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的运用研究
——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为例

2020-03-13 13:43彭雪莲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毕节理论课红色

彭雪莲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部,贵州 毕节 551700)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指出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行动方向。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对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意义。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贵工程)自1938年建校以来,为毕节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何让新时代的大学生加深对地方历史文化的认识,增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毕节与全国、全省同步小康的使命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重要的战略阵地。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全国政协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无数的先烈鲜血染红了我们的旗帜,我们不建设好他们所盼望向往、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共和国,是绝对不行的。”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高校要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开设系列课程。”毕节试验区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积淀,新时代的“毕节精神”就是在传承红色文化精神的基础上进行的积极创新,红色文化在毕节这块沃土上展现出新时代的光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以下文中简称高校思政课堂)是弘扬红色文化的主渠道,如何把本地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是高校思政课堂的政治使命和历史担当。一直以来,毕节本地关于红色文化的研究和宣传主要集中在行政部门、街道社区等领域,对当地大学生如何了解本地红色历史文化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没有更好地协调统筹和理论提升。因此,把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增强大学生对党的历史必然性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担当意识和使命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即“国定四门”课程和《形势与政策》,“国定四门”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大学新生开学入门的“思想政治理论第一课”,对大学生在人生新阶段认识学习和生活、理想与现实、个人与时代有着重要意义,大学生在新时代感悟人生新征程、确立新目标、自觉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是这门课程的应有之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围绕“两个了解”即了解国史、国情,学习“三个主题”即学习革命、建设、改革三个主题,深刻领会“四个选择”即中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大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就是要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深入理解党的执政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创立、在实践中的运用,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一个什么样的方法论,从而使学生在成长中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式,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才能改变中国命运;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使学生了解世界时局的变化,明白中国所处的时代,大学生应该承担什么样的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时代和实际出发,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素质的提升,触动学生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认同和理想信念的坚定,让学生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自觉成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者,成为具有历史担当的时代青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担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历史底蕴之所在。“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及其物质载体,包括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两个部分。”[2]为什么要把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通过较长时间的课堂教学实践观察,笔者有一个深刻感受,当前大学生在学习历史文化过程中对地方文化了解较少,有的学生甚至毕业离校后对当地的了解局限于交通线路和生活设施,大学生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但这种热爱是一种“血缘”本能,大家普遍对自己出生、成长、学习的地方了解不够,一部分大学生的这份热爱受网络冲击较大,每当出现新生事物,大学生易情绪感染、人云亦云,因此,在大学生群体中塑造“灵魂文化认同”,在高校思政课堂中融入地方红色文化是应有之义。贵工程地处贵州省毕节市内,是一所区域性地方二本院校,生源超过一半以上,是来自地方范围;培养的大学生主要立足毕节、服务贵州、面向全国。需要大学生有大局观,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家国情怀,在时代发展中学会提升综合素质;不但要了解国情,还应了解省情和区情;还应知道我们所处的时代,更应该学习地方红色历史,知道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本地区的地位和作用,明白历史趋势演进是“历史合力”作用的结果。毕节有着较为深厚的红色文化积淀,学习毕节历史就从学习红色文化开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地方特色”就应凸显出来,既要学习全国思想政治理论的创新,也要对学生学习地方历史文化更好的引导,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把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充分发挥地方红色文化在思政课堂中的特殊作用。“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把毕节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必须聚全区之力,而贵工程是加快毕节发展、同步小康的人才储备库,思政课堂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凝聚建设力量的前沿阵地。

二、地方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助推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本文所说的地方红色文化的“地方”特指贵工程所在地——毕节,这里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毕节是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过特殊的贡献;毕节是苏区,是红军长征途中建立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所在地。“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3]313学习地方优秀红色历史文化,塑造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在现实中引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时代家国情怀的切身体会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4]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如果仅仅侧重于教材内容的讲解,没有切身感触体会,很难与学生产生共鸣。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之关系,除了讲好历史发展主线,还应贯穿当地历史发展中的闪光点,地方红色文化的展示可以让学生明白,每一个历史阶段的演进,都是“历史合力”的结果,而不是简单的历史事件。例如,学生在参加了学校开设的红色文化专题讲座《磅礴乌蒙·红色毕节》后,对本地区在中国革命中所作的贡献很自豪,学生普遍感到:“原来,历史并不仅仅是其他地方发生的事情,历史与我联系如此紧密,我就在历史中穿行!”由此认识到个人在推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从而自觉努力学习,认识到要有作为有担当,每一个个体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必须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把思想和志向转化到行动中,才能去实现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二)触动大学生思考历史与个人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要坚持在改革中加强。”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内容灌输性较强,引导性不够,教学以完成教材全部教学内容为主,教学过程往往显得枯燥和单一。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在教学内容上应更加注重知识教育和信仰教育的结合,而地方红色文化贴近学生,启迪大学生思考,更加深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和意义。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部分,用地方红色文化向学生表明:历史的演进从来都是鲜活的,历史不仅仅是教材上文字,历史和现实的联系如此的紧密,个人可以照进历史,“历史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3]351。因此,身边的历史使学生清晰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自觉摒弃历史虚无主义,认识到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三)地方红色文化促成“大思政”理念形成,提升大学生学习兴趣

