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美术精神的当代弘扬与升华

2020-03-11 08:52周熹邓德祥赵晓睿崔迪
艺术科技 2020年24期

周熹 邓德祥 赵晓睿 崔迪

摘要: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美术工作者以画笔为武器,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罪行,激活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动员全民抗战,构筑起了全民族抗战的心理防线,为抗战的最终胜利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书写了辉煌的抗战美术精神。抗战胜利后,中国美术家们继承了抗战美术精神传统,树立起一座座新的抗战美术精神的新丰碑,使中华儿女在对抗战历史的缅怀与反思中自强不息地建设新中国。抗战美术精神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应在当代得到大力的弘扬与升华,以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不断以文化自信凝聚全民族价值共识,助力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关键词:抗战美术精神;传统与继承;弘扬与升华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面对沉重的民族灾难,中国文艺界的有识之士痛思民族危亡与国土沦丧,在这场民族救亡战斗中凝结起来,携手投身抗战救亡工作中,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抗战文艺作品,开展着民族救亡图存的文艺运动。中国的美术家们在民族危亡的社会背景下、在炮火纷飞的时代中、在衣食难给的艰苦岁月里,带着民族之情与爱国之心,毅然扎身抗战美术的创作之中,用有限的工具与材料,创制出了大量为抗战服务的优秀美术作品,书写着中华抗战美术精神。

1 战时抗战美术精神的内涵

概括而言,抗战美术精神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战时,抗战美术把中华人民在颠沛流离的时代中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

1.1 抗战美术精神的民族精神内涵

1.1.1 义无反顾、忠贞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献身精神

《大刀队队员》《女游击队员》《八路军战斗在太行山上》等大量抗战题材的美术作品,把奋战在这场关乎民族危亡的抗日战争中的中华儿女的民族意识无限地激发了出来,成为民族抗战以及中华民族取得最后胜利的精神动能,彰显出了民族危亡、国难当头时期中华民族义无反顾、忠贞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献身精神,并以此精神激活了全民族抗战救亡的斗志与信心。

1.1.2 同舟共济、团结御敌、众志成城的民族凝聚精神

《雪中行军》《抢救战士》《收复失地》等一大批美术作品,承载着同舟共济、团结御敌、众志成城的民族凝聚精神,激励着全民族人民同仇敌忾的精神气质和全民族团结奋战的精神信念,为中华民族最终赢得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在全面抗戰的特定历史环境中,我国抗战美术作品的精神价值大大超过了其艺术价值,成为了民族团结御敌的精神能量,持续输出民族解放的动力。

1.1.3 艰苦卓绝、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斗争精神

《流民图》《侵略者的炸弹》《是谁杀了你的孩子》《无辜的血》等美术作品,向社会述说着侵略者滔天罪行下中华民族的沉痛遭遇,向全民族传递了浓厚的民族生存忧患意识,唤醒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斗争精神;《呐喊》《怒吼吧!中国》等美术作品用艺术张力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满腔怒火,引领民族同胞们与外来侵略者进行艰苦卓绝的殊死抗争和英勇搏斗,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顽强斗争精神通过美术作品直观、鲜活地展现了出来。

1.2 抗战美术精神的时代精神内涵。

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民族和国家处于一个救亡图存的苦难时代,我国的美术家们以时代的自觉性,快速实现了我国多元美术价值向抗战美术价值的转化,战时统一的抗战美术全面奏响了时代抗战主旋律,以其时代精神引发了时局下中国人民对生存处境的情感性共鸣,点燃了时代勇士们奋勇杀敌的抗战斗志,激荡着中华人民团结一心救亡图存的民族意志,对最终赢得民族抗战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战后抗战美术精神的传承与延展

