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大家向张季直先生学习”

2022-07-14 09:49庄安正
档案与建设 2022年6期
关键词:大公报张謇

庄安正

摘 要:张謇实业成功的原因是在培育企业精神上率先垂范,并推动企业管理制度化。殳青《从张季直先生说起》这篇文章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建立前夕对待张謇的态度。

关键词:张謇;《大公报》香港版;殳青

最近,偶然发现《大公报》香港版1949年9月20日至27日的“旧闻新谈”栏目登载殳青的一篇文章《从张季直先生说起》(以下简称《说起》)。笔者怀着很大的兴趣读完该文,并想与大家分享一下心得体会。张季直,即中国近代实业家张謇。兹将该文大部抄录如下:

南通张季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特出的人物,是中国企业界的一位怪杰……

季直的努力,并不限于企业方面,同时还兼顾到社会事业。照他的看法,兴办实业不过是举办一切事业的开端,这一切事业中,他尤其着重教育事业。就在他经营垦牧公司的第二年,南通第一所师范学校,在他的主持之下成立了。另外,还办了一所女子师范,接着又设立了南通五属学务局,作为推行教育事业的总机构。在他的策划之下,幼稚园、城厢初等小学、垦牧高等小学、工商补习学校、蚕桑讲习所、绣织局女工传习所、纺织专门学校、农业专门学校、医科专门学校,都次第在南通成立了。直到1920年,把各专门学校合并,又成立了南通大学[1]。在南通这一个小地方,从幼稚园起到大学止,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竟在他一人策动与计划之下完全具备了。此外,他又创立了残废院、养老院、盲哑学校、□□院、气象台与南通公园。不但如此,还有学校与社团,像吴淞商船学校、震旦学院、龙门师范以及华商纱厂联合会、全国农业联合会、中国工程师学会、中国矿学会等,也都得到了季直的资助与支持。这就是季直自四十二岁转变后,在三十年的长期中所创办的事业。试问在中国近代百年史上,除了他,还有谁凭着个人努力与奋斗,获致了这么伟大的成果。

季直自己没有资本,唯一的本钱,就是企业精神与社会的信用。当大生纱厂初初创立进行集股时候,张之洞、刘坤一这班封疆大吏,虽然口口声声要支持他,但“哀求张之洞,张则推之于盛宣怀,归而哀求于刘坤一,刘只分电上海、镇江、九江各道劝入股份”,官样文章,三推四拖,究无补于实际。拿商股方面来说吧,有钱的人不是抱着观望态度,便是认了股之后又来翻悔。在这一段期间里,季直奔走京通沪之间,自己穷得连旅馆费没有的时候,迫而靠卖字来维持生活。他受尽艰苦与折磨,“闻谤不敢辩,受侮不敢怒”,低声下气,不惜为事业的前途而忍受委屈。由于企业精神的驱使,他忘记了窮困,忘记了侮辱,忘记了疲劳,也忘记了一切可能阻碍他的绊脚石。就凭着这样勇敢与忍耐的精神,终于突破了难关,克服了困难,把大生纱厂创立起来了。

大生纱厂还未创立的时候,上海织布局、湖北官纱局、苏纶纱厂、华盛纱厂,在当时都是很有名的大厂,论资本与设备,后起的大生自然比不上它们。但是,这些先进的厂并没有显著的成绩表现,由于官僚作风的作祟,不是弄到股东分不到红利,便是年年闹亏折,甚至一个厂为少数有权势的人所把持。季直的作风,就恰恰相反。大生创办之始,他不支薪水,一直靠着文正书院的薪俸来维持一家的生活。然而对于股东的股本,却绝对负责,从股东缴足股本之日起,在万分困难中,即使借贷也一直维持着官息的付给。正因此,他获得以社会对他的信用。这社会的信用,就是他赖了发展事业的最可靠的资本。同时,季直为了要打破官僚作风,从积极方面又把厂的经营,走上了制度化的正轨。他建立了分工制度,各部门有各部门的任务;又建立了会计制度,规定会计科目,造账方法与盈余分配的办法;订立了办事章程细则,确立了极有规律的工作程序;建立了人事任用制度,一切奖惩升迁都以工作能力与工作成绩作准绳。这一切,都是季直所手订的,是空前的创举,这不但打破了已往的官僚作风,而且为后来的产业界树立了富于企业精神的新作风的楷模。这些就是季直的伟大处,值得后人学习。

