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丰宁地区浅析剪纸艺术及其与满族文化的关联

2020-03-08 02:20耿中勖朱一
艺术科技 2020年17期
关键词:萨满教艺术形式

耿中勖 朱一

摘要:丰宁剪纸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意义重大,是满汉文化交融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丰宁满族剪纸拥有独特的艺术美感和视觉冲击力,来自当地人的记忆与汗水,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盼望,其大气质朴的造型、趣味和贴合的题材,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丰宁剪纸与满族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包含着人们对萨满教的信仰和原始的自然崇拜,展示了满族人的淳厚民风,是民间艺术历史上一颗闪亮的星。

关键词:丰宁满族剪纸艺术;民族气息;满族文化;萨满教;艺术形式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7-0066-04

1满汉的融合——丰宁剪纸的起源

我国民间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北朝,在清朝中后期开始繁盛发展,很多具有民族特色、区域特色的剪纸应运而生,丰宁剪纸便是其中之一。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必须是在纸这种原料被发明之后才出现,也就是汉代造纸以后,经过唐代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宋代造纸业的发展,纸品类品目繁多,并由于生产力发展带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剪纸成为了当时窗子上的点点装饰,或者粘贴在陶瓷上作为装饰物,更是变成了皮影戏舞台上的“演员”。

满族前身是女真族,兴起于辽宋时期晚期,建立金朝,作为统治者的女真人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农业需要,在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在剪纸艺术中掺入了北方民族的感情,其对剪纸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了特色剪纸艺术的源头。

在历史文献记载中,《钦定热河志》等都表明丰宁地区曾在明代永乐年由原来明属兴周卫并入兀良哈(即兀良哈三卫,明国的蒙古属蒙古部族),自此丰宁地区很久再无人烟。而对于丰宁剪纸,人们留存下来的记忆都认为其始于清代中叶,其本身意义并非用于装饰,而是用于加固窗户纸。后来窗花的种类不断增加,形成了以红色为主的剪纸,在这个过程中,还广泛吸收了其他省份的地域特色。丰宁剪纸在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碰撞中诞生,是汉族和满族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清代,在承德丰宁满族自治县境内存在为数不少的皇庄马场,由于该地干旱少雨、四季变化明显的特点,根据生活习惯,人们利用窗花代替了纸条,用于加固窗户,一种崭新的民间艺术就诞生了,为人们朴实的生活增添了颜色和情趣。2006年,丰宁满族剪纸入选为河北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于2010年10月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丰宁剪纸艺术中的满族文化与内涵

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核心为信仰,抛开核心,这种传承就只剩下技艺手法的传承,空有骨骼没有血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的兴衰被淡忘。就满族本身来讲,可以追溯到我国史籍中的肃慎人,肃慎人的生活地区大体上是在我国东北境内,沿三江流域和东部沿海,挹娄、勿吉和靺鞨也与满族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满族普遍信仰萨满教,满族人的祭祀与汉人有所不同,主要是由于满族与汉族祭祀的对象不同,满族人有独特的祭祀神明和信仰。满族不仅拥有勤劳、朴素、勇敢的性格,还有其独特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信仰,存在对自然万物、图腾的崇拜,深信寰宇的一切存在都必定有其意义,并将其人格化、神明化,创造了满族时代生存的秩序,也形成了崇敬的心境和有所不为的禁忌。

丰宁作为满族自治县,存在能够孕育独特民族风格艺术的土壤。经过岁月的洗礼后,汉蒙文化与满族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融合,民族历史的兴衰,都在潜移默化地促进满族民间艺术与其他文化的融合。但是单谈丰宁剪纸的雏形,本身是为了满族祭祀活动的需要。这种艺术拥有浓厚的宗教气息,在当时人们对生命和获得的渴望也非常强烈,而萨满拥有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权,在神明形象具体化的过程中,神明与凡人必须在形象上有所区分,这些区分、异变,其实是来自先人日常的起居狩猎等自然活动,因此满族剪纸也是信仰落实到现实中的具体化过程。

满族所信仰的萨满教崇奉他们所祭拜的天地、祖先、动物等圣灵,这些也成为了剪纸艺术主要表现的内容,其中还表现有“生殖意义”,因为创作主题是女性,如主要的表现神明柳树妈妈,除了透露出自然崇拜,更透露出满族人对自然生息的重视,寓意深长的剪纸继承了山林民族与游牧民族的萨满文化和他们的造神艺术理念,形象大方自然而又不失庄重,拥有固定明确的宗教符号、独一无二的写意造型手法。在萨满剪纸中,也有应用、表现于巫术活动中的,可以通过剪纸进行占卜和祭祀。在生产力落后的过去,萨满代表神明的思想,作为自然万物的代言人,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但是满族独具特色的剪纸却将柳树妈妈等神明的形象传递了出来,并赋予其更多存在的意义。

