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青山长江公路大桥19号主墩基础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2020-03-10 05:25
工程技术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主墩钢护筒成孔

李 勇

(中铁大桥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53)

1 工程概况

武汉青山长江公路大桥是武汉市四环线跨越长江的控制性工程,大桥按双向8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设计时速100km/h。大桥主桥为(350+938+350)m钢箱及钢箱结合梁斜拉桥,桥塔为A型钢筋混凝土主塔。

主桥19#南主墩基础采用60根Φ2.5m变径钻孔桩基础,梅花形行列式布置,桩长92m(上部25m为Φ3.0m,下部67m为Φ2.5m);承台为哑铃型结构,总平面尺寸为98.9m×39.5m,厚9m,两端为Φ39.5m的圆形结构,中间采用系梁连接。

墩位地质自上而下地层为粉细砂层(+15m~-10m)、粉质黏土(-10m~-17m)、圆砾土层(-17m~-22m)、泥质粉砂岩、微弱胶结砂岩、弱胶结砂岩(-22m~-89m抗压强度约2MPa)。

2 总体施工方案

19号主墩基础施工前,先采用双排钻孔桩加固岸坡,其后在长江枯水期进行墩位清淤以及吹填筑岛形成钻孔平台,采用1台500t履带吊机辅以1台EP800型免共振电动锤整根插打钢护筒,再利用4台TR460D型大型旋挖钻机施工钻孔桩,最后逐根插打围堰锁口钢管桩,采用干挖+水下吸泥组合方式进行堰内取土,封底完成后逐层施工承台。

3 基础施工关键技术

3.1 岸坡防护

由于19号主墩基础位于长江南岸自然斜岸坡上,坡体高约13m,坡度25°~60°,植被稀疏,崩塌迹象明显。基础施工时,势必对岸坡产生较大影响,为保证边坡安全以及抵抗围堰取土后的不平衡土压力,基础施工前采用双排钻孔灌注桩对岸坡进行加固防护。

3.2 吹填筑岛

(1)方案设计。考虑到基础施工正处于2015年长江枯水期,为给大型旋挖钻机施工钻孔桩创造更有利条件,19#墩钻孔施工平台采用吹填筑岛方案,变水上施工为陆上施工。墩位筑岛平面尺寸为118.8m(横桥向)×70.7m(纵桥向),吹填最大深度为15m。平台临江侧及上下游均插打锁口钢管桩作为支护及防冲刷结构,钢管桩外侧抛填片石反压护坡。

(2)施工控制关键措施。①由于墩位处原有砂石料码头,钻探发现锚链、片石等阻碍,后续钢护筒插打、钻机钻孔的障碍物较多,墩位区域吹填之前,先进行清淤、清障。②吹填区域先插打平台外侧支护锁口钢管桩(φ820mm×16mm),桩间锁定形成闭合水域,同时在下游侧留一出水孔,以便平台内部吹填时平台内多余水体流出。③支护桩内侧管袋吹填铺设与外侧片石反压同步,防止支护桩因内外不平衡压力过大失稳。④吹填过程中,每日测量分析吹填水域及支护桩外围河床标高,准确掌握水下冲刷情况,确保结构安全。

3.3 大直径钻孔桩成孔

(1)钻机选型。通过分析19#墩地质条件,并结合国内类似地质成孔经验,大型旋挖钻机具备成桩的可行性。为验证大型旋挖钻机成孔的可行性,2015年7月29日至8月2日在19#墩墩位附近采用1台TR460D型旋挖钻机开展了试桩工作,历时4d,实际成孔深度达110.2m,成孔后采用超声波检孔仪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成孔深度达到19号主墩的设计孔底高程,孔径均大于2.5m,垂直度为0.32%,各项检测指标均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试桩结果说明大型旋挖钻机具备成孔条件,且工效显著。

(2)大直径钢护筒整根制作、插打。钢护筒直径φ3m、壁厚25mm,单根总长41m,采用螺旋焊接工艺在工厂内整根卷制成型。现场利用定位架进行钢护筒定位,通过1台500t履带吊机和1台EP800型无极可调免共振电动振动锤配合整根插打,插打作业过程最大吊重130t。首根钢护筒采用开挖埋设定位法施工,后续钢护筒施工时,以首根钢护筒为锚固点焊接型钢形成定位架后插打。在钢护筒插打下沉过程中,利用2台全站仪对钢护筒的垂直度进行持续观测,并通过吊机摆动调整钢护筒下沉姿态,确保钢护筒插打垂直度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通过后期成孔检测,60根钢护筒垂直度均小于5‰,最大偏位<10cm。

(3)钻孔。①优质泥浆配置及循环系统。在19号主墩岸边上下游各设置1座泥浆二级循环存放池,单池容量1200m³,满足4台旋挖钻机钻孔需求。泥浆采用钠基膨润土制浆,并掺合工业用氢氧化钠、纤维素,以改善泥浆性能,获得更佳使用效果,其配合比为水∶膨润土∶碱∶纤维素=650∶1000∶6∶3。②成孔。19号主墩钻孔桩施工采用4台TR400D型旋挖钻机,在上、下游哑铃区域分别布置2台旋挖钻机钻孔时按照2根桩距间隔施工(两孔净间距为9.8m)。根据钻孔桩的变直径设计以及钻进进度需要,在钻进中分别采用φ2.9m、φ2.5m、φ1.8m共3种钻头分级钻进,同时特制导正钻头确保桩孔变径处同心。

