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四体六环”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模式

2020-03-07 05:21张雪斌朱光福张超
教育与职业(上) 2020年2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

张雪斌 朱光福 张超

[摘要]文章以建构主义理论、生本教育理论、产教融合理论为研究基础,构建了新生、教师、企业和学校四主体协同参与,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环节闭环且互动一体的产教融合“四体六环”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模式。该模式在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新生职业体验教学中进行了实践,验证了其对高效开展高职新生职业体验课程的教学具有很好的支撑作用。同时,建议从强化产教融合“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开发职业体验活页式教材、采取模块化教学模式、推进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几个方面深化改革。

[关键词]产教融合;“四体六环”;高职新生;职业体验

[作者简介]张雪斌(1983- ),男,重庆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副教授。(重庆  404155)朱光福(1971- ),男,重庆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教授。(重庆  401331)张超(1983- ),女,重庆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讲师。(重庆  40415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点项目“高职新生职业体验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52068)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03-0064-06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要求全面推进产教融合改革;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同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进一步明确“在实训基地、学科专业、教学课程建设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稳定开展校企合作”。可见,产教融合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势在必行。体验是教育的本体,职业体验是职业教育的理性回归,真正的职业体验是产教融合的重要路径,产教融合是职业体验的必然选择。Edward L.Deci等发现,职业体验能调动新生的主观能动性,持久激发学习动机,有效培养职业能力;邱开金提出,职业教育是引导新生从意识、知识、技术等层面体验职业的过程;郦昕阳、查良松等对高职教学后期职业体验中心模式进行了研究;李燕借助多维度数据分析实施了职业体验指导;李纪宾针对当前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体验式教学模式;岳瑞凤从生涯教育角度构建了递进的“五力需求”职业行为体验教育模型;周继东等进行了高职生职业体验的内涵研究。但是,以上研究都未涉及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模式。改革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模式,构建并实践产教融合“四体六环”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模式,有利于丰富和改进对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模式的认知体系,有利于改进职业体验实践教学、消减职业体验实践教学中尚存的一些现实问题,有利于国家产教融合政策的贯彻执行。

一、产教融合“四体六环”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模式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强调,建构是学习的本质,即学习者以已有经验为基础,通過和本体以外进行相互作用而获取、建构知识和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意义建构的最好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以获取直接经验知识,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基于该理论的指导,在产教融合“四体六环”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模式中优选先进企业所提供的真实问题情境,设计以高职新生为中心的四个主体在职业体验六个环节的各个层面上的协作关系和会话关系,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以帮助高职新生对当前职业体验的内容所反映的企业精神文化、企业组织架构、行业发展趋势、岗位工作性质等及其内在联系具有较深刻的理解,以实现职业体验实践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

2.生本教育理论。生本教育思想坚持“以学生为本”,强调激发新生学习的内生动力。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学习者的情感和感悟。感悟是学习者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学习者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感悟,而学习积累的要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职业体验的本质是新生通过亲身经历,对职业和岗位在工作经验、主体感受和人际关系三个维度上形成立体化认知,这也就是职业感悟形成的过程。“四体六环”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模式应一切为了高职新生,调动高职新生积极性,让高职新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且在六个体验环节上得到充分体现;要激发并提高学生在职业体验中的参与感,使其能做到积极准备、认真体验、及时总结,给予高职新生在体验全过程中充分的独立探究、协作交流的机会。

3.产教融合理论。产教融合理论包含资源整合理论、协同论和资源依赖理论,三理论分别从产业发展、系统演变和组织运作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第一,整合就是从主体维度、领域维度和方式维度进行有机聚合,从而形成新的有机体;第二,协同论是两个或多个主体,运用资源达成目标的能力或过程;第三,资源依赖理论是指任何机体都是从外部环境中获取、交换资源而延续发展的。产业支撑高职教育,产业引导高职教育,产业是高职教育的人才市场,高职教育服务产业。长期以来,产业与高职教育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一体互化。基于产教融合理论,“四体六环”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模式应注重专业对接产业、体验过程对接生产过程、体验目标对接生产目标、体验内容对接生产内容、生产资源对接体验资源、体验环境对接生产环境、体验评价对接工作评价。

二、产教融合“四体六环”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模式的内涵和结构

产教融合“四体六环”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生本教育理论和产教融合理论,依据国家职业标准、教学标准,结合区域行业企业现实情况和发展特点,校企合作组织高职新生基于职业规划和个性发展,亲历企业,对职业中技术管理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情感主导的系统认知与验证的教学活动。

