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建设的浙江实践与若干启示

2020-03-09 06:13高建华杭州市余杭区档案馆
浙江档案 2020年1期
关键词:余杭建档余杭区

高建华 李 琴/杭州市余杭区档案馆

杭州市余杭区档案馆抗战纪念展览展厅

档案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是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母资源”。自浙江省档案局印发《关于大力推进档案文化建设的意见》以来,全省档案文化建设持续发力,呈现了“兰台花开艳”的生动局面。近期,省档案局制定实施《关于深入推进新时代浙江档案文化建设的意见》,全省档案文化建设实现创新发展。

一、浙江的工作实践

笔者对2011年至2019年《浙江档案》杂志、“浙江档案网”上发表的相关文章或信息进行梳理,分析全省各地档案部门推进档案文化建设的具体做法及成效。笔者认为,近年来全省档案文化建设的工作特点可概括为“工作领域不断拓展、文化成果丰富多彩”。

(一)主动建档

包括档案部门主动建档,以及为文化部门、文化类企业、文化建设项目和文化名人开展建档工作提供业务指导。前者包括开展方言语音建档工作、为“非遗”传承人建档、开展记忆工程建设、服务中心进行建档等,其中开展记忆工程建设包括利用影音或文字等记录乡村风貌,形成《台州古村落》《龙泉山村影像志》《余杭历史文化村落》等作品,以及档案部门开展或参与“城市记忆工程”建设、“千村档案”建设、“征集余杭农村人民公社口述史料”工作等;服务中心进行建档如近几年杭州市余杭区档案部门积极参与良渚文化品牌建设、良渚古城遗址申报世界遗产档案建设等工作。

(二)深挖馆藏

一是利用馆藏编纂出版优质编研作品。如以历史(文化)名人为题材出版名人丛书,2018年松阳县档案局主编的《老街上的能工巧匠》正式出版,利用馆藏影像档案介绍了松阳老街上具有代表性的30种传统手艺和多位手艺人。《丽水第一》《地图上的宁波》《余杭珍档荟萃》也是近年来档案部门优秀编研成果的代表。此外,档案部门还在重要时间节点推出重头文章,如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省档案局根据公布的档案撰写了《危机思变——汤寿潜与立宪运动》一文。二是以馆藏为素材拍摄电视纪录片、电视剧或电影等。如江山市档案局依托馆藏《清漾毛氏族谱》,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梳理了湖南韶山毛氏和江山清漾毛氏的渊源,在此基础上于2009年5月举办了“毛泽东祖居地在浙江江山”新闻发布会,并协助拍摄电视纪录片《清漾毛氏史话》。三是利用馆藏服务地方文化旅游事业。原江山市档案局(馆)基于馆藏《清代清漾毛氏族谱》,积极参与清漾毛氏文化的研究工作,使“毛泽东祖居地在浙江江山”成为定论;申报《清代清漾毛氏族谱》,被列入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最终清漾村成为5A级旅游景区、省历史文化名村,档案部门功不可没。

《信仰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档案展主题墙

(三)注重宣传

包括举办档案展览和与新闻媒体合作进行宣传。一是举办档案展览。当前,举办档案展览是档案部门深入推进档案文化建设的有效形式。2018年“6·9国际档案日”期间,省档案馆“难忘浙江事”“大写浙江人”“走进档案”三大展览正式开展,省委常委、秘书长陈金彪参观展览,他对展览予以充分肯定,并指出这三大展览办得非常好,是很好的教育平台,要充分发挥作用。2019年“6·9国际档案日”期间,陈金彪赴省档案馆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档案文献展,指出这个展览办得好、办得很及时,要在主题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2018年1月,《信仰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档案展在余杭区档案馆开展,时任区委书记毛溪浩率区委常委会全体成员前来观展。二是与其他新闻媒体进行合作。如余杭区档案馆与《余杭晨报》合作推出“余杭记忆”专栏,介绍了多个历史文化村落,宣传成效明显。

