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家三兄弟做客春妮家 后辈心中的英氏家风

2020-03-12 07:49
北京广播电视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大公报抗日家风

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英氏家族四代人代代出英才,并在各自领域创造了辉煌的成就。是什么精神让他们突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又是什么方法让这个家族长盛不衰?《春妮的周末时光》栏目,日前清来英家第四代的三兄弟:英达、英壮、英宁,来聊聊家训。

家族第—代

英敛之在天津创办《大公报》

英达说他的曾祖父创办了大公报。英氏家族发迹于英敛之,因为参加戊戌变法被通缉,流亡到了我国的边陲地区。直到1902年被慈禧赦免并且赐姓‘英。但是英敛之是一个有着超前想法的人物,亲自创办了《大公报》,后来还创办了北京辅仁大学和香山孤儿院。可以说英敛之传奇的人生,是英氏家族的开端。

1902年英敛之在天津创办《大公报》,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从不同角度记录了中国现代史。而办一份日报,也是英敛之最理想的发表自己意志的方式。他期望以此为国出力,而我们也从中看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傲骨与雄心。

家族第二代

英千里投笔从戎抒写抗日传奇

英敛之有一个儿子叫英千里,他就是英达的祖父。英千里13岁去欧洲留学,24岁回国协助父亲创办辅仁大学,他精通英语、法语、拉丁等四种语言。妙语连珠,幽默达观,源于家族基因,仿佛英家人自身都天然具备幽默细胞,所到之处总能引发一片笑声。英达说:“幽默是英家独特的家风,我的爷爷英千里就是难得的极具幽默感的知识分子,用一口地道的京腔,混合法国味的英语给大家讲课,从来座无虚席。”

而在战争年代,英家作为知识分子虽然没有弃笔从戎,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与敌人斗智斗勇。英壮说出了祖父英千里的抗日传奇:英千里和辅仁大学的一些爱国人士秘密成立了地下抗日组织“炎武学社”,由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沈兼土任主席,英千里任书记长,在学生中宣传抗日思想,鼓励学生投身抗战。

1941年12月30日,日伪特务翻墙闯进英家,带走了英千里。妻子蔡葆真对12岁的儿子英若诚说,我只担心一件事,抗日积极分子的名单被你父亲夹在一本书里,得在日本鬼子发现之前找到它。

英千里在监狱待了三个月,日本人用尽刑法,却一无所获。作为在家的长子,英若诚无数次给父亲送吃的,送衣服,他到死都记得父亲在日伪监狱里的编号:770。1944年,英千里再次被捕,国民政府起初以为他已英勇就义,还在重庆为他举行了追悼会。直到日本投降前两周,他才在社会各界的营救下出狱,一夜之间成为大英雄。

家族第三代

子女七人在各领域都有建树

“热衷中西文化的交流、不为生活的拨弄而左右、荣辱不惊、不畏权贵、同情弱者”……正是英家独特的家风,成就了几代的传奇与辉煌。英氏第三代在各个领域也都有所建树,为下一代以身作则树立了榜样。老大英若勤,高级经济师;老二英若采,机械制造的大学教授;老三英若诚,前文化部副部长、表演艺术家;老四英若聪,建筑学教授、梁思成的研究生;老五英若识,吉林艺术学院教授;老六英若智,水利专家,博士生导师;老七英若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家族第四代

三兄弟秉承树大自直的教育理念

说起下一代的教育,作为英家第四代的三兄弟:英达、英壮、英宁,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词:树大自直。他们秉承这一教育理念,給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代代相传的好家风,它照亮人的心灵,引领人的步伐走向灿烂的人生。它特别平实地渗透在每一个普通家庭、每一个家庭成员、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好家风成就了中华文明的光辉历史,成为家族成员英才辈出的有力保证。

记者常江据栏目稿整理

猜你喜欢
大公报抗日家风
“希望大家向张季直先生学习”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胜地 多彩阳湾
Ice Hockey Requires Teamwork
陈道明不拍“抗日神剧”
家风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
媒介生态视角下的新记《大公报》研究
百家姓看;家风
大公报:从民办到“官媒”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