“高校教师要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当前,部分教师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甚至局限于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贯通不够,导致各自为阵,以至于在实际教学中出现内容重复现象,对学生吸引力不够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完整的教材和课程体系,几门课程内容有着共通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加课堂的抬头率和吸引力,必须对几门课程加强学习,做到融会贯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着重培养形成“大思政”理念,在实际教学中应立足地方实际,用地方红色文化中出现的英雄人物引导学生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去看人生价值,引发学生共鸣,让学生热爱脚下这片土地,为地方发展培养新一代的建设者。教师在研究地方红色文化教学案例中做到课程与课程之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互联,既增强了教学实效性,又使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把控上避开重复内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实现“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真正做到地方红色文化深入思政课堂、深刻贯穿到课堂入脑、入心,因地制宜,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三、毕节地方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结合的方法路径

毕节有着悠久而光荣的革命传统,是一个红色文化比较丰富的地区。中国共产党在贵州的早期活动就是从毕节开始的,1934年,毕节人林青创建贵州第一个地下党支部;1935年,中央红军在毕节召开了“鸡鸣三省”会议,对政治局常委进行了分工,落实了遵义会议的相关议题;毕节还是红九军团掩护红军主力南渡乌江脱离险境、最终摆脱敌人围追阻击的地方;红二六军团为了掩护红军主力西进云南,摆脱敌人的围追阻击,在毕节创建黔西北革命根据地,毕节5000多人参加了红军,辛亥革命贵州领导人周素园在57岁高龄参加红军北上。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毕节涌现出了村党支部书记的优秀代表──文朝荣,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体现了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那么,毕节如此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如何走进毕节高校思政课堂呢?这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以贵工程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答。

(一)加强学习,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

贵工程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主要来自哲学、思想政治教育、法律三类专业,一般而言,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对自身专业侧重性。例如,哲学专业的教师对吃透教材、教学概念的精准要求较严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师对教学方法创新更加注重;法律专业教师擅长以案说法。因此,在教学中每一个教师都显现出自身所具有的专业属性,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专业性还应“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5]学习历史是每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必修课,学习地方红色历史更是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历史使命,没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就谈不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自觉形成对地方红色精神的传承意识,否则课堂就会显得单一,在教材主要历史概述讲解容易让学生认为历史发生在外地,与自身关切不大,很难培养学生家国意识。思政课教师在专业背景下加强学习地方红色文化,汲取地方红色养分,形成“给你一碗水,我有一桶水”,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对适应当前思政课改革创新、适应新时代需要十分必要。

(二)机制建设,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养

贵工程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对推动毕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贵工程大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都积极投身到家乡建设中,教师理论素养的提升对学生成长成才、形成正确指引的实际意义较大,因此,从学校出发,联系实际,从地方政府层面建立红色文化专门联动机制相当重要。例如,积极学习和遵循中共中央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相关精神,地方和学校应抓住时机专门设置红色文化课题机制,吸引教师把课题申报、课题建设、课题研究重心和精力投入到发掘地方红色文化研究中来,提升地方红色文化研究的理论水平,在研究中找到专业人才,杜绝高校和地方“二元化”模式,各自为阵,地方不了解学校研究,学校研究也脱离地方。理论指导实践,更高的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素养提高了,对学生的引领才会有更大的实际效应,而理论素养的提高需要客观坏境的条件提供,笔者参加了其他地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参与地方红色文化建设的机制建设学习,深感毕节应加快进度、后发赶超,重视地方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另外,地方合作机制建设还应包括小学、中学、大学的体系合作,积极开展教师交流,形成立体化思政课,例如贵工程大学生教官团参加毕节第九小学的升旗仪式,在场的小学生对升旗仪式的神圣感有了深刻的认识,国旗下的讲话让小学生深刻感悟五星红旗的“红”,对其以后的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应该说,地方政府、高校、中小学加强合作,形成“合力”,毕节的红色文化研究一定会提升理论视野,成为毕节综合实力的名片,更好的实现对新时代毕节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教学创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红色感染力

