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化阶段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时代内涵、行动逻辑与实践路径

2020-03-10 03:48任雪园
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34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任雪园

摘 要 普及化阶段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以服务化为内在旨趣、创新化为基本动力、开放化为科学决策的发展,除了应遵循内部生态平衡的共生逻辑,还应当重视内部生态与外部心态互洽的共荣逻辑,实现共生与共荣的逻辑平衡与相融。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后,我国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应遵循共生与共荣逻辑的深刻内涵,创新质量治理体系,优化顶层制度设计;转变国民传统观念,打造高职类型特色;形成特色职教品牌,贡献中国职教方案。

关键词 高等教育普及化;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共生逻辑;共荣逻辑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34-0041-06

普及化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必然趋势。自1971年美国高等教育率先进入普及化阶段以来,截至2017年,全世界已有68个国家(地区)的高等教育处于普及化阶段[1]。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51.6%[2],正式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当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未来已来”,当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将至已至”,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重要支柱之一的高职教育,应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开启注重质量效益、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来临以及高职教育“双高”建设的改革引领,打造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实现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高职教育确定发展思路、规划发展战略、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要求。因此,厘清普及化阶段我国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行动逻辑以及实践路径成为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探讨的重要命题。

一、普及化阶段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

高等教育普及化既是教育规模逐步扩大的过程,也是功能不断拓展、形态逐渐丰富的过程。普及化阶段的来临意味着高等教育开拓了提质增效的新视野,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高质量发展是普及化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鲜明特征和科学定位,新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协调发展理应引起社会的重视,用一种多维透视、动态生成的眼光厘清普及化阶段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成为未来发展的首要问题。

(一)服务化: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旨趣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来,少数社会精英独享高等教育资源的时代已经远去,如今众多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学力的生源有更多机会进入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学习。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时代的一个“基本逻辑”,是高等教育系统将更富有弹性并呈现多元化的特征,高等教育将进一步走向社会中心,在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并承载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更广泛需求[3]。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以及全体国民实现个性化发展的愿望,2020年全国两会提出实施高职百万扩招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不仅将职业教育上升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教育举措,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更使得每个公民能够随时随地接受适合自己的高等教育,进而为人们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个性化的发展服务。服务化作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现代化理念,越来越成为普及化阶段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旨趣。服务化的理念及内涵将随着普及化进程的推进及高职教育的发展而逐步丰富。

其一,从政治论的角度看,坚持党的领导,为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和国家競争力提升提供支撑和服务。高等职业教育聚焦公平和质量两大主题,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制造强国战略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作出应有的贡献,为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新增劳动力就业培训提供必要的服务。其二,从经济论的角度看,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并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是高职教育不变的价值追求。新时代,高职教育将继续以行业企业的社会需求以及产业发展前沿为着眼点,为区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切实增强高职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4]。其三,从人本论的角度看,高职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最大程度地服务每一位高职学生复杂而多样的学习需求。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职教育应尽力满足受教育者职业发展、个性发展乃至个体全面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在“人人有学上”和“处处可学习”的基础上实现“人人可成才”和“处处可出彩”。

(二)创新化: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动力

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经精英化、大众化、普及化三个阶段,“普及化”意味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参与程度的持续提升,规模的扩大会对教育质量造成影响[5],尤其是高职教育在还未作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便迎来了百万扩招。因此,普及化阶段的高职教育要在坚持教育理想、守护质量底线的基础上满足多元利益主体的现实需求,唯一的选择只有创新,即通过持续地、全方位地创新探寻高质量发展之路。创新发展是世界性的发展潮流,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对于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而言,创新是基本动力,只有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真正实现理念、制度、要素和方式等方面的创新,高质量发展才可能实现[6]。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坚持以创新发展为理念引领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将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

其一,以制度创新为基础,着力推进高职教育的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高职教育的功能和结构都受到制度的规范和约束,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应加强从宏观到微观层面的制度供给,推动普及化进程中的体制机制建设。其二,以科研创新为抓手,注重“立地式”科研,实现科学技术的有效转化。通过科研创新创造新知识和新技术,将技术技能转化为生产力,使科研过程和成果反哺教学,科研创新驱动发展逐步成为普及化阶段高职教育引领产业发展新的生长点。其三,以人才创新为目的,加强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创建多元立体的育人体系。普及化阶段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然与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等紧密相关,理应以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创新的方式回应不同历史时期来自社会、政府及个体的多元化教育诉求。