职业体验模式以科学的理论依据,明确体验模式的目标:获取工作初步的、正确的框架性认知、认同,形成适度的专业学习动机。为实现教学目标合理安排准备,确保职业体验实践活动高效开展所必需的教学条件,然后按照教学“六环节”,四类教学主体协同开展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教学活动。该模式的结构包括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如下页图1所示),职业体验教学的“六环节”之间的内在纵向联系、各环节的诸教学要素之间的横向内在联系相互交织融合,最终形成“四主体协同、六环节闭合”的产教融合职业体验模式。

三、产教融合“四体六环”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模式的内容

产教融合“四体六环”职业体验模式强调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新生、教师、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同时依据任务驱动教学法原理,结合高职新生职业体验特点,形成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个环节闭环教学系统。

1.“四体资讯”。“四体资讯”是指职业体验中的企业、学校、教师、新生,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协同规范完成在职业体验教学资讯环节上的工作。学校根据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结合高职新生职业认知不足的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概况,发布职业体验教学任务,企业、教师和新生分别接受职业体验教学任务。企业获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高职新生年龄、人数、职业认知和职业体验目的等信息;教师调研新生意愿,了解合作企业类型、层次、岗位情况,并掌握学校要求和高职新生学情等信息;新生需要提前做好知晓职业体验任务、了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查阅专业岗位资料、调整心态等准备工作。

2.“四体计划”。“四体计划”,即职业体验中的企业、学校、教师、新生充分沟通讨论,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职业体验效用为原则,拟订职业体验教学活动方案。首先专业教师和高职新生沟通后,再与企业研讨形成三方意见,然后根据职业体验课程的顺序、校企实际情况和三方意见,设计职业体验的具体安排计划表,最后上报学校审核。在内容上重点设计以拟开展职业体验企业文化、层次、类别、岗位、组织结构的职业体验行动路线图,同时考虑学校规定及要求、新生学情,形成职业体验可行性方案。

3.“四体决策”。“四体决策”,即职业体验中的教师、新生发表意见,企业和学校依据既定的决策依据或原则,汇集各方意见,综合考虑区域政策环境、学校培养要求、企业资源及诉求、新生学情等情况,将相对效用最大的方案作为执行方案,同时选择多个可行性强的应急方案。

4.“四体实施”。“四体实施”,即职业体验中按照體验方案由学校牵头、企业配合、教师组织、新生体验,四方主体各司其职,开展职业体验。在实施中坚持产教融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整合行业、企业资源,教师指导新生从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典型企业文化、典型企业组织体系、典型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等内容着手进行职业体验,让新生了解胜任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同时,学校、教师和企业应根据职业体验目标、职业体验内容、职业体验任务和职业体验进度、职业体验结果,及时找出偏差,分析原因,采取对策,消除职业体验在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确保职业体验过程顺利,职业体验效果良好。此外,各职业体验关联人员在控制实施时,需要做好相应的协同工作和资料收集工作。

5.“四体检查”。在职业体验过程中,首先,组建校企联合巡查组,通过对体验全过程进行督查,及时制止“伪体验”行为;其次,学校教师除担负调度安排、辅助讲解等职责外,还需全程监控职业体验的情况,及时检查新生在体验过程中的认知态度、安全意识、现场效果、即时反馈等情况,并实时进行调整控制;最后,及时安排新生自查、小组互查,形成多维立体检查控制体系,并适时调整体验方案,确保职业体验顺利高效进行。

6.“四体评价”。评价是职业体验的后期环节,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评价结果对职业体验起到结果认定和改进指向的作用,所以评价主体的选择、评价指标的构建是“四体评价”的关键内容。首先,职业体验相关者企业、学校、教师、新生都参与评价,在评价主体上体现了“多元评价”的科学评价思想;其次,校企“双师”教师团队围绕职业体验的主要内容确定评价表,明确评价方式、建立评价体系,由四方主体按照评价标准实施评价;最后,将评价结果量化并反馈给学校和新生,以促使体验活动持续改进。

四、产教融合“四体六环”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模式的运行

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指导,按照产教融合“四体六环”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模式的基本原理和流程,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新生职业体验教学中对其进行了实践。

1.获取职业体验资讯。首先,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接受学校下达的职业体验任务后,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职业体验目的等主动向A股份有限公司集装箱码头、B医药有限公司、C配送中心等拟开展体验企业获取资讯,包括企业精神文化、物流技术及管理情况、劳动组织等的现状、发展趋势、企业组织结构、物流管理岗位结构、物流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企业导师以及可接受职业体验时间等信息;其次,专业教师向学校了解职业体验相关规定,同时向新生辅导员和新生获取新生情况。由于资讯活动本身具有交互性,所以在教师向企业、学校和新生获取信息时,另外三方主体也随之获取了职业体验相关资讯,为职业体验顺利开展做好了前期的资讯沟通和信息储备。

