约“学改”的瓶颈,现象在学校,但问题在区域。深化“学改”行动需要区域层面从目标、技术、载体、资源等方面进行系统性顶层设计及高质量推进,否则将因受到多方面要素的牵制而举步维艰。

学校:应试取向偏离了课改初心。“应试”取向的学校课改,多是从教师立场去改教法或教学手段,很少关心学生“学”的状态和效果。滨江区通过区域前测发现,课堂上学生主动学习时间的均值为4.68分钟,仅占每节课40分钟的11.7%,表明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听”教师讲解分析为主,导致课堂上被动、虚假、浅表学习等现象普遍存在,课堂学习质量普遍偏低。

教师:频繁“被研训”削弱了研究能力。当下教师疲于应对种类繁多的教学、科研、培训活动,被挤占了深入“学改”的时间和精力,课堂研究能力不同程度地被削弱。

(二)构想:推进“学改”的行动在学校,发力在区域

“滨江范式”设想以区域性推进中小学生深度体验式学习作为深入“学改”的核心指向,遵循以“改教”促“学改”的技术线路,重点解决、探索课堂学教方式深度变革的区域性作为,以此提高教育质量,实现“美好教育”的构想。

二、“滨江范式”:以“改教”促“学改”的区域构想

(一)操作定义

深度体验式学习,借鉴了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是指学生的课堂学习具有广泛性(广度)、深刻性(狭义的“深度”)和时效性(速度),引领学生在“全身心”参与的课堂学习经历中,不同程度地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核心素养的发展。

“滨江范式”,是指依据课堂教学系统理想模式、学习金字塔理论、系统论理论,以推进区域中小学生深度体验式学习为核心目标,遵循以“改教”促“学改”的技术线路,依托“四维十项”条块并举的区域行动,重点解决、推进常态课教学方式的深层次转变,追求相关理论的适应性、实用性学术研究,切实提高区域教育质量,增强师生获得感,扩大社会影响的一种区域样板。

(二)范式架构

“滨江范式”的主体由“一核一路,四维十项”架构而成(见图1)。其顶层设计,体现了目标精准、路线明晰、特征鲜明、抓手到位、多维联动、整体发力的区域作为。

(三)技术线路

以“改教”促“学改”是“滨江范式”实施推进的技术路线,即以转变广大教师的教改意识、教学行为为前提,通过在课堂上支持、促进学生深度体验式学习的发生及深入的区域推进技术线路(见图2)。

该技术线路由“求证应用—基地试点—提炼经验—推广范式”四个阶段组成,在循序渐进中着力探索“先改课,再改教,为改学”的课改进程。

三、“四维十项”:推进深度体验式学习的区域行动

滨江区立足区域优势,推进实施指向深度体验式学习的四个维度的区域性“学改”行动,即“白马湖”系列区块行动、由点到面的学校行动、培育“滨江种子”的教师行动和助推学习方式转型升级的学生行动。同时,在四维行动框架下相应创设了论坛系、课堂系、故事系、研修系、“1+9”群试点、“1+X”盟组合、英雄帖、课堂行、导学模和判断图这十个项目载体,简称为“四维十项”区域“学改”范式。

(一)“白馬湖”系列区块行动:论坛系·课堂系·故事系·研修系

1.论坛系:“在线+在场”学术探讨网

由教育行政、研修人员、资深专家、学校干部、广大基层教师共同参与的“论坛系”,以深度体验式学习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发现为主题,借助高新智慧教育资源的区域优势,通过在场型的“白马湖之春”论坛和在线式的跨界“微e论圈”,架构起一个多时空、多平台、广参与的学术研讨网系,组织开展多视角、多层面的学理探讨、观点交流、信息融合、开阔视野等“坐而论道”式的研讨活动,增强区域学术味。

2.课堂系:基于优课的新课堂研讨场

“学改”的主阵地是课堂。学科教师育人理念、课堂形态的转变,是深入实施中小学生深度体验式学习的必然前提和关键性因素。基于“白马湖之秋”省新课堂、“新技术+”智慧课堂等架构的“课堂系”,旨在借助优课展示,传导、辐射基于深度体验式学习的课堂新样态、典型范例,形成以点带面效应。

3.故事系:指向学教变革的叙事研究链

叙事研究是一种以“质的研究”为方法,以教师生活故事为研究对象的专业成长路径。连续五届的“白马湖之夏”教育故事征文活动,是基于难忘的“学改”故事讲述、面向区块内广大教师的系列性叙事研究行动。通过讲述在推进中小学生深度体验式学习过程中曾经发生、正在发生的真实事件,持续研究教师的日常行为所内隐的思想、理念,为教师的行为寻求理论的支撑,建构起思想的框架。

4.研修系:三位一体的教研训行动群

业务研修机构是推进深度体验式学习的专业支持系统。为整合区域性研修资源及力量,滨江区建构了“教学·科研·培训”三位一体的“研修系”,形成若干个强有力的学科研究行动群,较理想地解决了教师的工学矛盾,保障了教师投身“学改”的时间和精力及方向。