2.1 战后抗战美术精神丰碑

现如今,曾经在抗战烈火中涅槃的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傲然崛起。当年日本军国主义强加给中华民族的苦难,在我们民族心灵的最深处留下的创痛和无比惨烈的印记定格在一幅幅抗战美术作品的画面中,抗战美术汇集的抗战美术精神已成为中华精神的重要构成部分,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中华民族锐意进取、顽强拼搏。抗战美术精神这一永恒的价值,在抗战胜利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得到了继承,战后的艺术家们再续抗战美术精神传统,创作出如陈坚的《日本投降》、李自健的《南京大屠杀》、邹建平的《游击队之歌》、骆根兴和贾力坚的《大敌当前》、王盛烈的《八女投江》等众多抗战美术作品,为战后树立起一座座抗战美术精神的丰碑。

2.2 新时代抗战美术精神的新丰碑

2.2.1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

历时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于2000年8月开园,该园与北边的宛平城、卢沟桥共同构成抗战纪念基地,民族团结抗战精神再一次通过艺术创作得以升华与传播,抗战美术精神跨越时空地点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了再现和延续。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以东方中国艺术话语体系和艺术表现语言进行表达,采用平面阵列式的空间布局,运用国画长卷中的散点透视与现代雕塑写实手法,选用中国风的青铜材料作为艺术创作的介质,创作了38座4.5米高的青铜方柱雕塑组成的雕塑群,艺术化地再现了那段沧桑与凝重的抗战历史和民族抗战精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的艺术创作,围绕抗战时期的最著名音乐艺术作品《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和旋律意境展开,依次为4个事件场景的青铜方柱雕塑群组:第一事件场景雕塑群组创作主题为“日寇侵凌”,由腥风血雨、山河破碎、南京大屠杀、“三光”罪孽、家破人亡等9座青铜方柱雕塑构成,反映了1931年9月18日,枪声划破宁静的夜空,日寇野蛮侵入中国,在中华大地上制造的苦难景象和罪行;第二事件场景雕塑群组创作主题为“奋起救亡”,由中华怒吼、赤子报国、送郎参军、钢铁洪流等7座青铜方柱雕塑构成,表现了国难当头中国军民奋起救亡的情景;第三事件场景雕塑群组创作主题为“抗日烽火”,由血色童心、寸步不让、血战到底等11座青铜方柱雕塑构成,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军民奋勇抗战与侵略者决战到底的情景;第四事件场景雕塑群组创作主题为“正义必胜”,由钢墙铁壁、雪地英雄、中流砥柱、破袭风暴、雷震神威、南国劲旅、战马嘶鸣等11座青铜方柱雕塑构成,反映了中国人民艰苦卓绝夺取抗战胜利的情景。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是中国大型艺术史诗性纪念工程,艺术家们对抗战美术精神进行了更深层次的锤炼,以艺术叙事史诗的三维宏大场景,实态而艺术地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外敌、勇敢保卫家卫、奋起抗日而获得民族解放的抗战历史,彰显出中华民族的民族意志、民族性格、民族气节,气势恢宏的雕塑群体以其强大的震撼力直抵受众的内心,引发了强烈的民族情感共鸣,触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同构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创造力,以一股无形的精神力量直接或间接地注入了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领域。

抗战美术精神的强大民族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力,使之焕发出永恒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树立起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抗战美术精神新的丰碑,中华民族在这一精神丰碑前,可以时时、代代地回望与缅怀抗战历史中的民族先辈们为民族独立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鞭策着中华儿女随着时代滚滚巨轮奋勇前进。

2.2.2 重庆大轰炸

油画《重庆大轰炸》是一副高10米、宽37米的圆形半景绘画,位于重庆三峡博物馆,在创作绘制完成后就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由蜚声海内外的画家高小华主导创作绘制,将日军对重庆实施的长达5年半的灭绝人性的轰炸历史用艺术的形式再现出来,把观众拉回了废墟一片、血染两江的惨烈的历史场景中,使之身临其境地经历民族的苦难,真切地感知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悲壯而气势磅礴的《重庆大轰炸》,以叙事绘画为主导,结合声光电的现代技术应用,带来了超越电影现场感的震撼,作者以恢宏时空叙事的绘画视觉艺术语言,与观众在历史时空的现场感中进行心灵与精神的对话,使抗战历史瞬息铭刻于观众的心中,无法直面的悲痛激荡着观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愫。