(四)搭建平台

一是建设档案文化研究机构。如,2014年省民间档案文献收藏研究会成立,研究会在凝聚和引导民间力量推进档案事业发展、提升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统筹协调国家和社会档案资源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18年平湖市档案馆“华东师范大学档案校史实践研究基地”揭牌,市档案馆与华东师范大学得以进一步加强联系,发挥档案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发展的独特作用,共同推动档案事业创新发展。二是编辑档案文化书刊。如,从2011年起,省档案馆编撰《记忆浙江》系列丛书,以主动存史录史的方式记录年度浙江社会的现状、变迁和发展轨迹。丛书作为“浙江记忆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全新的社会发展视角、创新的主题分类、图文结合的方式,系统梳理和盘点了当年浙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从档案的角度记录了当年浙江最鲜活的集体记忆。再如,余杭区档案馆创办馆刊《余杭档案》,作为展示全区档案文化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10年来刊物共出版22期、发行4万余册。又如,2015年原余杭区档案局(馆)编撰出版了《余杭历史文化村落》,介绍了区47个历史文化村落,为保护全区传统村落、留存历史记忆、研究余杭地域文化留下珍贵资料;2016年编著出版了《余杭历史文化名镇》,介绍了余杭历史名镇的发展脉络和经济、文化概况等,兼具研究性和可读性,对于今天特色小镇建设亦有一定参考价值,该书被评为“浙江省百项档案编研精品”。

(五)合作开发

一是联合开发。档案部门与其他部门合作编撰档案文化类书籍,既能高效整合利用档案资源、推动档案文化建设,又能解决编撰经费不足的问题。如,原上虞市档案局(馆)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等单位合作编著了《上虞地方文化丛书》,包括《越窑青瓷》《故事传说》《文化古迹》《名贤名人》《百年春晖》等10种共11册,丛书被评为全省档案部门优秀编研成果。二是项目外包。如,宁海县档案馆在编著《宁海县姓氏文化溯源》时,委托专业广告公司负责具体业务工作。这种由档案部门出题、专业公司负责具体运作的工作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各方专长、实现合作共赢。

二、若干启示

《余杭档案》封面

《余杭历史文化名镇》封面

第一,要高度重视档案文化建设的政治性,坚持人民至上。要突出档案文化建设的政治属性,始终把牢政治方向,始终牢记“档案工作姓党”,大力弘扬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敏感性,深挖档案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如,“五九精神”是余杭土生土长的优秀精神,当前余杭区上下大力弘扬“五九精神”,广泛深入开展“百千万”蹲点调研活动,区档案部门可围绕弘扬“五九精神”开展档案文化建设。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档案文化成果,推进档案文化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第二,要推进档案文化下基层。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提出了“完善基层档案管理制度,强化档案服务功能”的要求。为此,要切实做好推进档案文化下基层工作,让档案文化走进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企业文化俱乐部和校园学生活动室等。近年来,余杭区档案馆与区委宣传部、团区委、区教育局等单位联手举办成长档案培训评比活动;与区委组织部举办全区党员干部摄影展;与区老龄办合作举办“余杭老人看余杭”活动;与邻近社区开展共建,举办系列档案文化活动,社会反响良好。

第三,要体现时代性。开展档案文化建设必须倾听时代足音、把握时代脉搏、记录发展脚步,用档案文化的特有表现方式感悟时代、体验时代、歌颂时代。现阶段开展档案文化建设,应当推进“三个地”档案文化建设,重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并要精准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党性和廉政教育。

第四,要体现公益性。档案文化建设要体现公益性,档案部门可推出档案文化讲堂、档案馆开放日、档案主题展、馆藏档案精品赏析、家庭档案建档指导等一系列公益性的活动;广泛开展档案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的“六进”活动,让档案文化更加贴近公众。

第五,要体现创新性。根据要求,开展档案文化建设要加快推进观念理念、内容形式、体制机制等的创新,进一步激发活力。只有坚持创新才能保持档案文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区、县档案部门可尝试拍摄“微视频”、编纂“微村志”等,以及通过多种途径制作档案文化创意产品。

猜你喜欢
余杭建档余杭区
记录历史,传承文明
——数字化测绘建档技术助力历史建筑保护
读迷作品
读迷作品
“你好亚运!余杭@未来”
“红心向党·创新报国”建档10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
做比萨
友谊医院通州院区能建档生娃了
《杭州余杭径山》《晨曲》
新龟兔赛跑
能喝到几瓶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