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灰姑娘”模式的继承与突破

2020-03-12 09:08廖语眉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36期
关键词:继承突破项链

廖语眉

摘  要:“灰姑娘”可谓是世界上流传最广、最受人们欢迎的民间故事,在经典的传承过程中,也形成了相对固化的“灰姑娘模式”。这一模式被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借鉴发挥,莫泊桑的《项链》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它的影响。但是,伟大作家的伟大之处在于,不仅在于传承经典,更要突破经典,《项链》不仅仅写了一个渴望通过“灰姑娘”式际遇改变命运但最终失败的悲剧女子,更是写出了一个以诚实、辛勤的劳动,弥补过失,渡过难关的有主见的女性,这表明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女主人公传递出一种勇敢面对和处理生活危机的直面人生的精神。

关键词:灰姑娘模式;继承;突破;女性;自我发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36-253-02

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一串改变命运的项链,一场改变命运的舞会,这是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里的情节。舞会、马车、丢东西、逃跑……这些因素联系起来,马上能让人想起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的灰姑娘的故事。“灰姑娘”可谓是世界上流传最广、最受人们欢迎的民间故事,它超越了时间、地点和民族的限制。故事从老一辈的口中传入下一代人幼小的心灵,从民间到银幕代代传承下去,并形成了经典的“灰姑娘模式”,让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借鉴发挥。

在《项链》里,莫泊桑借鉴了“灰姑娘模式”,写了一个跟灰姑娘有关,但又不完全一样的故事。

从个人特质来讲,二者的主人公都是年轻貌美的女子,灰姑娘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对于美丽的女子,人们总是有着善良的美好愿望,希望她们能够幸福,能够把这份美丽保存好,不愿意看到这种美好哪怕遭到一点点的破坏。但是悲剧的是,美好的东西总是容易被打碎,灰姑娘的家庭生活是不幸的,《项链》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对自己的生活也感到痛苦。她有无数的梦想,希望过上奢华的生活,但又被无情的现实打败,这让她十分痛苦。不幸还来源于有不满意的家人,对灰姑娘非常残忍的后母和姐姐就不用说了,玛蒂尔德也对自己的丈夫很不满意,一个教育部的小职员,是没法给她想要的生活的。玛蒂尔德的命运和灰姑娘一样,因为一次舞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玛蒂尔德在朋友的帮助下,在舞会上得到了巨大的成功,甚至得到了部长的注意,然而离开舞会时,却因为衣服寒碜而匆忙逃走,无意中遗失了项链,最终生活变得大不同。这与灰姑娘的故事何其相像,只不过改变了一些具体因素而已。

从上文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共通的内容:青春的绽放,舞会上美丽动人,用(或者想用)爱情超越等级,最后有幸福美满的结局(《灰姑娘》)。简单归纳一下,“灰姑娘模式”所包含的要素就是青春、爱情、等级、结局。灰姑娘故事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传讲不绝,与其寄托着人们对美好婚姻的向往密不可分,它承载了民众内心爱与被爱的情感需要,形成了深藏于老百姓内心的“灰姑娘情结”。

《项链》继承了该模式的大部分要素,本来我们以为这又是一个满足读者“灰姑娘情结”的精彩故事,玛蒂尔德能在朋友的帮助下通过舞会实现自己过上梦想中的奢华生活的愿望,但莫泊桑卻出乎我们的意料,对这个模式进行了改写,特别是最后“结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进行了颠覆性地改写。那么莫泊桑又写出了哪些不同呢?

青春最终变成了衰老,十年的艰辛生活,让那个曾经光彩照人的女子“变成了穷苦家庭里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了。”女主人公也有自己对生活的期望,只不过她追求的不是爱情而是富足的物质生活,而能实现她的梦想的那次绝好机会:部长主办的舞会,带给她的不是从低层等级向上层社会的提升,反而让她从一个有自己住宅有存款有简单娱乐有小康生活还有女佣的正常小职员家庭,一落千丈,也就是说,她的等级不升反降了。所以,最终的结局不再是“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是相当悲惨,为了丢失的那串项链付出了自己的一切,更残酷的是故事的结局,“哎哟,我可怜的玛蒂尔德,我那串是假的呀,至多值五百法郎!”让玛蒂尔德用自身努力解除债务的“快乐与自豪”显得那么不堪一击……莫泊桑把那个温暖人心的故事改成了一个极具冷色调的伤人心的悲剧,看完让人叹息不已,只能感慨命运的无情捉弄。

