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中东部地区山地苜蓿机械化收获现状及建议

2020-03-10 21:11李智燕王汝富李新媛王国生张贞明
甘肃畜牧兽医 2020年11期
关键词:割草机中东部收割机

李智燕,王 延,王汝富,李新媛,王国生,张贞明,任 越

(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甘肃 兰州 730020)

近年来,甘肃省在草业大省走向草业强省的道路上,多措并举大力发展草产业。其中,中东部山区推广以苜蓿种植为主的牧草产业在促进该地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草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甘肃中东部多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苜蓿集中连片种植无法大规模开展,多采用窄小碎片化丘陵山地种植,大中型机械无法开展工作,机械化收割水平低,加重了苜蓿等牧草收获的难度,现阶段多以人工收割为主,劳动强度大,收割效率低,成本高[1]。每年苜蓿收割成本占到总支出的70%以上,且部分苜蓿因人工收割不及时,错过最佳刈割期,使草品质量下降,甚至不能适时收割而使草地荒芜。解决好山地苜蓿的机械化收割问题,是当地草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

1 发展现状

1.1 山地牧草种植状况

甘肃中东部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土质多为黄绵土,土层深厚,结构疏松,传统粮食作物种植缺乏比较优势,而发展以苜蓿为主的牧草产业则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程度的加深和农村劳务输出力度的加大,以粮食作物为主传统农业经济效益低迷,使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出现下滑,导致大量的耕地闲置和撂荒。在此情形下,以苜蓿为主的饲草料种植显得尤为重要,既可以解决耕地撂荒问题,又可以为畜牧业发展提供饲草料支撑和保障,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不会改变耕地的基本属性。苜蓿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种植一次利用年限可达5~7年甚至更长,牧草产量高品质好。近年来,随着牛羊等大型家畜养殖业的大力发展,甘肃中东部地区牧草产业发展提升到更高层面,在满足本地区饲草需求的条件下,苜蓿产品走出全省走向全国。截至2019年,甘肃省山区累计种植以苜蓿、燕麦、红豆草等牧草为主的人工种草留床面积已超过2 300万亩,其中山地牧草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3/4以上。

1.2 山地苜蓿机械化收割现状

现阶段在甘肃中东部地区主要利用的收割机有以下几种:一是背负式收割机,由汽油发动机、手柄传动杆、割草机刀片组成,该机型结构简单,轻便,易操作,但效率低下,劳动强度高。二是手扶山地割草机,适合在各种梯田以及缓坡地中使用,优点为操作简单收割方便,能满足所有的地形,一般不受地块大小和道路等状况的限制,是现阶段当地利用最多的一款机型,缺点是收割速度较慢,收割过程中缺乏压扁,牧草枝干和叶片干燥不同步,影响牧草整体品质,同时使用过程中容易磨损趴窝,不能够连续大规模使用。三是牵引式割草机,受动力输出限制,该机型大部分为侧挂式割台收割,优点为收割速度快,收割过程多带有压扁,收割后牧草枝叶干燥同步,牧草品质较好。缺点为割幅较宽,不适宜在山地小地块中开展作业,且在平整度不好的地块割茬过高,甚至漏割。四是前挂液压一体式割草机,该机型能满足大地块规模收割,也能适应小地块精细操作,但缺乏压扁装置,牧草枝叶干燥不同期,影响后期打捆和牧草品质[2]。

2 山地苜蓿机械化收割存在问题

一是机械化收割投入不足,割草机保有量少。甘肃中东部山区畜牧业经济基础差,农牧民年均收入低,部分乡(镇)农民年均可支配收入不足5 000元,无法支付销售价格近7 000~10 000元/台的割草机。加之农机补贴项目未能全覆盖,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割草机保有量增加缓慢,是苜蓿机械化收割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是割草机性能有待提高。甘肃中东部苜蓿多种植在崎岖不平的山区,这对割草机割刀等部位的强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技术人员在调研时发现,小型自走式割草机作业几个小时,空气滤清器内已堆积了很多灰尘,部分性能差的割草机作业几十亩就出现配件磨损趴窝的问题。缺少生产适应山地条件的高性能割草机。

三是割草机操作人员专业技术不高。正确、规范地使用和保养机器是延长机器寿命最有效的手段。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大多操作人员“重使用、轻保养”,不按时更换润滑油,不及时清洁空气滤清器,不按照要求正确调整和使用割草机等现象普遍发生。

四是割草机使用率低下。甘肃中东部地区只有部分种草专业合作社或种草大户会使用机械收割牧草,一般农户还是使用镰刀割牧草。调研中发现会宁县一家合作社利用自己的3台手扶山地牧草收割机、1台侧悬挂中型牧草和1台压扁收割机进行苜蓿收割,保证自己收获的同时组织工人为种草大户等有偿收割,能够及时高效的收割高品质的苜蓿草,收割成本比人工收割降低了60%,取得了良好的双赢效果[3,4]。