(三)开放化: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决策

随着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性质和功能的不断演化,高等教育与社会系统之间的隔离屏障迫切需要打破,建立全面开放的互动关系,这既是高等教育实现普及化的重要条件,也是社会现代化对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7]。高等教育的开放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由有限开放、充分开放直至全面开放,开放发展理念引领高等教育与时代和社会的深度融合,推进信息的整合和资源的共享,逐步实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就普及化阶段的高职教育而言,开放化已经成为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决策,不仅表现在教育与社会的合作、国内与国外的对接等方面,也展现为传统与现代的弥合。随之,开放化发展也拥有了更深刻的时代内涵,不仅意味着形式和内容层面的开放,而且更应当是心态和文化层面的开放。

其一,由单一到多元的办学主体的开放化推进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校企一体化发展和产教深度融合能够将先进的产业技术、理念、文化等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紧密对接行业需求,进而有力推动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其二,由国内到国际资源共享的开放化推动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的文化认同。普及化阶段的高职教育更加注重本土与国际的互利共赢,通过“政策扶持+合作平台”的优质服务方式,将国际发达的教育资源“引进来”;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增强留学生的文化体验和文化认同,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8]。其三,由传统到现代的智慧理念的开放化推动技术变迁与人才创新的理性转变。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化技术建立互联互通的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开放式、立体化的教育平台和网络推动人才培养创新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高职教育教学和学习方式变革,推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学习景象的实现。

二、普及化阶段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逻辑

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逻辑是指高职教育发展实践所遵循的基本规律或导向,这是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逻辑指引,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引领。不同发展阶段的高等教育具有不同的特点,依据世界已经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国家(地区)的经验,普及化高等教育具备大规模、多样化、个性化及社会化四大特点[9]。而高职教育的发展正是应对生源背景多样化以及满足教育需求个性化的重要途径和关键举措。普及化阶段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除了应遵循内部生态平衡的共生逻辑,还应当重视内部生态与外部生态互洽的共荣逻辑,从而更好地揭示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然逻辑走向。

(一)共生逻辑: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性选择

得益于经济发展及国家政策的推动,我国高职教育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类型,高职教育的发展理应强化政府、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深度融合,遵循由多主体合作到一体化共生的发展逻辑。在人民群众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的时代背景下,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教育链与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链接,通过教育生态学的理论观点探寻高职院校、政府、企业在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共生关系,有助于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共同进步。此处的“共生”出自1879年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提出的共生理论,但其内涵已经从生态学范畴扩展到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具备了更广泛的价值意蕴。共生即指多元主体按照某种模式联系起来,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关系,主要由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大要素构成。共生单元指构成共生系统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共生模式指共生单元相互协同和作用的方式;共生环境指共生模式存在与发展的所有内外部条件[10]。

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指引以及企业前沿信息和实践环境的支持,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职院校的人才支撑以及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企业发展同样离不开政府营造的良好氛围以及高职院校的知识创造与技术创新。因此,政府、企业、高职院校三者之间应当形成相互作用的共生環境,通过产教融合形成新的共生能量,推动知识、技术、资源等在共生主体间自由流动,不断地循环、演化而发展成为共生体系,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及区域经济效益的提升[11]。如此看来,共生理论的核心思想即通过优势互补、平等公正、共同发展的逻辑思路实现对称互惠共生和一体化共生的格局[12]。共生一体化系统中各共生单元处于平等地位,通过知识、技术、资本、信息的交互融合,形成具有开放性、创新性、稳定性的组织体系,该系统能够打破多元主体间的合作障碍,集聚有限的教育资源和要素,最终将推动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推进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进程,这一良性循环的共生逻辑成为未来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性选择。

(二)共荣逻辑: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导向

迈入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进一步走向社会的中心,呈现出服务化、创新化、开放化的时代特征,尤其是与社会经济联系紧密的高职教育,将承载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多元化需求,承担推动国家发展和经济进步的更重要角色,普及化阶段的高职教育理应采取更加理性的态度思考问题,以开拓的视野展开行动。在上述背景下,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逻辑不能被禁锢于一种封闭的内部视野,而应兼顾高职教育发展内部和外部的理论范畴,遵循开放的逻辑理路。这一内外部兼顾的理论逻辑便得益于费孝通先生的“共荣秩序”理论。20世纪90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了共荣秩序的思想,他认为社会学除了生态秩序研究之外还应重视心态秩序问题,停留在“物质资源利用和分配”的生态共存秩序层次上会不可避免地存在“见社会不见人”的研究缺陷,因此要提高到兼顾人和社会关系的心态共荣秩序层次[13]。共荣秩序理论认为,共荣建立在共存的基础之上,共存是共荣的必要前提;共荣必须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注国民观念和心态;共荣应当强调国与国的关系,强调国家、民族、宗教之间的和谐共处[14]。

