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导语:中国场景下的治理逻辑

2020-03-12 10:21姜晓萍
公共行政评论 2020年1期
关键词:组合拳变革多元化

姜晓萍

自“治理”成为一个学术性概念,进而演化为一个专门的理论和实践模式以来,研究者对其所作的阐释是多元化的。就其基本的指向而言,它与传统的官僚制行政模式和市场制行政模式不同,意味着持续而稳定的多元化力量共同致力于现代社会中复杂问题的有效解决。在中国语境下,究竟何谓治理?治理的价值和功能有何特殊之处?治理的基础和基本逻辑又是什么?这需要在中国场景下予以更多的讨论和检视,为治理研究的学术共同体作出更多的贡献。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寻求有效的管理模式来应对多元化的目标、任务和挑战,是治理研究的重要使命。治理的一系列主张具有高度的整合性,在实际的运转中对条件的要求也更加苛刻。关键的是,我们需要发现和塑造治理的机制,以更好地使其成为求解“糟糕型”公共事务问题的一剂良方。就此而言,中国意义上的“组合拳”与“复合化”也许是在中国场景下透视治理的最为重要关键词。

任星欣的文章《运动式治理与制度建设: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制度变革的组合拳模式》从中国市场经济改革背景下制度建设与有效治理的双重挑战出发,对运动式治理的合理性进行了假设,认为运动式治理是缺乏有效制度体系下确保治理绩效的一种有效选择。具体以1978年至2012年土地使用制度变革的过程为例,验证了双重挑战下“运动式治理与制度建设”这一组合拳模式的基本假设,发现组合拳模式能够缓解短期治理压力、形成更大试错空间,进而为持续探索与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创造机遇、赢得时间,并最终成功完成制度变革。

白浩然等的文章《复合治理:地方脱贫进路的一个理论解释——基于153个脱贫摘帽县的扎根研究》基于对153个脱贫摘帽县的资料,运用扎根的方法,通过区域的横向比较与共性提炼,从外在驱动力、组织轴心、实践运作的维度探索和建构了地方政府减贫脱贫的解释框架,揭示了地方政府减贫脱贫背后的政治压力、利益整合、政治关联和组织机制。面向“2020后脱贫治理”,提出应当保持对减贫脱贫注意力的持续性投入、塑造脱贫主体的内生性力量以及调动各方的专业优势。

两篇文章尽管研究问题不同,但都对中国场景下运动式治理转向制度化治理、常态化治理的机制和过程进行了探讨。无论是中国的经济改革,还是精准扶贫,都是国家建设与发展中的重大议题。透过两位作者所作的分析,本专栏对中国场景下治理逻辑的特殊性作了一个很好的阐释。

猜你喜欢
组合拳变革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打好“组合拳” 书写新答卷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打好“组合拳” 攻克“坚中坚”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变革开始了
“组合拳”中出效益
朱共山的光伏组合拳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