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糯禾

2020-03-13 08:14旷惠民
大众摄影 2020年3期
关键词:从江县糯米饭芦笙

数百年来人们一直在陡峭的山上开垦梯田种植庄稼,延续着自产自给的古老生产耕种生活,被称为大山的雕刻者,古老文化的守护人。2019年4月16日 旷惠民 摄

春雨季节,岜沙人在梯田里蓄水,数日后犁田翻土,开始了百天糯禾种植。2017年5月28日旷惠民 摄

贵州省从江县丙妹镇望江坡,秋收糯禾的苗家人。2015年10月6日 旷惠民 摄

六甲祭萨节是黔东南地区古老农耕文化祭祀活动的典范,全寨老少身穿节日盛装在即将春耕播种的梯田里举行踩歌堂活动。2015年2月27日 旷惠民 摄

农历十一月十九日是岜沙苗寨的芦笙节,寨里的男子身穿节日盛装聚在禾仓群下吹着欢快的芦笙庆祝丰收,祈求祖先保佑年年风调雨顺,家族兴旺。2007年12月28日 旷惠民 摄

姊妹飯节被喻为“藏在花蕊里的节日”,人们以身穿苗族盛装的青年女子为中心,吃糯米做成的五彩姊妹饭、邀约对歌、跳芦笙舞、互赠信物、订立婚约。2019年4月19日 旷惠民 摄

农历五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是贵州施秉县和台江县施洞镇苗族人民的龙舟盛会,河滩上人们相聚分享随龙舟带来的糯米饭、香猪肉、糯米酒。2019年6月28日 旷惠民 摄

新米节期间,从江县加榜村杀猪、宰鸭、开腌鱼、蒸糯米饭招待远来的宾客,人们摆起长桌宴共进午餐,席间相互敬酒对歌,开怀畅饮,共结友情。傍晚,醉酒的男女坐在路边谈笑风生,热闹非凡。2015年9月27日 旷惠民 摄

岜沙村民正在守望从江县新建宰章水库供水开山工程,该地段的山岗、森林、农田以及地质结构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2016年7月28日 旷惠民 摄

以前,牛是岜沙人家庭的主要财富。苗族虔诚崇拜水牛,这是古老农耕文化的缩影。如今,现代化的拖拉机和三轮摩托车已经将其取而代之,耕牛退出了传统农业生产。2007年12月30日 旷惠民 摄

苗族古老的文化习俗通过古歌世代相传。2019年6月26日 旷惠民 摄

关于“糯禾”的记载最早始于诗经,《周颂·丰年》文中曾书:“丰年多黍多稌”。“黍”即为“糯稻”,是中国西南地区的苗、侗、壮等民族利用当地特有的水土资源和气候环境精心选育出来的特殊水稻品种。云贵高原东南边缘,气候温暖湿润,适于种植水稻,聚居于此的少数民族历来有精耕细作的传统。他们在高山峻岭上开垦出星罗棋布的梯田,春季犁田翻土,初夏播种育秧,秋末采摘糯穗,冬季蓄水养田,对糯食有着特别的情感与衷爱,稻作文化也因此得以在这块肥沃的土壤上生长、发展。

2006年5月,我开始在湘黔边地旅行拍摄,将镜头锁定在偏远山区的侗族、苗族生活区域,用系列影像去探寻、留存大山深处的古老文明与生活。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南部的从江县是我的重点拍摄区域之一,此地县志记载有261个糯禾品种,被誉为“糯禾之乡”。每年春末初夏,人们开始在高山梯田里耕地、蓄水、播种、育秧,等秧苗长高后饲养鱼、鸭,它们在稻田寻找饵料时吃掉了田里的杂草、害虫及幼卵,并使土壤疏松透气,促进了稻谷的生长。“稻、鱼、鸭”在耕地中并存的传统农艺,保持了稻田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持着族群“饭稻羹鱼”的美满生活。

糯禾在祭祀中仍然担当着重要角色。2018年4月6日 旷惠民 摄

一年四季的田间劳作不仅解决了当地居民生存温饱问题,还与民族节庆、婚姻生育、农耕建筑、社交祭祀等人类活动紧密相连。每年的吃新节、牯脏节、芦笙节等重大节日里人们吃的主食是糯米饭;亲朋好友聚会时相互馈赠的礼物也是糯禾种子;建新房上梁时需悬挂几把金灿灿的糯禾祈求人兴家旺;孩子满月酒的贺礼也是成担的糯禾;苗族女性的盛装银饰和服饰绣花上保留着糯穗图案......糯禾已经深深融入到当地人的精神世界中。

十余年间,我以四季为节点展开专题拍摄,借助不同季节的环境变化与特殊天气、光线,再现糯禾在各生长周期的特征,并通过当地节庆活动着重呈现糯禾种植的悠久历史,以及稻作文化与族群生活的密切关联。

遗憾的是,随着现代农业的推进与发展,这项古老的农业生产方式正在退缩。上世纪90年代以后,黔东南山区农村青年劳力大量外出涌入城市打工生活,留守的人们逐渐放弃费时费力的糯禾栽培技术,选择了依靠化肥农药就可以获得高产的杂交水稻种植。“糯禾”这个有着千年传奇历史的物种正处于被逐渐遗弃的危险境地。

当今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遭到严重破坏,在面对食品安全、环境污染、水资源匮乏、生态土壤恶化等诸多问题而束手无策时,不如重新审视被遗忘的“千年糯禾”,也许能在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智慧中找到人与自然共生互存的答案。

猜你喜欢
从江县糯米饭芦笙
五彩缤纷的糯米饭,可以吃吗?
水天一色梯田美
岜沙之晨
小年夜里赤豆糯米饭在飘香
从江县宰章水库料场开采方案优化设计
岜沙芦笙节
糯米饭
你好,芦笙
跟踪导练(一)2
苗族芦笙制作师