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生畸形消费行为
——以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20-03-12 23:38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畸形消费心理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云南 丽江 674199)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活跃度逐渐倾向于扮演着社会省察先行者的角色,大学生作为众多消费者中特殊的消费群体,消费的形式、方法、原因趋向多样化和复杂化。在前行的过程中,大部分大学生的消费模式与社会大众消费模式相符合,由于家庭环境、价值观、教育方式的不同,不免出现因消费变态心理引起的偏离正常消费模式。这种由消费变态心理所引起的,不平衡的,个性化的,无计划性的不良的消费行为叫做畸形消费。

一、畸形消费现状调查及分析

本研究采用线上问卷和在线访谈的形式,线上问卷共发放632分问卷,有效问卷为632份,有效率为100%,线上结构式访谈435位,其中大一学生占比69.62%,大二学生占比10.92%,大三学生占比12.03%,大四学生占比7.44%。男生占比4.27%,女生占比95.73%。每月生活费500元以下占比2.68%,500—1000元占比36.24%,1000—1500元占比55.22%,1500—2000元3.64%,2000—3000元占比2.22%。由于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经济发展相对发达城市较为迟滞,且在参与调查的76.54%的学生生源地来自西南片区农村地区,每个月生活费均在3000元以内。根据丽江市人均消费水平为依据,本文采用两极分化消费方式进行区分畸形消费行为,每个月生活费低于500元或高于1500元的可以看作畸形消费。大学生在校期间收入来源渠道较为狭窄,收支比例相差较大,出现超前消费和过度节省的行为。

二、 大学生畸形消费的形式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进行消费活动时所表现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活动的过程。1变态消费心理是在消费生活中违背消费规律、消费规则和消费伦理,具有一定危害性和广泛性的异常消费心理的综合。2在大学生中常见的畸形消费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消费类型。

(1)享乐型消费:这种消费类型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心理动力学认为人的行为由人的去趋向享乐避免痛苦的欲望所引起的,目的在于寻求当前的快乐逃避眼前的痛苦,大学生面临着学业、考试、就业、人际关系等心理压力,为了缓解各种压力所带来的痛苦,选择不符合自身经济情况的消费方式,如;长途旅游、消耗型聚餐、请高级健身教练、报复型购买化妆品、盲目性游戏充值等。

(2)炫耀型消费:超出实际生活所需,对商品本身的价值考虑并不多,价格考虑较多,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购买昂贵的物品,展示自己的经济能力和自认为的社会地位,价格越高,越能受到购买者的喜欢。如:“中年人炒股炒基金,年轻人炒鞋炒盲盒”,一双1500元左右的爆款品牌球鞋,除了球鞋本身的款式颜色之外,有了明星代言,粉丝数量的加持,价格可以翻到十倍左右,学生为了彰显个性支付高昂的费用进行购买,一个价值30—60元的盲盒,因为人为的制造稀缺性,导致“隐藏款”市场价格达到上千年元,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说,这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成长有关。

(3)补偿型消费:消费者通过购买各种不同的产品,来弥补自己尚没有得到满足的深层次心理需求的消费行为。3大学生在校期间会遇到人际问题,学业问题等心理困惑,当他们认为自己在某一方面受到了“委屈”,需要通过消费的形式来进行补偿,满足自己心理需求。

(4)攀比型消费:当代大学生作为独立的群体,消费心理具有依附性,他们的消费心理往往相互攀比、互相影响。4大学生在校期间学生群体人少较多,容易受到从众心理影响,不看自己的实际需要,互相效仿,攀比,造成生活成本大幅度增加现象,这种消费形式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5)求新型消费:以注重商品或服务的新颖、刺激为主要目的的消费。大学生思维念超前,好奇心强,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快,当商品的款式或者服务的方式更新时,大学生抱着猎奇心理追求标新立异的形式,较少的计较商品的价格。在尝试新型服务的基础上,一定程度的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6)超前消费:当大学生的对物质的需求欲望超过自己实际生活费用时候,以分期付款,预支等形式进行消费。尤其现在网络购物平台较为发达的情况下,随之而出现的分期支付,网络贷款,“打白条”等形式,在部分大学生自制力发展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往往会陷入“借贷—还贷”这样的恶性循环中。

