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我终于走近了你

2020-03-12 07:49马誉炜
湘潮 2020年2期
关键词:窑洞延安毛主席

马誉炜

延安,一个充满神圣的名字!一个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个曾经让全世界瞩目、令世人感到有几分神奇几分痴迷的地方!

终于,我踏上了前往延安的旅途。

当特快列车穿过记不清几多的山洞,下到站台看到“延安”两个大字的时候,如同游子回到家乡,见到久别的父老乡亲一样,我的心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跳动:延安,我终于走近了你。

我问接站的师傅,哪里是宝塔山,哪里是延河水?哪里是红军、八路军走过的路?哪里是毛主席、周总理路过的桥?

看到了,看到了!远处并不太高的一座山上,有一座并不太高的塔。恰逢正午时分,一抹灿烂阳光照在塔身上。在我的眼里,那塔可以与太阳光媲美:她穿越宇宙和时空,将浑身的光和热播洒到神州大地的四面八方。

看到了,看到了!这里就是延河,里面的水已难以盖住黄土色的河床。河岸上的老梨树身上,为数不多的枝丫好像刚与残存的叶子告别,几个熟透的梨子摇曳着向我招手。

看到了!看到了!这就是毛主席和周总理路过的桥。过去这座桥很小也很窄,听说那年周总理从北京陪同外国贵宾来延安,他老人家乘坐的轿车陷在桥上,是乡亲们喊着号子帮忙推上来的,总理当即指示要把桥修好。新桥修好后被命名为“总理桥”。

午餐时,我尝到了小米饭、黄米糕,吃上了南泥湾产的红薯、杨家岭的红枣、陕北人爱吃的杂面条。当初,毛主席和他的同志们,就是吃着这粗茶淡饭,穿着粗布衣衫,干着惊天动地的大事情。

延安的小米养活了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迎来了中国革命的朗朗乾坤!

杨家岭,原是寂寂无名的小山村,只因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驻扎在这里而名扬中外,声震寰宇。山坡上,散落着一排普通的窑洞。一个个窑洞前,用红牌黄字写着一个个叱咤风云的名字: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

毛主席住的窑洞里,墙上挂着一张摄于1942年他给八路军一二〇师团以上干部作报告的照片。照片中的他,穿着一条两个膝盖处都打有大块补丁的裤子。美国记者斯诺曾在《西行漫记》中记载,毛泽东自己只有两套制服和一件缀补过的大衣。

在窑洞前,还摆放着一个小石桌。就是在这个石桌旁,毛泽东会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针对当时流行的“恐美病”,毛泽东坚定地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这声音,至今还在祖国上空回响。

在小石桌的下方,是一块开垦出来的菜地。据介绍,当初这里有一条潺潺流淌着的清澈小溪。毛泽东闲暇时在这里辛勤劳动,切合时节种下西红柿、茄子、辣椒等蔬菜,菜地里一年四季郁郁葱葱,充满生机活力。

领袖们的窑洞里,家具简陋:竹皮暖瓶、煤油马灯、开了口的皮箱……就是在这个地方,领袖们指挥着千军万马,决定着中国的命运。大决策,大战略,大动作一个连着一个:精兵简政,百团大战,大生产运动,延安文艺座谈会,中共七大。同时,一篇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光辉的著作——《整顿党的作风》《新民主主义论》《愚公移山》……从这里飞向战场和后方。

我不由想起《西柏坡组歌》里的一句歌词:“简陋出精神。”斯诺也曾发出这样的感慨:“红军坚韧卓绝,任劳任怨,是无法打败的。”

枣园与王家坪,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居住、工作过的另外两个地方。窑洞是一样的窑洞,家具是一样的家具。磨烂了的衣服,翻烂了的书籍,生了锈的马灯,向人们诉说着中国革命的艰辛与不易。

在这里,我看到许多毛泽东与亲人、百姓以及普通战士的合影照,看到一个铁骨柔情的丈夫和父亲的形象,看到一个爱民为民、爱兵为兵的领袖形象。毛泽东与刚大学毕业的毛岸英在小石桌前谈心,嘱他到农村去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毛泽东与小八路在一起,毛泽东与翻身农民亲切交谈,毛泽东与春节来拜年扭秧歌的百姓簇拥在一起……

1947年3月党中央撤离延安前夕,毛泽东在这里接见新四旅的张贤约、黄振堂等负责同志。这些同志激动万分,表示一定誓死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保卫延安!毛主席却笑着说,你们的决心很好,延安是要保的。我们在延安住了10年,挖窑洞,吃小米,学了马列,培养了干部,指导了中国革命,全中国、全世界都知道有个延安,延安不能不保。但现在延安又不可不弃……今天放弃延安,意味着将来要解放西安,解放南京,解放全中国。送他们到门口,毛泽东笑着自问自答:“我们下次在哪里见面呢?可能不是延安了,也许是南京、上海或者北平吧!”