当前,我们处于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开发使用,让教师失去了以往的“神秘感”,如果在教学中仅仅拘泥于传统课堂教学,高校思政课堂论将失去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新教学形式,可以从以下几种模式出发探讨。专题教学:以红色文化经典案例进行专题化教学设计。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关于发扬中国革命道德部分,可以在教材体系大框架下设计毕节红色文化经典案例专题,让学生选择专题讲述毕节红色文化。2018年贵工程专门进行了一次毕节红色文化专题演讲竞赛,通过亲自参与,很多学生第一次学习了80多年前脚下这片土地的光辉历史,从而达到发扬革命道德、传承红色基因、努力投身于时代、无愧于先辈业绩的进取精神;现场教学:贵工程校园也是一个毕节红色文化的展示园,校园里林青烈士、周素园先生的塑像是很好的现场教学场地,在教学过程中,走出教室,把课堂搬到塑像旁,以故事讲述、诗歌朗诵等方式教学,同时在课程设计中加入校史成列馆部分,现场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担任讲解员,在此基础上拓展实践教学场地,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走进毕节博物馆、同心展览馆、同心公园等,条件成熟时还可以把“重走长征路”扩展到红军当年战斗遗址地,学生亲自感受毕节历史上曾经的激烈战斗,从而明白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我们今天就是要走好新长征路,增强自信;地方红色文化历史公选课开设:贵工程作为毕节高层次人才汇聚的地方,相关教师应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开设研究地方历史尤其是红色历史的公选课,让有意愿主动想了解地方文化的学生有选择相关课程的资源;学生参与课程构建:例如大型舞剧《林青的远方》,学生积极参与排练、演出,既增加了学生的历史学习机会,又让学生锻炼社会实践能力。“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可以说,贵工程培养的学生服务地方,红色文化的传承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校思政课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四、毕节地方红色文化走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价值归依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毕节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当前,毕节脱贫攻坚的任务很重,又是从“试验区”向“示范区”提升的重要关头,全体毕节人民正在为了实现与全省、全国同步小康而努力奋斗。贵工程的大学生将来绝大部分会走向建设毕节示范区的最前线,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毕节主力军。毕节未来的期望在人才,因此,毕节地方红色文化对于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助推教师成熟、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道德、净化社会关系、树立浩然正气等方面意义重大。

(一)毕节红色文化完善和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

虽然“国定四门”课程内容丰富,但我们要把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在教学中融入毕节红色文化,以独特的内涵引导学生在新时代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更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把历史和现代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形成人文精神,更好地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以红色文化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成长路上的困难和挫折,毕节红色历史文化向学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艰难困苦中走出来,就是因为有着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和革命精神,如果在教学内容只局限于教材,那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会达不到教学效果,反而会离大学生越来越远,难以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学效果。

(二)毕节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国定四门”课程和《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爱国主义这个主旋律的贯穿始终是一致的,面对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学生如何继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做忠诚的爱国者,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因此,对于毕节的高校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何利用自身课堂,站在历史高度,强化教学效果十分必要。“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爱国教育,正是通过它的历史性和具体性来表现的。”[6]爱国主义的历史和具体性以及出发点,就是要立足于对自己家乡的认同,“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贵工程大学生对毕节未来发展十分重要,因此,认识自己的历史要包括认识地方历史,学习中国革命道德包括学习当地革命传统,引导学生做忠诚的爱国者,是高校思政课堂的职责。对地方红色历史的认识不能局限在专业人士、不能局限在专门宣传部门和行政部门,大学才是我们红色文化传承的主阵地。大学生唯有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能回答以下问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毕节这个地方个人的奋斗为什么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致的?大学生回答了这些问题,就回答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的关系。

(三)毕节红色文化对增强大学生“四个自信”有着重要实际意义

“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帮助大学生坚定信念、自觉铭记革命传统、坚定信心去实现革命者的伟大理想。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3]36,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毕节红色文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险、永远与人民在一起的初心。通过高校思政课堂,贵工程大学生除了认识到毕节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外,还会深刻地理解在新时代,如何真正了解祖国,如何延续革命精神,明白做好当前的事情才是我们前进的出发点;“谋定而后动,厚积而薄发”[7],通过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堂的展示,增强迎接困难、面对挫折的定力,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自觉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勇敢地担当起时代的使命。

五、总结

毕节红色文化是毕节历史上光辉的一页。贵工程大学生主要来源是毕节,也是未来毕节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对毕节红色文化的了解是大学生学习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以贵工程为代表的毕节高校以及毕节的历史文化相关部门,应积极学习党中央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部署,以回应时代的需求,加强地方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堂的运用研究,探索新时代教育创新,结合当代大学生需求,强化思想政治阵地建设,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更好的承担历史使命,助推毕节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贡献个人价值,实现高校思政课堂的历史担当。

猜你喜欢
毕节理论课红色
红色是什么
广州通过电商带货毕节农产品 累计销售136万元
红色在哪里?
寻味贵州——毕节
追忆红色浪漫
游洞——毕节织金洞
毕节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