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

2020-03-10 08:57吉智萍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写作手法母鸡

【摘要】本文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母鸡》教学为例,论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借助文本内容,认识写作手法;探究写作方法,尝试迁移表达。

【关键词】读 写 文本内容 写作手法 《母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5-0100-02

特级教师管建刚认为:“指向写作”的阅读才是作为专业语文学习者的阅读本质所在。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点拨者、引导者和陪伴者,在解读文本时就应该将关注的重点放在透过语言现象积极探寻文本的语言形式上,将学生的认知从文本内容层面转向写作层面,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从读到写的实践过程,达成言意兼得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母鸡》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一、借助文本内容,认识写作手法

《母鸡》一文内容浅显,对四年级学生而言,很容易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课文是用了先抑后扬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由厌恶到喜爱的感情变化,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并运用前后的强烈对比加深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在让学生自读自悟、弄清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之余,教师的主要教学着力点应该放在借助文本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写作手法上。母鸡在现实生活中不时可以接触到,学生并不陌生,但究竟有多少人能够从习作的角度,对母鸡进行深入而全面的观察呢?究竟有多少学生能够关注自己与母鸡的一些经历呢?……这些都应该成为教师教学这篇课文时所应考量的,并应明确本文的学情起点是先引导学生认识其写作手法,其中包括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在教学该课的一开始,教师应该先从学生的认知经验出发,与学生聊一聊母鸡,再根据学生所形成的对母鸡的原始认知,引导学生借助本单元中前一篇课文《猫》的学习经验(已经懂得抓住动物的外形特点和与众不同的生活习性展开描写),让学生加深了解作者所选择的“母鸡”这一写作对象,也是从抓住母鸡的外形特点和与众不同的生活习性来展开的,促使学生将这种写作方法铭记在心。

著名诗人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懂,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阅读教学应该关注文本的内容信息,但绝不能止步于文本的内容信息,而要在探寻文本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的基础上,洞察文本语言表达的形式,使学生既“看得懂”内容,又“领悟到”涵义,同时能破解文本语言表达的密码。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老舍对母鸡态度的变化,就是其创作这篇课文鲜明的情感线索。从厌恶到“不敢再讨厌”之间,作者是怎样衔接过渡的,这是学生在习作中需要思考和借鉴的。很多学生在常态的习作中常常会因为没有注重过渡性的语句,使得前后之间的语段内容完全脱节,读起来会有一种断裂的感觉。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从这篇课文中找出描写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思考作者紧扣这两句话分别描写了哪些内容,最后再关注作者是怎样将两个内容联系起来的。这样教学,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认识到文章的篇幅虽然不长,但过渡性的语句却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使原本完全不同的两个方面连贯起来,使得文章融为一体。

笔者认为,教学《母鸡》这节课更为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帮助学生转换阅读课文的视角,让学生不再是一个材料的吸收者,而是懂得品味文本的欣赏者,并能够积极思考课文中作者所运用的描写母鸡的方法,比如:老舍先生主要描写了哪些内容?他是用什么方法写的?这样写好不好?……当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走进课堂、走进文本时,他们的思维认知就会穿越文本内容,关注写作方法。

二、探究写作方法,尝试迁移表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用在写作上,可以理解为只有教给学生写作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才能让学生对写作产生成就感,并乐于写作。因此,在教学一篇课文时,教师还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找写作方法,并找到让学生迁移表达的“点”,使学生能够及时巩固相关的写作方法。

从《母鸡》一文所表达的细节来看,作者之所以讨厌母鸡,除了因为母鸡欺软怕硬和声音难听,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母鸡一直都喜欢炫耀自己。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探究本课的重点词语和句子:首先,引导学生探究“颤颤巍巍”“如怨如诉”“乘其不备”“警戒”等词语的含义,从而认识到作者是如何运用拟人手法描述母鸡的。其次,引导学生探究“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就是聋人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等句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夸张修辞手法的作用和先抑后扬写作手法的作用。

学生读了这些生动形象且带着夸张的词语和语句,就会在思维意识中浮现出母鸡的形象,认识到了作者语言表达的形象性。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运用夸张手法来描写动物的文章比较少见,教师可以将这样的写作方法作为探究的“点”,引导学生迁移运用这样的修辞手法。如让学生讨论聋人是不是真的能够听到母鸡的叫声,从而使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作者如此表达的用意,即这样写的目的其实是为了突出母鸡的声音很大。在学生形成了这样的认识之后,教师再相机渗透夸张的修辞手法,并让学生结合文本中典型的语句,说说夸张修辞手法的作用。在这样的基础上,出示写作迁移练习:蜗牛的速度可真慢啊,        ;我的心里可紧张了,心扑通扑通地跳个不停,         。这样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并共同探究和发现作者所运用的写作方法所起到的作用,再通过亲自尝试来练习表达,使学生在阅读感知和迁移写作的过程中走一个来回,最终深化了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同时体悟到了夸张手法的运用效果。

此外,作者为了生动而形象地展现母鸡的特点,大量使用了白描的手法,罗列了一系列母鸡保护自己孩子的行为:为自己的孩子寻找粮食、对周围事物的警戒心非常高、教自己的孩子相应的生存本领等。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教材编者配置的插图,尝试复述课文,以让学生在感知和反刍的过程中不断深化认识,能用自己的语言轻松地表达出来,从而为后面的书面表达打下良好的基础。

管建刚先生分析学生写作不会构思的原因在于教师在阅读教学层面中有失偏颇,往往只将注意力聚焦在一些所谓的好词佳句上,而缺乏从篇章角度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与思考,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对篇章的認知仍旧停留在原始认知维度上。如有的学生在课堂中夸夸其谈,甚至是滔滔不绝,而一旦落实到笔头上,往往是思维凌乱,立意不明朗,甚至连最起码的主次都不能把握。所以梳理完这篇课文之后,教师还要设问:既然作者现在已经如此尊重母鸡,那为什么要在开头描写母鸡的缺点和不足呢?这一部分内容是不是有点画蛇添足的意思?让学生思考和探究“欲扬先抑”这一写作方法的作用。最后,鼓励学生尝试运用这种方法来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人,使学生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或者是引导学生切换身份:如果你是这篇课文的作者,让你来写母鸡,你会写母鸡的哪些内容呢?如果让你写一种动物,你会有哪些新的构想?这样,相信学生一下子就能打开写作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以致用。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材文本的范例作用,让学生带着对文本的认识、感知和体悟,思考相关的习作话题,从而将已掌握的方法和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实现读与写的融合。

作者简介:吉智萍(1977— ),女,广西桂林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写作手法母鸡
母鸡
母鸡下蛋
母鸡
论《在地铁车站》中的“意象”
母鸡
《黄雀记》写作手法及当代启示
对《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写作手法的分析
《格列佛游记》中讽刺手法的运用探析
那群母鸡
浅谈以教材为依托进行高中写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