(二)由点到面的学校行动:“1+9”群试点·“1+X”盟组合

1.“1+9”群试点:项目基地样板辐射

学校是推进中小学深度体验式学习的主体。滨江区选择了9所有代表性的中小学,作为探索深度体验式学习“学改”行动的试点学校,以课题项目研究方式推进,架构起“1+9”群试点(见表1)。其中“1”指区教科室的省重点课题《“滨江范式”:推进中小学生深度体验式学习的区域行动》,“9”指基地学校承担的子研究项目。随着模块化、项目式的“1+9”群试点行动的推进,全区涌现出一批有影响力的“学改”样板,形成以点带面的辐射、引领效应。

2.“1+X”盟组合:课堂观察区块结盟

“1+X”盟组合,是指非官方的自发式、校际间、协作型“学改”共同体。“1”是指一所牵头、领衔学校,“X”是指就近的若干所中小学(包括区域外结对学校),以实现专家共享、亮点分享、协作探讨为目标,自主、灵活、深入展开基于深度体验式学习的“学改”校际协作行动。

(三)培育“滨江种子”的教师行动:英雄帖·课堂行

1.“英雄帖”:培育“滨江新锐”

滨江区推行的“英雄帖”,顾名思义,是指以“张榜海选+毛遂自荐”的方式选拔基层优秀教师参加各类大型、高端的优质课展示活动和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坛新秀、课改新锐、教学中坚等教学评比活动。“英雄帖”行动,不仅激励了广大基层教师自主、积极地投身于深度“学改”行动,还借此广邀省内外名师、专家同台展示新课堂、交流前瞻观点。“英雄帖”的积极意义在于:“投石激浪”的激励作用、“英雄不问出处”的育种功能、“春风吹绿日日深”的辐射效应。

2.“课堂行”:培育“滨江种子”

“课堂行”,是指分批次培训的课堂观察员,借助观察量表,以蹲点型、交叉式、跟踪性等多样形式,“行走”在不同学校展开常态课观察,发现“学改”问题或借鉴“被观察者”的成功经验,不断反思、研究、改进自我课堂的结构、形态等,逐渐成长为“学改”的先行者。基于“课堂行”路径的“滨江种子”培育行动,显著作用在于:①确保课堂观察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客观性及精准性,为大数据研究提供科学保障。②在持续性课堂观察过程中,促进观察者持续式提升课堂研究综合能力及科研素养,逐渐成长为“滨江种子”教师。③跨学校、跨学科的“行走课堂”,促进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促进民间“学改”协作群的大量产生。

(四)助推学式转型升级的学生行动:导学模·判断图

为促进学生主动、自觉地转变学习方式,滨江区以“导学模·判断图”为载体,助推学式转型升级的学生行动。

1.导学模:借学习新流程转变学式

依据布鲁姆的“信息加工论”、大卫·库伯的“经验学习圈”理论和“课堂理想系统”模式,滨江区研制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自主转型的“导学模”。“导学模”由“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学习发现→输出应用”四个环节构成,以学习体验的广度、深度、速度为课堂学习的主要特征而贯穿于整个学习经历(见图3)。

随着“导学模”在各中小学、各学科的日常课堂教学中的推行,已经逐渐成为每一个学生日常学习的新流程,有效促进学习者有意识地转变学习方式,提升了他们的综合学习力。

2.判断图:在自我判断中改进学式

为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转型升级学习方式,学校设计推广了“学生课堂学习状态自我判断层级图”(简称“判断图”),将学生课堂学习的状态及程度设置为“虚假学”“浅度学”“中度学”“深度学”四个层级,每个层级界定提供相应的判断标准,便于每位学习者进行自我检测或调整(见图4)。

“判断图”的推行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促进了不同学习程度、学习风格的学生通过对自我日常课堂学习状态的评判,有意识地转变、升级学习方式,由此逐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品质。

“四维十项”区域行动,通过“说出来”(学术论坛)、“写出来”(科研论文)、“上出来”(优质课展示)等以“输出性”为标志的区域“学改”行动,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课堂研究、变革能力,实现以“改教”促进“学改”的初衷。

四、思考与展望:“滨江范式”的再深化

“滨江范式”体现了预期的区域作为,促进了中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型升级,提高了广大基层教师学改、教改、课改的综合实践力,不断创高区域教学质量,扩大社会影响。

(一)创举范式,贡献“滨江方案”

“一核一路,四維十项”是对特色鲜明的“滨江范式”的核心概括,体现了滨江区创造性实践课改、学改的担当和作为,成为推进“美好教育”的区域样板,为新时代视野下深化学改行动贡献了区域性成功范例。

(二)创新行动,增强师生获得感

滨江区以深度体验式学习为突破口,成功探索了富有区域特征的“四维十项”区域行动,增强了广大师生的获得感,即助推教师专业能力快速发展,不断赢得同行、社会尊重,获得职业幸福感,也促进了每个学生不同程度地实现潜能释放、学式转变、学业成绩提高,获得学习的快乐感、成就感。

(三)后续深化,提升示范性引领

为进一步精准、精细、精耕“滨江范式”,打造区域课改金名片,滨江区将不断开创区域行动的新样态、新平台、新载体。在修正、完善研究量表的基础上,将继续深入探索适用于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课型、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等维度的“学改”规律,为更多的基层教师、地区同行做出更科学、优质的示范性引领。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陈宝生.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N].人民日报:2017-09-08.

[3]于漪.可以做得更好——于漪教育文丛(四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陈一中,李国亮,朱丽萍.中小学生课堂主动学习行为时间参数研究——以获奖课例为样本[J].上海教育科研,2018(12).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室3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