3 发展苜蓿机械化收割的意义

3.1 节约人力资源

苜蓿平均每茬最佳收获期只有15 d左右,传统的收割方式劳动强度大、耗费时间长,一般人力连续劳作每天仅收割0.5亩左右,此方法严重影响牧草品质。而小型牧草收割机的生产效率是15亩/d,中型牧草收割机的生产效率达25亩/d,优势显而易见。因此,牧草机械化收割技术的应用,能够解放劳动力,优化配置人力资源,促进劳务产业健康发展。

3.2 助力草产业发展

牧草是发展草产业的基础,保证品质和产量尤为重要。山区苜蓿每年可收割2~3茬,每年干草产量约500 kg/亩。甘肃中东部山区部分农民种植苜蓿草少则十多亩,多则五十亩,合作社种植的面积更大,人工收割无法在适宜期内全部收割,苜蓿品质下降,部分种植大户只能收割一茬。山地苜蓿机械化收割提效、增收、保质方面优势显著,对促进草产业发展有积极作用[4,5]。

3.3 节约收割成本

按照每个劳动力100元/d计算,人工收割苜蓿的成本为120元/亩,若是雇佣机械进行收割,收取费用一般为40~50元/亩,节约收割成本,经济效益明显。

4 发展建议

4.1 加强政策扶持

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的不断推进,提高了苜蓿机械化收割的发展速度,但从购置割草机的实际情况看,政府投入的补贴资金不能满足农牧民的需求,还需要逐步加大扶持力度。在争取增加农机购置补贴投资额度、项目资金带动的同时,应积极探索借助企业、高校、科研推广机构、政府、协会、服务组织等力量健全割草机发展机制,力争割草机市场保有量有较大增幅,促进当地山区苜蓿机械化收割水平的提高。

4.2 推广高性能割草机

山区干旱少雨、交通不便、沟壑纵横、地块狭小的复杂环境对割草机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从示范的小型自走圆盘式割草机的作业情况看,割草机主要存在配套发动机空气滤清器过滤效果差、发动机容易过热,割刀磨损快,安全防护效果不好,收割后苜蓿草铺放杂乱、不带压扁功能以及机器销售价格高等问题。因此,技术推广部门和农机生产企业应加强沟通交流,改进完善原有圆盘式割草机,研发往复式割草机,使示范推广的割草机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可靠性、安全性和地区适应性。同时,研究开发适合中东部山区坡台地一机多用的机器,减少农民的重复投资,推出性能良好的山地收割机型是山地牧草产业的重中之重。同时,针对现有收割机故障多,性能差,效率低等问题,及时反馈信息,促进厂商着力完善收割机性能,进一步解决好相关售后服务。同时呼吁政府农机管理部门及时掌握市场行情,将适合当地的山地牧草收割的机械及时纳入农机补贴范围,为推动山地牧草高水平收割发挥重要作用。

4.3 开展技术培训

针对操作人员“重使用、轻保养”的状况,应及时进行相关技术培训和跟踪服务指导,确保操作人员能够熟练操作割草机,熟悉并掌握割草机的工作原理和维修保养工作。除此之外,应加强种植技术的培训。机械化收获需要种植结合,选择适宜苜蓿品种,确定种植规模、地面平整度、种植行距、开行方向等,科学合理的种植能够保证收获机具的高质量运行。

4.4 加强宣传推广

通过电视、宣传册、新媒体等向技术人员和农牧民进行针对性的宣传,让农牧民了解苜蓿机械化收割的优点[6]。

2016年,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启动实施山地牧草收获技术引进与示范项目,通过引进推广山地牧草收获技术,以应用山地多功能收割机械为主,配套相应的收获时机确定、收获方式选择、晾晒打捆等技术,并联合当地政府相关部门通过组织种草合作社、种草大户和农机销售商参加全国农机展销会、牧草收割现场演示会,以及观摩学习兄弟省区山地牧草收割利用等方式,不断探索寻找适合当地生产加工的山地牧草收割机型。截至目前,已在甘肃中东部山区推广适用山地割草机5 000台以上。

甘肃省山地苜蓿机械化收割技术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山地牧草产业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以建基地、带农户、联市场、兴产业为发展思路,积极探索牧草机械化生产集成技术,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化运营队伍,培育牧草种植良性循环合作模式,实现收割全程机械化,促进牧草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助力农民增收。

猜你喜欢
割草机中东部收割机
吉林一号卫星在吉林省中东部松林变色立木监测中的应用
好主意
好主意
收割机维修与保养的方法研究
中东部地区历史文化古城镇色彩的表现特征
割草机
自走式油葵收割机研发成功
最快割草机
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存在问题和对策
未来的收割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