2.制订职业体验方案。物流管理专业职业体验方案是在学校指导、企业支持、教师主导、新生配合的相互协作下,围绕职业体验的目标、标准、内容、要求,针对物流行业技术及管理、劳动组织等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物流企业的文化特色,横向和纵向的岗位结构,对应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等方面做详细的计划和明确的要求,同时考虑企业场地、岗位数量、新生人数等情况,对新生、导师、岗位进行分组,轮流交替实施职业体验,形成“分组体验、交错循环”的实施方案。同时,向学校业务管理部门提出职业体验的行动方向、总体要求和评价提纲;校企“双师”结构教师团队根据方案标准、教学规范、企业接纳能力及时间要求等,按照“新生收益最大化”原则,制订适合四方主体的可行性实施方案,并形成多个备选方案。

3.选择职业体验方案。校企“双师”结构教师团队依据职业体验的安全性、时效性、可行性等原则,在确保职业体验的目标、标准、内容等高度协同的情况下,从多个备选方案里选择最优方案,具体表现为:选择物流管理专业职业体验教学方案时,要求选择区域或行业内的物流技术、物流管理、劳动组织领先,并且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强,愿意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同时作业现场安全等级高的企业。在保证体验过程安全、完整的前提下,选择综合效益最高的方案作为最终职业体验方案。然后以职业体验方案为基础与企业就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教学任务、资源、效果等达成共识,并签订职业体验协议,明确四方主体的权利义务,保障教学活动正常开展。最后,考虑校企双方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准备1~2套备选方案。

4.实施职业体验。实施是职业体验的关键阶段,组织实施的质量直接影响体验效果,所以此阶段需要新生、教师、企业、学校四方主体各司其职、紧密配合。企业导师按照职业体验“分组体验、交错循环”的实施方案,带领新生亲临岗位,进行典型工作任务的体验,达到“目标明确、流程完整、过程规范、结果有效”的要求,并践行产教融合、双元育人的指导思想。

第一,企业的任务。企业的任务是指企业管理人员、岗位能工巧匠或一线技术能手代表企业完成的职业体验任务。按照企业岗位资源划分结果,在职业体验方案中将体验岗位分为横向结构岗位、纵向结构岗位。纵向岗位中董事长、总经理等高层管理人员为新生讲解企业文化、战略及企业管理等;部门经理或主管带领新生了解部门运行流程、物流业务管理等;岗位能工巧匠或一线技术能手指导学生进行物流作业体验。横向岗位是物流企业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业务部门的经理、主管、组长等带领新生开展横向业务流程体验。组织实施过程中,企业导师主导体验教学,开展师徒式的传教模式,从而将新生带入真正的职场。在体验中,校企双方体现出高度的协调性、一致性,而这种协调性、一致性是建立在长效的校企合作、充分的校企沟通和信任基础之上的。

第二,新生的任务。新生是职业体验最大的受益者,所以在实施体验过程中,新生应充分发挥主动性,细心观察,用心聆听,认真思考,实时提问,操作尝试,做好记录,留取岗位职责、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图文信息资源,自觉遵守相关规定,顺利完成体验。新生要在企业现场完成职业体验、获得感官认知的当天,回校小组讨论并认真完成职业体验手册填写,完善职业体验过程资料。

第三,教师的任务。教师是指学校教师,是职业体验的主要控制者,也是体验行动开展的现场指挥者。教师根据企业岗位设置,将新生划分成若干体验小组进行轮流体验,同时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安排不同职业阶段的体验;在现场,教师要对体验小组进行安排调度,注意岗位小组的匹配和各组轮岗体验现场调度,安全控制、次序维持、观察记录新生体验过程表现等都是教师的职责;此外,教师还需要针对企业导师的指导和讲授,为新生进行补充性讲解,保障职业体验的质量。

第四,学校的任务。在组织实施阶段,学校的职责在于决策、督导、组织资源等,特别是学院相关部门要提供后勤保障,确保职业体验顺利开展。一切准备就绪后,学校应成立专门的督查小组,对各专业职业体验进行监控和指导,以保障活动正确、有序开展。学校职能的履行在职业体验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能有效促使体验正确、有效进行。