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彰显了共产党人特有的人格魅力。

延安,中国革命的摇篮。这里集聚中华之英才,汇聚正义之力量,培育革命之中坚,演绎出一曲光明战胜黑暗的壮歌。

延安,中国共产党的福地。党中央驻扎延安13年,使中国共产党由弱变强、转败为胜、转危为安。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在这里逐渐成熟、丰富发展。宝贵的延安精神在这里生根发芽、发扬光大,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陈毅元帅诗云:“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作主?万众瞩目清凉山。”

在我眼里,延安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块试验田。毛泽东和他的同志们在这里进行了一系列深邃的思考和成功的实践: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在这里进行了认真而又清醒的梳理。全面进行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积累局部执政的成功经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在这里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有益探索。学风文风、思想和工作作风都得到净化锤炼;搞革命为了谁、依靠谁?领袖们以实际行动作了坚定的回答。党扎根群众、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路线展示得淋漓尽致;建设怎样的军队,怎样建设军队?从这支军队的性质宗旨,到这支军队的编制体制、作战方针、纪律作风,都做了更加系统规范的探索实践。延安的实验是全面的、立体的,也是长远的、划时代的。

延安整风运动是党自我革新的示范,三大法宝是党行动的指南,延安保育院、中央党校、抗大是培育精英的圣地,陕甘宁边区是当时“全国最进步的地方”。

今天漫步在枣园文化广场、抗大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前,我的耳畔仍然回响着毛泽东对抗大学员的讲话:我们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全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不是为了自己的家,而是为了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的家,牺牲一切。所以第一个决心是要牺牲升官,第二个决心是要牺牲发财,第三要下一个牺牲自己生命的最后决心!

这声音发自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底,震耳欲聋,掷地有声!

延安,我来了!

延安,你认识我吗?我是在你的思想哺育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我是在你的精神传承呵护下长大的,我一直沐浴着你的春风、分享着你的温暖,我是这个党、这支军队中普通的一员,我为国家、为人民、为军队做的贡献还太小太少……

延安,我还是来晚了!

我想看看,毛泽东站在哪里给抗大学员讲课、在哪里散步;周恩来在哪里摔伤了胳膊、在哪里纺纱线;张思德在哪里烧炭,他的追悼会又是在哪里举行?

我想看看,喜歡《木兰辞》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诗句并择字起名的王若飞烈士、少年即投身革命才华横溢的秦邦宪(博古)烈士、那位留下不朽诗篇《囚歌》的名将叶挺烈士……当年,他们同乘一架飞机,从重庆飞回延安。飞机上还有叶挺将军心爱的妻子和女儿。叶挺,这位刚刚出狱,刚刚被党中央、毛主席批准重新入党,刚刚与妻女团圆,刚刚兴奋得像一位小青年似的对妻子说“我们好像又结婚了”,刚刚对追着采访的记者回答今后有何打算时说“为人民而已”的将军,与王若飞、秦邦宪一起,因飞机失事牺牲了!在延安飞机场,毛泽东、朱德、任弼时……都来了!他们眼看着头顶上的飞机盘旋着又飞走了……

聂荣臻元帅留下挽歌:“我哭故人成永诀,普天涕泪失英雄。”

延安,不,全国,世界各地如朝鲜、越南等一些地方,还有多少这样令我永远思念、缅怀的烈士。想起他们,我们怎么能不流泪、不激动,我们怎么能不珍惜、不奋进。

首都北京,人民大会堂,建党95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号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庄重宣言和承诺。

猜你喜欢
窑洞延安毛主席
延安的故事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壮锦献给毛主席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陕北窑洞民居
大西北的窑洞
在延安,窑洞依然受青睐
在延安,窑洞依然受青睐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
我们紧跟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