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只”从语气词到限制范围副词的演变

2020-03-08 14:27陈立平
神州·上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演变

摘要:“只”在唐朝时期就出现了限定性范围副词的用法,(1)但是在六朝时期已经出现用“只”表达限制性范围副词的现象。但是到了唐朝以后,限制性副词“唯”开始衰落,在近代和现代都是“只”。本文讨论限制副词“只”在历史上的消长替换,以及他所适应句式和表义上的差别。“只”由语气词衍生出了限制性范围副词的过程。

关键词:汉语语法;只;限制性副词;替换;演变;衍生

词语的分类在“汉语语法”研究中一直都是很麻煩的课题。从事此项研究的人数并不少,但由于理论上的缺失导致在《汉语词典》编辑中的词类注解不全面,因此不能够系统的开展。

本文讨论限制副词“只”在历史上的消长替换,以及他所适应句式和表义上的差别。

(2)太田辰夫(1957)认为“只”是由“止”、“祗”改写而成的;李宗江(1998)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并对太田辰夫的观点产生了质疑。张谊生(2000)认为副词“只”是由“只”的其他词性演变过来的。“只”最晚在唐朝时期就出现了限定性范围副词的用法,(3)但是在六朝时期已经出现用“只”表达限制性范围副词的现象。但是到了唐朝以后,限制性副词“唯”开始衰落,在近代和现代都是“只”。研究探查得出结果:“说文解字”中“只”在汉代以前都只是语气,还未出现限制性范围副词的用法。

一、六朝时期

到了六朝时期,“只”的使用数量大幅增加。同时在读音上“止”和“只”同音,在语义和功能上“止”的语义、句法功能较为繁杂,所以“只”取代了“止”限制性用法。“只”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作副词时表示的意义除此以外没有其他,我们在整理语料的时候发现,这种功能最早可以追述到六朝时期。

1.1只后加谓词性结构,限制与动作有关

1.例如:不畏官军千万众,(只)怕荣公第六郎。(4)(《北史》)

2、例如:不远复,无(只)悔。(《宋书》)

1.2 (只)后加谓词性结构,限制与动作有关的数量

3、例如:而尸子(只)载熊陶等六人,不载灵甫。(《陶渊明集》)

4、例如:……两头已死,(只)还四头老牛[出自《野朝佥载》](《野朝佥载》)

1.3“只”后面加名词,表示对事物的数量的限制。

4、例如: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我的新煮熟的酒,(只)有鸡接近局。[出自陶渊明《归园田居.五》]

5、例如:尔(只)有一个父母,更求何物。尔自返照看。(出自《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6、例如:此门中千人万人,(只)得三个五个。(《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二、隋唐时期

到了隋唐时期,“只”的使用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自唐朝开始,“只”在限制副词中一家独大。由于“只”的发展,也令“唯”等其他限制副词的使用大大减少。

“只”的用法在六朝时期已经基本确定,唐朝时期在“只”的使用方法上与六朝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数量上远远高于六朝时期。

2.1只后加谓词性结构,限制与动作有关的事物。

7、例如:我此禅宗,从上相承已来,不曾教人求知求解,(只)云学道,早是接引之词。

8、例如:和尚(只)铲得这个,不铲得那个。(《洞山语录》)

2.2只后加谓词性结构,事物的数量

9、例如:此门中千人万人(只)得三个五个。(《传心法要》)

10、例如:示众曰,一大藏教只是个之字。(《洞山语录》)

2.3只后加谓词性结构,与事物有关的可能性

11、例如:何以效酬天地力,(只)将忠孝报君王。(5)(《敦煌变文》)

12、例如:僧问,先师道,(只)这是,莫便是否。(《洞山语录》)

2.4只后加名词性结构,限制事物的数量

13、例如:为复世人无二种,为复老者只一身。(《敦煌变文》)

14例如:帝曰:“(只)是魏征老兵,对众辱我。”(《独异志》)

补充内容:

1、(只)在花开之数日。——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例如 只有霜中败叶。又如:只道(只认为;只说);只除(只有;除非);只告诉你;只见过我父亲...

2、妾身早知陛下驾临,(只)合远接.——《汉宫秋》

3、(只)隔数重山。——宋·洪迈《容斋续笔》

可见“只”的用法在六朝时期就已基本出现,比较完善,但是到了唐朝,才大范围的使用。可见到了唐朝时期“只”的用法已经成熟,其他词语开始逐渐退出限制副词的范围。从这一时期开始到今天的现代汉语,“只”仍然是限制副词中的主导性词语。

注释:

李宗江.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64

管燮初:甲骨文金文中的“唯”字用法的分析.中国语文,1962(6)

李宗江.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64

出自《北史》

出自《敦煌变文》

参考文献:

[1]李宗江.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208-222

[2]何乐士.《左传》范围副词[M].长沙:岳麓书社,1994

[3]乔玉雪.“祗”、“止”、“只”的历时替换及相关问题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04.5

作者简介:陈立平(1970.3)女,籍贯: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职务:教师,职称:中级,学历:本科,单位:柳河县第九中学,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演变
论日本文化的复合性特征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