5.检查职业体验运行。在物流管理专业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教学运行的全过程,由四方主体协同检查。各主体遵循安全、高效、节约的原则,依据职业体验标准实施检查。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和企业选派教育和实践专家组成巡查组检查、监督教学活动,保障活动的教育性和职业性;在新生中选举督查员、示范员,使新生互助互查,同时新生按照职业体验手册要求进行自查;学校教师全程参与活动,一方面配合企业导师进行职业体验过程讲解和演示,另一方面督促新生按要求完成体验活动。

6.评价职业体验效果。首先,校企“双师”结构教师团队根据物流管理专业新生职业体验目的,安排职业体验的考核内容,并设计职业体验成绩评价项目、指标及其标准,根据各指标在人才培养目标及后续学习中的重要性,确定各职业体验评价指标的权重。其次,四方主体按照物流管理专业职业体验评价标准,采用教师阅评、企业技评、学校抽评和新生自评的方式,围绕物流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物流企业组织结构、物流主要岗位及其主要典型工作任务、物流企业文化认知这四大职业体验内容,进行多元评价。最后,物流管理专业对参与职业体验的132名新生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对行业企业宏观认知度方面,95.45%新生表示职业体验助于其初识行业与职业, 85.67%的新生认识到物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79.50%的新生对物流行业的认同感提高,并产生了兴趣;在职业成长认知度方面,通过职业体验,78.79%的新生对物流管理专业对应职业、物流管理岗位成长阶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激发学习动力方面,73.86%的新生认识到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有效提升了新生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90.15%的新生明确表示,通过职业体验明确了学习的方向,有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讨论及建议

基于以上实践,验证了产教融合“四体六环”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模式能有效激发新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目的性,增强新生对高职教育的信心。通过职业体验使新生初识了专业与职业,建立了专业与职业的原型框架,形成了职业框架性感知,为后续专业学习奠定了感性基础;有效消除了高职新生在职业上的盲点、专业上的困惑和迷茫;为学生自己规划职业生涯做好了初步准备。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模式进行深化改革:

1.强化产教融合“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打造“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是推进产教融合的关键。从上述产教融合“四体六环”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模式运行中不难发现,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要求已不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而是要能够和企业专家一同高效指导新生开展岗位实践。随着教学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会越来越高。因此,坚持产教融合,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团队,是产教融合“四体六环”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模式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

2.开发职业体验活页式教材。目前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教材改革,提倡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产教融合“四体六环”高职新生职业体验中,新生使用了《职业体验手册》,但手册内容尚不夠活页化和工作化,因而为促进产教融合“四体六环”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模式的推广,应结合行业企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大力开发职业体验活页式教材。

3.采取模块化教学模式。根据模块化教学的基本思想,要对职业体验的主要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对于不同教学内容模块,要采用对应的教学模式。例如,主要岗位及其主要典型工作任务宜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模式;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企业文化、企业组织结构等内容宜采用讲授、情景教学模式。另外,由于教学主体多元化,不同类型的教师可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协同教学,兼容并蓄,形成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的模式。

4.推进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产教融合“四体六环”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模式实施的重要载体是体验场所,但目前职业体验中面临的主要困境就是缺乏适合职业体验的企业或基地。国家出台政策大力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产教融合型企业,这可以充分发挥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教学育人功能,为职业体验提供实践资源保障,同时也可以有效解决我国职业教育“两张皮”或“一头热”的尴尬境遇。

[参考文献]

[1]陈鹏.职业启蒙教育:开启职业生涯的祛昧之旅[J].教育发展研究,2018(19):21-27.

[2]李纪宾.高职就业指导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9(5):109-112.

[3]郦昕阳.以“职业体验中心”平台完善高职教学“后期实训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9(9):84-85.

[4]李燕.论职业体验在高校职业指导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3(27):94-95.

[5]邱开金.职业体验:职业教育的理性回归[J].职教论坛,2012(24):20-22.

[6]岳瑞凤.生涯视角下大新生职前体验式教育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9):98-99.

[7]周继东,张雪斌,周长春.高职生职业体验内涵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1-3.

[8]查良松.创建职业体验中心增强高职毕业生就业适应性[J].中国高教研究,2013(12):52-54.

[9]张晓明.我国近代职教史中的产教结合[J].教育与职业,1993(12):23.

[10]Deci EL,Ryan RM.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J].Psychological Inquiry,2000(11):227-268.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视角下我国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研究
“产教融合,三进三出”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教学做一体化改革与产教融合
探索具有吉利特色的产教融合之路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