故事是不是到这里结束了呢?莫泊桑的哲学思想深受叔本华的影响,他称赞对方是“人间出现过的最伟大的梦想破坏者”。他接受了叔本华关于事物永无休止的消逝,时间在不断地分崩离析的观点。莫泊桑认为人类永远无法达到目的。“我们什么也不知道,我们什么也猜不透,我们什么也想象不出”,这是莫泊桑对生活的基本看法。人生活在一个空虚的、失去意义的世界里,受到迟钝的本能的支配,被痛苦和穷困所压垮,显得平庸、自私、狭隘、爱慕虚荣、贪财吝啬。那么莫泊桑是不是想通过玛蒂尔德的巨大变化告诉我们命运的残酷呢?其实不然。莫泊桑曾经说过:“一个女人能够忍受的最可怕最折磨人的酷刑,就是她苍老了”,玛蒂尔德苍老了,但是她没有因此消沉,恰恰相反,面对昔日的依旧美丽的女朋友,她选择了坦然面对,“去跟她说话吗?当然要去,既然债务都已经还清了,她可以把一切都告诉她。为什么不可以呢?”并且心态平和而自豪。哪怕容颜改变,年轻貌美变成一个操劳的贫苦妇人,但是内心充实而快乐,虽然这是一种被动的改变,但是当初玛蒂尔德迅速地调整了自己,显示出了她性格中善良坚韧的一面。面对无常的命运,玛蒂尔德正是以诚实的、辛勤的劳动,弥补了过失,渡过了难关,文本传递了一种勇敢面对和处理生活危机的直面人生的精神。

所以,相较于“灰姑娘模式”,莫泊桑是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个有自己主见、自尊自爱、勇敢与命运抗争的女子。“灰姑娘模式”中,灰姑娘命运的改变最终依靠的是王子,这充分符合男权社会的认知:女人只能依附于男性存在。张爱玲也曾说过“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一语道破了女性心灵深处以男性为归依的“奴性意识”。然而,在《项链》中,玛蒂尔德选择靠自己的努力去解除困境,甚至不惜以青春美貌为代价,最终也收获了内心的宁静和高贵的尊严。在十九世纪的欧洲,妇女地位依然非常卑微,在经济、政治甚至受教育方面的权利都被限制。与男性相比,妇女被认为天生智力低劣,而且当时绝大多数妇女似乎也承认这种观念,她们对自己的卑微地位毫无自觉意识。但同时,妇女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她们不满足于地位低下,渴望摆脱男性依附的地位,要求自身独立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并在各个领域中表现出来。这种女子在小说里并不少见,《傲慢与偏见》《简爱》《包法利夫人》等等都是,都蕴含着一个主题:女性的自我发现,所以这是一部关于女性的小说。一个女性并不是天生就认识自己的。她需要种种契机,摩擦力,寻寻觅觅,自我启蒙。这是漫长的修为,是解除内视的盲点而形成一种视觉澄清的过程。必要的时候需要借力打力,并对自己的命运形成一定的咬合,在克服中形成发现和运转,踏上自我认知之途。

自《项链》问世以来,读者对玛蒂尔德的评价向来褒贬不一,之所以产生这么大的分歧,与作者的创作态度不无关系。莫泊桑在《皮埃尔和让》的序言 《论小说》里提到过“作为现实主义者,如果他是一个艺术家,那么他孜孜以求的,将不会是给我们看一张平淡无奇的生活照片,而是要给我们看一幅比现实更加充实、更加动人、更加能使人信服的图像。”所以在莫泊桑的小说里丝毫没有要读者被动的去接受他的思想或是感悟的意图,而是“把生活的准确形象描述给我们”,更多的是用真实来引导你去思考和理解他阐述的事件后隐藏的事实真相和含蕴的意义。至于如何评价,我们用周作人的话作结“我们看一个社会是否宽容,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看这个社会对于女性的评价。”

参考文献:

[1]莫泊桑《论小说》,《文学理论译丛》第三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年版

[2]青天赐《略谈莫泊桑笔下的女性形象》,《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S1):272-273

[3]崔秀杰,成蓓《一个令人崇敬和同情的女性形象--重新审视莫泊桑笔下的玛蒂尔德》, 《社科与经济信息》,2001年

[4]张爱玲《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5]周作人《书房一角》,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第1版,2012年版

(作者单位: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广东   深圳   518000)

猜你喜欢
继承突破项链
Blowwom
可爱的冰项链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评析张学英诉蒋伦芳遗产继承案
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
真项链,假项链
真项链,假项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