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投资之赋能式投后管理模式新探

2020-03-07 05:34陈恋
财经界·下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赋能

陈恋

摘 要:产业投资的战略目标和价值追求具有鲜明的独特性,这决定了投后管理需采取与之高度匹配的管理方式才能促成投资的超额回报。赋能式投后管理让投资方和投后管理人员跳脱原有单方面管控的思维局限,通过赋予能力、授予权力、优势输送、共商共享等优质方案助力被投企业高效稳健地运营。

关键词:产业投资 赋能 投后管理

一、风险管控

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来自政策、市场、安全、环保等方面的风险时刻相伴,对于初创企业或处在发展早中期的企业来说,风险的管控能力明显不足。在赋能式投后管理过程中,投后管理人员应做到时刻预防风险并反复自检预防风险的举措是否有效,同时准备好应对风险的B方案;在风险来临时,应第一时间识别风险,并采取高效的风险解除方案快速处理风险;在风险消除后,应及时做好复盘,并聚合管理、技术、安全、环保、人力资源、财务、法务和业务等领域的专家共同制定第二代的风险预防、识别和处理方案。

二、战略引领

企业战略是企业自上而下的整体性规划,是指企业根据环境变化,依据本身资源和实力选择适合的经营领域和产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差异化在竞争中取胜。主要包括发展战略、品牌战略、竞争战略、市场战略和产品战略等内容。被投企业与投资方在发展战略上应做到方向一致,可以求同存异,但不能背道而驰;品牌战略应主要围绕品牌定位、品牌设计、品牌塑造和品牌宣传等维度开展一系列有效提高公司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要举措;竞争战略中应注重企业差异化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三、管理完善

在企业发展进程中,管理自始至终贯穿其中,初创企业管理欠缺、发展中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投资方应毫无保留地将已有的管理制度、流程方法、内控体系传输向被投企业,并持续督促后者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执行、整改、复盘及迭代,被投企业亦可借鉴成熟的管理模式来完善内部管理体系。

四、市场推广

市场推广是帮助企业的产品快速打开市场的重要手段,渠道多元化、营销系统化和资源充裕化将成为市场有效推广的重要保障。投资方应利用自身在多领域的积累帮助被投企业获取最新市场信息、对接政府和项目资源、拓展销售渠道、赋能市场营销、搭建行业内人脉体系和及时输送专业人才。

五、技术帮扶

被投企业的自有技术是促成投资方投资的主要考量因素,投资双方合作正式开展后,双方补强的不仅是产业和市场,更是技术。投资方应及时梳理被投企业已有技术,深入分析技术应用、技术水平、技术竞争力、技术短板和技术前景,加强双方技术交流和融通,打造双方技术1+1>2的双赢局面。投资方不应单纯追求被投企业的营收状况和投资回报而忽视被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应重点关注被投企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内部设备的更新迭代和技术专家的引进。

六、人力资源提升

初创公司的招兵买马大多依靠创始团队的美好愿景和满腔热血,随着企业逐步发展与壮大,内部组织架构、人才梯队建设、员工激励、薪酬体系搭建、员工关爱和人才引进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员工作为公司最重要的价值,如果他们的利益和担忧得不到维护和解决,军心不稳的企业分崩离析只在一朝一夕之间。为杜绝悲剧的发生,投资方应外派人力资源专家蹲点被投企业,帮助被投企业完善人力资源相关制度,培训相关团队,并督促全员执行、复盘与改良,形成完備的流程与体系,消除人力资源相关隐患。

七、资金扶持

资金一直是企业发展进程中缺一不可的靶向因素,投资方注入的资金能有效缓解被投企业的燃眉之急,更能加速被投企业的发展,但投资方在资金方面的作用不止于此。初创企业的再发展将对资金的需求愈发强烈,实力较为雄厚的投资方可作为背书方和担保方助力被投资业低成本再融资与获取低利息银行贷款,亦可用自有资金帮助被投公司再投资和新建项目,实现企业飞速发展。

八、社会责任宣导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在特定的制度安排下,企业追求在预期存续期内最大限度地增进社会福利的意愿、行为和绩效。处在解决自身温饱或飞速发展阶段的企业通常会忽视企业的社会责任,然而对于每一家企业来说,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造福社会也是每家企业正在做却未曾留心的事实,因为他们生产的每一件产品都以不同的形式走上社会、走进百姓家并便捷着人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杨学成,陈章旺.网络营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2.

[2] 李伟阳,肖红军.企业社会责任的逻辑[J],中国工业经济,2011,(11):87-88.

猜你喜欢
赋能
数字技术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增效机制与实现路径
传统文化如何为新闻工作者赋能
以“赋能”理念塑造团队内部管理的良性生态
区块链在监管科技领域的实践与探索改进
“赋能”资本论
打造有自媒体基因的传统出版
赋能健康教育在骨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大蓝鲸”系统:打造增强型的新广播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探究
争鸣|少儿音乐教育需重新为音乐“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