画家若不是胸怀民族情感和家国精神以及宽大高远的内心,是几乎不能将历史逻辑和真实细节在恢宏的时空进行艺术性整合与转换的,《重庆大轰炸》环幕半景美术作品,是画家对抗战美术精神的成功接力与现代推崇,是新时期树起的另一座体现抗战美术精神的丰碑。

2.3 抗战美术精神的历史观精神延展

战后的抗战美术对抗战历史的缅怀与反思,抗战美术精神传统在历史观中延续,抗战美术精神的历史观精神不断聚神、聚形,以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历史观精神,使我们时时刻刻在对抗战历史的缅怀与反思中前行。历史不能被忘记,“尤其是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他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者、实现民族解放的民族精神凝聚与升华的集中体现,也彻底摆脱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在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败的屈辱,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1]。这种社会、心理基础,也构筑起人们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抗战美术精神延展出来的历史观精神,是对军国主义、侵略行径的鞭挞与警示,更是对世界和平的期许,催化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3 抗战美术精神的当代弘扬与升华

3.1 社会主义新时期精神动能建设下的抗战美术精神弘扬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进行了“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的精神价值论述,并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谈道:“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社会主义新时期,党和国家强化精神建设,把精神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将其作为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动能。当今,对精神的凝练与弘扬,成为党和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支撑民族复兴梦想的澎湃动力。

抗战美术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精神、国家意志、人民情怀的综合体现,凝结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抗战美术精神与长征精神、红岩精神、延安精神、西北坡精神、井冈山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一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演化,可以使民族精神更加丰满、民族品格更加坚毅,是中华民族进步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弘扬抗战美术精神,加强对抗战美术精神更深层面的认识和精神价值的再挖掘,以发挥其蕴含的伟大精神力量,赋能民族复兴与强国梦想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抗战美术精神在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文化和精神上吹响了国内解放战争的冲锋号,并引领着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但随着抗日战火逐渐远去、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多元文化不断派生,在经济洪流和多元文化的稀释下,抗战美术精神的价值认知逐渐减弱。当代虽然出现了一些可以作为抗战美术精神丰碑的抗战美术作品,以其本身固有纪念性使命实现了抗战时期抗战美术的社会现实精神向当代抗战美术的历史纪念精神的转变,让过往的历史情景艺术化定格再现,引发的情感共鸣与爱国热情在一定程度上为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增添了一些精神力量,但相比于抗战时期抗战美术精神所爆发出来的价值力量难免显得单薄。

“精神”具有抽象的指向性和具象的功效性,可视化的美术作品是能艺术化地表达“精神”这一抽象和具象目标的绝佳形式,可以以其强大的视觉艺术感染力将抽象的精神意志和具象的精神功效艺化为人们可感、可知并可产生广泛共鸣的精神价值。融合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美术作品更具艺术价值,在其自身艺术价值的基础上还增添政治动员力、社会正向教育功能、民族集体意识等艺术色彩,使艺术本身具有的精神情感更加丰富,人们可以被这种精神激发积极向上的活力与热情,最终在全社会中不断营造民族和时代文化氛围,以文化自信的方式凝聚全民族精神价值共识和社会时代精神风貌,同时以艺术精神潜移默化地构筑起与民族发展、国家昌盛、社会进步相得益彰的意识形态堡垒。因此,在当代,应对抗战美术精神进行大力弘扬,不断为社会释放出强大的精神力量,赋能时代之需。

“人心散则国必弱,人心齐则国必兴”,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汇聚人心的永恒法宝,抗战美术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这一艺术精神价值永放光芒,其在当代的弘扬可以发挥出汇聚人心的强国磅礴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弘扬抗战美术精神,要继承党的政治价值艺术化传播传统,以文化自信创作出更多反映党的时代政治主张、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代成果的美术作品,让我国美术的政治动员光荣传统在新时代再次焕发出凝聚民心的政治价值。