季直不愿做官,但并没有因此而忘情于对政治的改革。他是富于民主思想而又提倡宪政最力的人。1901年写的《变法平议》与1904年刊印的《日本宪法》,便是他努力从事立宪宣传的表现。1908年,各省设立咨议局。次年,季直被选为局长[2],他认为□□□□□□□□工作,跟做官完全两样,所以很爽快地就接受了。辛亥革命成功,南京成立临时政府,他才破例做了实业部部长。后来临时政府解散,熊希龄组织正式内阁,他又担任了工商、农林两部部长的职务。这两次出任要职,在季直看来,与其说是做官,毋宁说是做事,而且所做之事跟他平素提倡兴办实业的想法正相符合。所以他在满清专制政治之下绝念于仕途,而在民国时代出而肩任巨艰,就没有什么自相矛盾的地方了。后来袁世凯狐狸尾巴露出来了,季直挂冠而去,正是一个绝好的说明。一个努力于民族工业的建立的企业家,向往于民主政治的实现,原来是最合于逻辑的呵!

季直去世已经二十二年了,在这二十二年国民党的黑暗的统治中,民族工业被打击被摧毁得一干二净,即使有季直这样抱负与理想的民族工业家,也被窒息了。到今天,人民解放事业大告成功,那打击与摧毁民族工业的魔鬼已临末日。面前摆着一条康庄大道,给民族工业家一个绝好的东西驰骋的机会。在民族工业家骑着骏马往这条大路上奔驰的时候,我们希望大家向张季直先生学习,学习他的精神,学习他的作风。如果正确的企业精神树立起来了,为人民服务的作风培养成功了,我相信不出十年八载,中国工业化的任务,是一定会完成的。

笔者之所以对《说起》感兴趣,首先在于作者对张謇人生的定位与评述。张謇的人生阅历丰富,一生成就涉及许多方面,但作者选择了将张謇归于企业界,评述重点放在甲午后张謇放弃仕途、投身“实业救国”的经历上。先介绍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与通海垦牧公司“两大事业”,随后介绍“面粉业、盐业、轮船运输业、铁工业、酿酒业、渔业、果园业以及教育用品”等其他实业,再扩大为介绍包括教育在内的种种“社会事业”。最后结论是张謇既是民族工业的“开路先锋”,又是“中国近代百年史上”成就最大的“民族工业家”。“试问在中国近代百年史上,除了他,还有谁凭着个人努力与奋斗,获致了这么伟大的成果。”今天研读这些文字,倍感作者定位准确,评述重点突出又兼顾了其他,非常符合张謇百科全书式人生的实际情况,与当下新闻媒体注重对张謇爱国企业家“典范”与“楷模”的评述又遍及其他方面十分契合。

张謇实业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也是延续“民族工业家”评述必须弄清楚的一个问题,作者这样分析:“季直自己没有资本,唯一的本钱,就是企业精神与社会的信用。”何谓企业精神与社会信用呢?作者分别概括为张謇“勇敢与忍耐的精神”,以及凭借对股东与企业的“绝对负责”建立起来的“社会对他的信用”,并认为这是张謇“发展事业的最可靠的资本”。事实上,“信用”属于企业诚信,也是一种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近代意识与企业个性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张謇提倡企业精神在那个时代完全是一种创新行为。作者敏锐感觉到张謇提倡企业精神的前瞻性与重要性,将它提升到了影响张謇企业成败的高度。现在来看,作者这番穿越了70多年历史风云的评述,丝毫没有陈旧感,相反仍很有生命力,因为加速培育张謇企业家精神与张謇式企业家群体,正越来越成为企业界的共识与社会的共同需要。张謇不仅在培育企业精神上率先垂范,还订立了企业部门分工制度、会计制度、人事任用制度与办事章程细则等,用于推动企业“走上了制度化的正轨”。作者指出,企业管理制度化在当时也“是空前的创举,这不但打破了已往的官僚作风,而且为后来的产业界树立了富于企业精神的新作风的楷模。这些就是季直的伟大处,值得后人学习。”上述几个方面,无一不证明了这篇文稿的价值与作者的眼光,值得今天认真一读。