3丰宁满族剪纸的创作艺术

丰宁的剪纸表达内涵丰富,创作内容繁多,手法别具匠心。丰宁剪纸艺术采用了合适原材料纸张的创作手法,进行因地制宜的艺术创作。在当地人漫长的生活岁月中,丰宁满族民间剪纸形成了主要采用阳刻、辅以阴刻的技术手法。它区别于大江南北剪纸特点,在其他地区剪纸匠人对剪纸线条精细推敲、揣摩的要求下,丰宁匠人反而对神明、人类、动物这类活体的表达更趋向于其神态、特征的意象化表达,对其他元素只表达其大意,因此给人一种言简意赅、大气豪放的感觉。大多数剪纸采用镂空的形式,艺人师傅往往用惟妙惟肖的轮廓外形就可以表达出丰富的形态特征,如人物的性别年龄甚至神态表情,或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对象的状态,对这门民间艺术来讲做到了恰到好处的扬长避短,着重从材质特点出发进行艺术创作和联想,如丰宁满族剪纸关于人物形象的作品,多表现有民族特色的长袍马褂,身体多为阳刻,五官等为阴刻,最有趣的当属脸部,很少看见全侧脸,多为八分朝向脸,眼睛扁长,鼻子形状为水滴型形,眉毛向下略弯,也有在两眼间交汇的,人中由一条线代替,来连接形状为倒三角的嘴巴。创作讲求对称,对性别的区分明显。在丰宁地区,人们取材于宗教信仰、神话传说、奇闻逸事进行创作,现在戏曲人物是他们重要的灵感来源。(如图1、图2)

剪纸的创作多用联想的方式进行组合,在创作满族人心中的“祖母神”柳树妈妈的时候,其手臂头发都是通过联想后将柳叶融入其形体,可见柳叶在满族人心中不同寻常的地位。茂盛的柳叶象征对人丁兴旺的渴望,面部采用质朴浑圆的阳剪,运用阴剪的灵活生巧赋予柳树妈妈生动形象的面部神态,搭配得当,浑然天成。丰宁的剪纸不单单是一门写实或者惯用拟人手法的艺术,还常运用象征性的符号、文字或者图案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景。“琳官梵宇,剪五色纸形如旗脚,贴于门额”所描述的是挂笺,在满族人房屋的西侧常常能看见这样的挂笺,颜色以白色和黄色为主,在祖宗板上写着满文的挂笺,这种在庄严场合的挂笺逐渐成为喜庆节日的一种标志,超越了原有的功能属性,并且颜色也变得更加丰富。在丰宁满族人家的新年里,五颜六色的挂笺是不可或缺的,五颜六色的十六开纸上镂空形成福寿等文字,大门一般悬挂5个,不仅包含东西南北,还囊括“中”这个方位,其更是有防“穷神”的说法。(如图3)

丰宁人还会用独特的表现形式为节日增色。例如,五月节的“天神”总会如期而至,好心的老人会告诉人们,只要将葫芦形状的剪纸挂在门上,并在房檐插上艾蒿,就能躲过灾祸。以前的皇帝在宗室婚嫁时也会在室内、走廊上挂上龙凤双喜团花等拥有吉祥寓意的剪纸,如此来看,无论是寻常百姓还是帝王之家,都喜欢这种精巧有趣的剪纸,并使剪纸艺术与生活相融合。(如图4)

4结语

丰宁剪纸是我国宝贵的民族财富、历史文化遗产。丰宁剪纸是满汉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是劳动人民血与汗的创造,展示着人们对美的追求,應用范围广泛。丰宁剪纸很好地在满族文化这个土壤中不断发展,保留了浓厚的民族气息,同时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实用性在民俗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融入了一个个创作者的个人情趣和审美意蕴,使其内涵更加丰富,也为人们享受至真至纯的宁和生活提供了一方净土。

作者简介:耿中勖(1999-),男,河北承德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园林景观设计。

朱一(1979-),男,江苏苏州人,研究生,硕士,讲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艺术,室内空间艺术,当代艺术。

猜你喜欢
萨满教艺术形式
萨满教研究概述
当代金属雕塑创作的艺术形式特征分析
浅析我国公共艺术艺术形式的发展与趋势
童话改编动画电影的模式演进
浅析形式美在装饰画中的重要性
潮汕民间美术文化艺术形式举隅
萨满教研究的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