3.2 民族复兴路上的抗战美术精神升华

时代在变迁,时代的主题也在发展,中华民族正在民族复兴的时代道路上阔步前进,抗战美术精神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应随着时代主题的演进而进化,在当代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中升华,在时代主题中奏出新的精神乐章。

回顾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的宣讲报告,“奋斗”的字眼频频亮相。时代在召唤,个人、民族、国家的梦想终将以奋斗之名格外闪亮。我们当以砥砺前行的拼搏奋斗姿态应对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脱贫攻坚战仍在继续,返贫阻击战任重而道远,乡村振兴的冲锋号已经吹响,脱贫目标因奋斗指日可待,乡村振兴因拼搏而不断推进。祖国统一的夙愿尚未实现,我们正以奋斗与温情构架桥梁。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践行,亦使我们民族与国家因奋斗之名在世界的舞台上完成了宏大的梦想。当代的美术家血脉与灵魂里的抗战美术精神基因在时代拼搏奋斗的历程中演化,他们在对拼搏奋斗的时代精神进行艺术化表达与张扬的同時,为脱贫、兴乡、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等时代主题增添了点睛之笔,实现了自我精神的新升华。

从“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朴素道理,到“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合作始终被视为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精神基因。和衷共济的团结合作的民族精神以其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使中华民族在发展的历程中经受住了无数复杂而严峻的考验,向世界展示着历久弥新的伟大民族团结合作精神。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团结合作的民族精神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当代美术和美术家应在民族精神发展中共同升华,达到更高层次的艺术精神,共筑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地增强中华民族齐心协力、和衷共济的团结合作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快步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是民族和国家战胜一切逆境的强大精神支柱,支撑我们以惊人的毅力和坚韧一次次战胜民族发展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一次次浴火重生,一次次创造辉煌。当今,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全国人民昂首阔步地迈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金光大道。习近平总书记也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坚持到底、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抗战美术精神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如何弘扬抗战美术精神的优良传统,实现其时代精神的升华,再次激发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以加快民族复兴的步伐,将民族复兴梦想坚持到底,是摆在当代美术家面前的重要课题。当代美术家要围绕民族复兴这一时代重大课题,用时代艺术精神在时代梦想的天空划出一道道闪亮的光芒。

当代美术工作者应当继承和弘扬战时抗战美术精神传统,以民族精神担当起民族复兴、国家兴盛的动能汇聚责任,以时代精神担当起时代使命,创作出更多体现社会主义新时期改革前行、强国奋斗、民族复兴梦想等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的时代美术作品,创作更多展示党风鼎盛、国风兴盛、民风纯盛等时代精神风貌的美术作品,创作更多反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团结抗疫等时代主题的美术作品,以抗战美术精神的时代升华展现中共、国家和民族的时代精神面貌和在时代奋进中的作为,激励中华儿女奋勇前进的精神意志,使抗战美术精神的当代升华作用于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4 结语

抗战美术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映射和时代精神的写照,其当代的弘扬与升华是精神基因的繁衍与进化,在其继承、弘扬中随着时代的变奏而升华,以艺术特有的人文情怀汇聚我国的政治力量、赋能社会主义建设、助力民族复兴梦想、渗透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传递社会正能量,以催生出民族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使我国抗战美术精神可以在时代主旋律中实现一次又一次的嬗变,不断以文化自信凝聚全民族价值共识,助力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周熹.感知高小华的“大画”艺术[J].文艺争鸣,2011(9):158-160.

作者简介:周熹(1983—),女,重庆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与设计。

邓德祥(1970—),男,重庆丰都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美术与设计。

赵晓睿(1998—),女,山东泰安人,学士,研究方向:美术与设计。

崔迪(1997—),女,山西运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美术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