其次,笔者感兴趣的还有《大公报》登载《说起》一文所传递的信息。作者殳青当时是《大公报》一位比较活跃的专栏记者,在该报上海版、香港版,以及天津的《进步日报》上发表了许多时政评论文章[3]。虽然笔者不太清楚作者的其他个人情况,然而这对于弄清《大公报》传递的信息不会造成困难,作者的观点就是《大公报》对待张謇的观点,应该没有疑问。需要弄清的也是笔者所关注的,倒是《大公报》香港版登载《说起》的背后,实际上传递了哪个政党与社会团体的观点。众所周知,《大公报》最早由天主教徒英敛之于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曾在天津、重庆、上海、香港多地出版发行,是20世纪迄今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也是1949年以前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大公报》一度支持过国民党的内战政策,但到了1948年,因看清国民党实质,立场有所改变,受到当局迫害。总编辑王芸生在同年11月5日飞抵香港,发表《和平无望》,宣布改变立场,往左转向。1949年后,《大公报》香港版开始在中国共产党港澳工委直接领导下在香港继续出版发行,与《香港商报》《文匯报》共同构成了香港左派报纸的阵地。中国共产党历来主张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待历史人物,中共新闻媒体是宣传中共这一主张的重要领域。既然《大公报》香港版当时成为中共港澳工委领导下的一家新闻媒体,殳青这篇文稿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前夕对待张謇的态度。

在民国至新中国建立这一时期,民国北京政府、国民党政府创办的新闻媒体上,都有数量不少的评价张謇的文章,除了肯定张謇的外,也有一些持否定甚至污蔑攻击态度的。中共当时的工作重心在于推翻旧世界,所创办的新闻媒体长期在战火中成长,在民国北京政府、国民党政府统治时又时常遭遇打压甚至查封,无暇将关注度转移到经济建设话题上来,故有关中共新闻媒体从何时开始关注张謇,有哪些媒体先后参与了评价,评价内容如何等,至今罕有发现,更未见梳理。而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在该时期对待以张謇为代表的近代“民族工业家”的态度颇有裨益。建国前夕《大公报》香港版上殳青的《说起》一文,为人们打开了探究这一领域奥秘的一扇窗户,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与研究价值。

再次,《大公报》香港版登载《说起》的时间节点也让笔者颇感兴趣。《大公报》香港版分别是在1949年9月20日与27日两次登载该文的。这个时间节点特殊而重要,中国人民历经百年的屈辱与反抗后,“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即将诞生,中央人民政府即将成立,这是一个见证中国近代历史沧桑巨变的时间节点。浏览20日与27日两天的《大公报》,映入眼帘的都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北平各界筹备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开国大典,已获解放的祖国大地上广大群众热气腾腾搞建设、用实际行动迎接新中国诞生等内容。自然,《大公报》一角另载有国民党暂时盘据的广州等地,“滥成一片,贪污遍地”,“催粮如催命”,“银楼十家关门”等消息。光明与黑暗并存,兴盛与颓败同在,凸显了中国历史那一刻特有的时代色彩。

《大公报》香港版此时为何会突然想起20多年前去世的张謇,而发表殳青的《从张季直先生说起》呢?笔者以为回顾一下半年前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可以看清端倪了。3月5日,毛泽东在全会上指出:中国人民革命很快要在全国范围内获得胜利了,“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还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同时也要求我们党去团结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毛泽东的报告清晰地表明:当战争的硝烟慢慢散去,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将转移到城市,需要团结尽可能多的企业家参加“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在战争的废墟上建设新中国。故此时撰文纪念张謇,貌似突兀实则不然,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在转折关头尊重历史,给予张謇这位为中华民族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企业家先贤的崇高礼遇,又是展望今后,寄语国内广大企业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更好地发扬张謇救国情怀与企业家精神的殷切期盼。尤其是有许多国内企业家当时因各种原因散布在世界各地,而《大公报》香港版在海外的发行量很大,提出“希望大家向张季直先生学习”,也是着眼于调动海外企业家回国参加新中国国民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注释与参考文献

[1]南通大学正式建立在张謇去世后,实为1928年。

[2]各省设立咨议局为1909年,张謇担任江苏咨议局议长亦在1909年。

[3]《进步日报》为《大公报》天津版所改名。

猜你喜欢
大公报张謇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
Ice Hockey Requires Teamwork
感怀张謇 守望初心
称呼见人品
张謇:从状元到企业家、教育家
媒介生态视角下的新记《大公报》研究
关于构建中国公共领域的可能性探究
左中右三报抗战时期想象的共同体建构
大公报:从民办到“官媒”的转变
改变危机唯有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