(7)人情消费:大学是“学生”与“社会”的衔接桥梁,部分大学生出现把大学看作社会缩影的不良认知,为了维护人情网络秩序或与他人交换资源, 在特殊的日子邀请朋友、社团干部、学生会干部等进行各种娱乐活动,导致生活费超额现象。

(8)排斥消费:由于个体的原因导致产生消费心理障碍而拒绝购买或者不消费的态度和行为。部分大学生由于来自较为贫困的山区,丽江又属于以旅游业为主的城市,物价相对之前所在地较高,拒绝进行必要消费,仍以相对较为艰苦的方式进行生活。

三、心理学角度分析畸形消费行为的成因及后果

(1)消费观念影响:大学生对社会思潮接受能力较强,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较少,考虑的是活在当下,享受当下,将生活费用支出在当下的享乐上。同时,一部分大学生将超前消费作为时尚观念,表明自己走在消费文化的前沿。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相应的衍生出“网贷”“裸贷”“套路贷”等相关案件,甚至发生威胁到生命的大学生危机事件。

(2)从众心理的影响:从众消费心理主要指的是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较弱,独立判断能力不强,在周围人的影响下,会选择放弃自己的消费理念,而选择与其他同学一致的理念和行为。5大学生自我意识能力不够强,辨别能力较低,在消费的时候更多倾向于模仿周边伙伴以及自己喜欢的明星,寻求与权威或者同伴认同,在这个过程中无疑加大了自己的消费支出,加大了经济负担,会导致部分学生误入歧途。

(3)大众文化的影响:网络发展较快,各种自媒体平台推送的文字和视频价值观不同,鼓吹消费商品的象征性意义,虚夸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另外,品牌效应使部分学生一味的追求品牌,影响了物质文化的取向。

(4)家庭教育的缺失:现在的大学生多出生于2000年左右,我国正处于计划生育阶段,大部分孩子属于独生子女,在家长的溺爱,只要子女有需要家长就会无限的满足子女的愿望。

四、畸形消费行为的处理方式

(1)从社会层面积极引导消费观:社会相关部门加大对自媒体内容的审核力度,减少传达错误或歪曲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弘扬正能量,净化社会广告和舆论环境,减少向大学生推送炫耀性消费和高品位生活方式内容的音频、视频、文案等。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加大开展传统文化,个人能力展示,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科学消费,合理消费。

(2)家校联合教育,强化思政教育:家长给学生做好消费的榜样,引导学生有计划的合理消费,在为学生提供必要生活支出的同时,适度掌握学生资金流动来源和去向,及时纠正不合理消费观念和行为。学校教育应正面的引导学生消费观念,提倡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校园主流文化,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交往观,提升社会责任感。学校和家长应及时针对学生的个人消费问题进行沟通,形成家校联合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

(3)强化审美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和财商教育:强化学生审美教育,传达正确的审美观点,美体现在质朴整洁而不是浓妆艳抹,教会学生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把无知消费转移至精神消费,提升自己文化修养和精神素质。增加人际关系教育课程,让学生理解人际关系的真正含义,减少无效人际交往,增强心理互酬,建立纯洁高尚深厚稳固的人际关系。财商作为与智商和情商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包括正确认识和正确利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加大消费知识教育和消费技能教育力度,通过财商教育强化学生理财观念,建立理财意识,注重学生财商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赚钱,理财和储蓄。

(4)重视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教育,增强学生心理免疫力,及时发现不良社会价值补偿心理,并予以沟通和疏导。可以通过线上问卷调查的方法,及时发现消费心理异常的学生,极端个案学生采用个体心理咨询的咨询方法,引导其形成良好的消费道德习惯,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对于消费心理异常的部分学生可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予以干预。

猜你喜欢
畸形消费心理
平山病合并Chiari畸形1例报道
实时动态四维超声产前诊断胎儿畸形的临床意义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心理感受
40年消费流变
48例指蹼畸形的修复治疗体会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