根据上述三个层面的理论阐释可以更加清晰地知道,对于某个社会系统而言,只关注其内部组织结构及分配方式而不关注系统与外部的关系,难免会陷入某些细枝末节而不可自拔。高等教育作为重要的社会系统,其高质量发展理应具备共荣秩序的特征。首先,各类高校应注重系统内部活力的激发和资源的有序竞争,争取高等教育内部的共荣;其次,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秩序要与国民心态相互融合,达致系统内外部的共荣;最后,应兼顾本土性与国际性共荣,实现高等教育中国模式的输出[15]。依据这一理论逻辑分析高职教育的发展,发现当前学界习惯用一种较为关注高职教育内部的共存逻辑探讨其未来发展。一方面,高职教育关注自身办学模式的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却忽视了与国民观念、心态的融合,注重职业教育内部建设却未能很好地处理与普通教育的关系;另一方面,高职教育满足本土化教育需求的同时却忽视了自身价值的国际输出。这种较为局限的内部视野无法满足普及化时代对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高职教育应当以共荣逻辑为价值导向构建科学的发展蓝图。

(三)逻辑平衡: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然趋势

迈入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开始关注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对于高职教育而言,正如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中所言,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16]。一方面,这是在重点强调高职教育的质量问题。质量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当社会和群众需要时,规模也可代表质量。而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职教育的生源对象由单一走向多元,办学模式由封闭走向开放,社会的全面参与逐步成为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客观来说,单单依靠政府的力量和社会的有限参与来发展规模庞大、优质高效的高职教育不切实际,普及化阶段的高职教育要主动对接社会需求,探索多元利益主体协同共生的办学模式,构建民主、包容、互惠、共生的治理体系。另一方面,这是在重点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问题。首先,特色是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的类型特色。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高职教育对类型属性的追求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内部,即关注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办学模式的类型特色;而在普及化阶段,高职教育对类型属性的追求将上升到职业教育体系层面,这一体系要求学制层次的完整和制度层面的创新[17],追求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共荣。其次,特色是相对于国际职教而言的中国特色。普及化阶段的高职教育应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注入中国元素,达致本土性与世界性的共荣。如此看来,高职教育的发展应遵循共生逻辑,强调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同时也应当遵循共荣逻辑,在协同创新的基础上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无论是从内部视野来看的共生逻辑还是兼顾内外部视野的共荣逻辑,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深刻把握普及化阶段高职教育发展的行动逻辑,依据双重逻辑的不同视野和内在要求动态调整高职教育发展的目标、结构、模式,实现逻辑的相融与平衡。

三、普及化阶段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普及化阶段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以服务化为内在旨趣、创新化为基本动力、开放化为科学决策的发展。从内部视野来看,高质量发展以质量治理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为主旨;从外部视野来看,高质量发展以打造鲜明类型特色、贡献中国职教方案为目标。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我国高职教育应当依据普及化时代的需求以及中国国情,遵循共生逻辑和共荣逻辑的深刻内涵,探寻内外部视野兼顾的高质量发展实践路径。

(一)创新质量治理体系,优化顶层制度设计

高职教育由大众化迈向普及化阶段的過程是高等教育与外界系统进行物质、信息、能量交换并适时改变自身结构的过程,然而当前高职教育的大规模扩招打破了高等教育有序的演进过程,引发了质量危机。实现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亟须从共生逻辑和共荣逻辑出发,创新质量治理体系,优化顶层制度设计,形成逻辑清晰、质量可控的内部运行机制,即高职教育要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到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再到教学实施乃至质量评价,以及整个过程中的管理与服务等各个方面开展制度创新和质量治理[18]。

第一,构建产教融合平台,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要构建内部运行机制畅通的产教融合平台,关键在于政府、学校、企业等多元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价值融合,基于共生逻辑将产教融合平台提升到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新高度。第二,创新学制体系,试点完全学分制。要实施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必须满足教育质量足够稳定、教育资源足够丰富和教育需求足够多元的条件,普及化阶段高职扩招的展开将激发这一制度变革,为不同群体提供“适合的教育”[19]。第三,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育管理模式。针对教育对象的素质基础、学习动机、就业需求等开展教学研究,为普及化阶段高职教育的不同生源群体提供适切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学习型社会个性化的需求改革现有管理模式,建立差异化管理制度。第四,完善课程体系,聚焦专业群建设。作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依托,专业群承担着知识整合、技术创新、产业对接等核心任务,成为高职教育发展新的着力点。依托专业群建设的“共生”“集成”思想,共享课程资源,推动课程模块化和课程界限模糊化。第五,变革评价方式,采取“宽进严出”的形式。借鉴国外先进的注册入学制度和课程准入制度,结合我国国情将岗位胜任力测评作为评价考核的重要依据[20]。