3.4 大型锁口钢管桩围堰施工

(1)结构设计。19号墩锁口钢管桩围堰布置呈哑铃型,围堰平面尺寸101.6m×44.1m,围堰内尺寸较承台外边大1.0m,满足立模及施工空间需要。围堰由274根(Φ820mm×18mm单根长33m、材质Q345Dd)锁口钢管桩、3层箱型内支撑、2层内支撑联结系和5.5m厚封底混凝土等结构组成。

(2)施工方案。锁口钢管桩围堰采用先插打钢管桩,后拼装圈梁及内支撑,接高钢护筒,逐层吸泥下放圈梁到位的总体施工方案。围堰内取土根据长江水位、围堰内水位、施工效率情况不断调整,先后采用普通挖机和长臂挖机干挖取土、吸泥泵和空气吸泥机水下吸泥的组合式取土方案。吸泥到位后,下放底隔舱板将围堰分成2个舱,逐舱封底。

(3)关键技术创新。①围堰锁口钢管桩受土体与长江水双重侧压力,为解决钢管桩局部受力偏大的难题,通过在管桩母管内部开槽插板、外表面贴焊圆弧板等方式有效改善了锁口钢管桩整体受力。②结合围堰管桩现场插打垂直度、偏位等实测数据,在CAD中进行三维模拟管桩空间姿态,在加工厂内特制“上宽下窄”的加宽型和箱型锁口桩,满足围堰合龙需要,取得了很好的止水效果。③围堰圈梁平面结构尺寸大,底中层圈梁总重达1100t,采用可实现位移、油压双控的国内先进PLC同步控制系统整体下放,实现了下放过程精准控制,确保了大节段、大吨位圈梁同步下放的安全。④圈梁创新性地采用“钢筋支撑+土工布”灌缝抄垫工艺,将箱型圈梁与圆形管桩的线接触变为面接触,增加了传力面积,改善了结构整体受力,且该项灌缝工艺施工筹备快、可操作性强、资源投入少,能够在干作业环境下快速施工。⑤围堰吸泥根据不同施工阶段,采用了挖掘机干挖取土、人工高压射水吸泥、浅水船载浮式吸泥、深水空气吸泥机水下吸泥等组合方式,提高了施工工效,确保了吸泥清基质量,为粉质黏土、粉细砂、圆砾土等不同地层吸泥积累了宝贵经验。

3.5 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温控

(1)浇筑批次。承台及塔座高9m,设计标号为C45,方量22127m³,上下游哑铃区域各分三层浇筑成型,单次浇筑方量最大为4000m³。

(2)夏季大体积混凝土主要温控措施。①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使用42.5中热硅酸盐水泥。为了验证42.5中热硅酸盐水泥的使用效果,项目委托科研单位做了多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中热硅酸盐水泥3d水化热为206kJ/kg,7d水化热为247kJ/kg,较普通硅酸盐水泥明显降低。实际生产过程中,同时使用了性能稳定、减水率高的聚羧酸高效减水剂,有效降低每方混凝土水泥用量,进一步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温升。②承台及塔座表面增设防裂网。在承台侧面及塔座顶面增设防裂钢筋网(φ7mm、网格间距100mm),以提高结构表面混凝土抗裂性能。③使用模板布。承台侧面及塔座顶面模板内侧加贴模板布,利用模板布的吸水排气作用,进一步提高砼表面密实性、增强抗裂性能。④混合料降温。混凝土拌制前,对料仓存放的粗骨料进行洒水降温,对运输粉煤灰、外加剂及减水剂运输车外表面进行冲水降温。在拌合水池中加入冰块降温,同时向混凝土运输车外部洒水,降低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的温升速率,确保混凝土入模温度不超过25℃。⑤加设冷却水管。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控制按照“内降外保”的原则进行。承台塔座内部布设φ50mm(层间距及同排间距1m)钢质冷却水管循环通水冷却,承台、塔座与围堰之间蓄水覆盖保温。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冷却水管覆盖一层通水一层,并根据温度监控结果动态调节各进水口流量,确保混凝土内外温差及升降温速率满足监控要求。⑥信息化监控。为准确测量、监控承台砼的内部温度,指导砼的通水养护,确保承台塔座大体积砼的施工质量,混凝土内预先布置了大量测温元件,并通过一台数据处理终端实时监控。

通过上述一系列温控措施的有效运用,承台内部实际温峰最大63℃,结构表面未发现肉眼可见裂纹。

4 结束语

武汉青山长江公路大桥在19号主墩基础施工过程中,首创“锁口钢管桩+土工管袋”吹砂筑岛施工工艺,变主墩基础水上施工为陆地施工,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基础施工安全风险;首创大直径变截面旋挖钻深水基础施工工艺,为长江流域首次采用大型旋挖钻机施工,创造了83d施工完成60根大直径超长桩深水基础施工记录;在世界最大、入土最深锁口钢管桩围堰施工中,创新了异形合龙桩、圈梁整体下放、土工布填缝等技术;在大体积承台施工中,使用了中热水泥、模板布、无线温控监测系统等一系列新材料、新工艺,解决了大体积混凝土易开裂的难题。武汉青山长江公路大桥在19号主墩基础施工中采用的先进工艺和管理措施,为后续同类型桥梁基础施工提供了宝贵借鉴。

猜你喜欢
主墩钢护筒成孔
大跨高低墩连续刚构桥主墩力学性能研究
在既有线市政道路桩基施工中冲击成孔的应用分析
不良地质情况下机械成孔灌注桩的施工
冲击成孔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技术
圆形钢护筒临时存放受力性能研究
海上超长超大直径永久钢护筒高精度定位技术
压力顶升法拔除桥梁桩基钢护筒工艺
让跨海大桥主墩损伤“可见”
内荆河特大桥主墩深基坑单层钢板桩围堰施工技术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成孔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