(二)转变国民传统观念,打造高职类型特色

在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助力弱势群体接受高等教育方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承担普及化重任的高职教育也面临较大的质量保障压力,获得国民真正认可、打造类型特色成为未来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其实,自学校职业教育诞生之日起,便开始了对类型属性的追求,当前职业教育对类型属性的需求更加迫切,是因为普及化阶段多元化的需求产生了对高职教育质量的更高要求,智能化时代职业结构的变化引发了职业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21]。2019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开篇明言,“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2]。这一观点停留于政策表述之中是不够的,必须建立在国民真心接受和认可的心态层面,建立在自身质量过硬的实践基础之上。高职教育要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树立“共生”和“共荣”的战略思维,探索全面、综合的类型化改革之路。

第一,营造崇尚技能、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打造类型化改革的制度环境。有效利用政策和产业环境塑造高职教育发展的良好空间,通过渐进式改革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结构形态的制度对接,在高职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前提下转变国民轻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赢得公平的社会认可和类型地位[23]。第二,构建层次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理顺内外部衔接转换通道。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职教育对类型属性的追求上升到了体系层面,一方面,就学校层次而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都要求高职教育为先进制造业提供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构建从中职、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到本科层次甚至专业硕士学位的职业教育势在必行;另一方面,就其内外部转化通道而言,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需要从“共生”和“共荣”逻辑出发,兼顾内外部视野,构建不同类型教育之间学分互认、学历互通的体制机制,逐步实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共生共荣。

(三)形成特色职教品牌,贡献中国职教方案

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站在新的起点,担当重任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双高计划”引领下也将进入特色化发展阶段。“双高计划”的实施以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为重要目标,以共生逻辑和共荣逻辑为思维起点,不仅立足于国内现实发展诉求,还应超越单一的民族利益,在全球性教育体系中彰显中国高职教育的特殊价值,兼顾本土性与世界性的共生共荣。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是新时代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向世界贡献中国方案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然追求。新的历史阶段,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本土化特征,为区域和行业发展培养人才的意识十分强烈,但与此同时,其发展理应依据共生与共荣逻辑的前瞻性,通盘考虑本土与国际的内外部视野,思考如何面向未来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之路。

第一,加强对外开放程度,提升国际化水平。高职教育国际化应坚持自主与开放相互促进的理念,首先从形式上扩大开放,通过多主体协同、多领域合作等方式优化内引和外援渠道,提升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影响力;其次从内容上推进开放,基于共荣逻辑不断丰富国际化服务对象和内容,推动高职教育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更好地落实有关责任;最后从心态上实现全面开放,立足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价值观,赋予高职教育国际化新的内涵,实现全球教育体系的共生共荣。第二,开创科学模式,形成职教品牌。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我国高职教育应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动中国特色职教模式的生成,通过与世界各国的多样化合作推进职教品牌的形成,逐步发展为高职教育国际标准的建设者和引领者。第三,推动标准输出,贡献中国方案。形成具备自身特色的职教标准与规则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出发点,推动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理应坚持政府、企业、高校的共生共荣,走出一条“教育伴随产业输出”的特殊模式,在公平开放的国际交流中谋求更高水平的话语权,为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参 考 文 献

[1]别敦荣,易梦春.普及化趋势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格局——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相关数据的分析[J].教育研究,2018(4):135-143+14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0-05-20)[2020-08-07].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005/t20200520_456751.html.

[3][15]陳先哲,卢晓中.普及化时代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逻辑:从共存秩序到共荣秩序[J].高等教育研究,2019(8):1-8.

[4]董刚.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49-51.

[5]邓磊.面向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教育科学,2019(4):71-76.

[6]周建松.落实《实施方案》系统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52-57.

[7]刘晓,徐珍珍.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的职业教育:现实思考与发展定位[J].江苏高教,2018(1):99-103.

[8]张志军,张蕴启,范豫鲁.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进路[J].职业技术教育,2019(22):11-16.

[9]别敦荣,王严淞.普及化高等教育理念及其实践要求[J].中国高教研究,2016(4):1-8.

[10]姚奇富.高职院校与县域发展的共生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6(Z1):120-124.

[11]毛才盛,田原.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发展路径:共生理论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9(7):7-12.

[12]赵国强.共生理论视域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河北企业,2019(2):77-78.

[13]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J].思想战线,2004(2):1-6.

[14]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12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296-297.

[16]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1-24)[2020-6-1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17][21]徐国庆.确立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根本需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1):1-11.

[18]张继明.构建有质量的普及化高等教育——论从大众化到普及化高等教育过渡阶段的大学治理[J].高校教育管理,2019(2):49-56.

[19]匡瑛,石伟平.论高职百万扩招的政策意图、内涵实质与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9(5):92-96.

[20]匡瑛.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之惑及其当代破解[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1):12-22.

[22][23]李鹏,石伟平.中国职业教育类型化改革的政策理想与行动路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内容分析与实施展望[J].高校教育管理,2020(1):106-114.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Popularization

Stage: Connotation of the Times, Action Logic and Practical Path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SPOC混合教学模式设计探讨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